服务业占比导致经济下滑作用机制探究及建议

2020-04-07 03:50贾鸿雁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产性工业化服务业

【摘要】三次产业的占比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在我国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和贡献超过了第二产业,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调整。而服务业本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促进消费的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外资投入等等。但是其比重提高也会带来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现象,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重点分析鲍莫尔成本病的作用机制,并为更好发展服务业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绪论

通过对经济情况的种种分析,本文认为出现服务业占比却导致经济下滑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主要探究鲍莫尔成本病的传导机制,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异常波动,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带来的过早“去工业化”;相关的政策建议着眼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原因分析

(一)、鲍莫尔成本病。1.鲍莫尔成本病的作用机制:鲍莫尔将社会生产部门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技术“进步”部门,一个是技术“停滞”部门,停滞部门生产率增长的滞后将造成停滞部门出现成本的相对攀升。反映在现实中的经济情况,鲍莫尔认为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的生产率提高比较困难,属于滞后部门,而服务业成本病在经济中的主要表现为在制造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在提高,因此认为存在成本病。[1]2.造成鲍莫尔成本病出现的原因及对经济的传导机制:①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及服务业本身所具有的的特征属性。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其生产过程必须加入工作人员的直接参与。正是这种牢固不可分割的特点使得通过裁减工作人员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的异质性,想要通过大规模发展规模经济的做法也是不切实际的。②服务业劳动力素质偏低。首先,在服务业内部我们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制造业或者第二产业生产率提高会吸收更加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相对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就会被服务业吸纳。与此同时,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者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别。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持续增长和膨胀,而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剩余较低素质的劳动力中较高的部分,更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被生活性服务业被动接纳。那么其后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自身的发展,使得行业内部供给质量下降;二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服务质量下降影响中间产品的供给,进而传导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为了维持高水平的供给质量,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财政政策的相关变化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③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多。人力资本是社会资源巨大的巨大组成部分,服务业吸纳了来自制造业的大量劳动人口,但是却没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和作用,使得大量人才被浪费,这本身就是成本的巨大增长。

(二)、服务业技术进步潜力没有充分挖掘。服务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变动,二者之间的变化可以采取倒“U”形曲线的变化来表示。技术进步固然是好事,可是如果技术进步的增加伴随着技术效率的低下,那么将会存在很大一部分技术进步来弥补技术效率的短板,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

(三)、过早“去工业化”带来服务业的泡沫化和低端化问题显著。1.巴西经济发展的“去工业化”陷阱。巴西在1980年代之后,逐渐陷入了“去工业化”的发展陷阱。直到2017年,其服务业的占比已经高达72.8%,甚至高于日本和德国等一大批发达国家。然而其真正的悲剧也恰恰在于过早的“去工业化”,没有高端制造业的支撑,服务业的发展也相对低下。2.“去工业化”对服务业的影响机制。服务业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化的过程,需要若干条件和要素的制约,没有制造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服务业只能制造泡沫,难以为继未来的发展。将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就必须解决各个产业链的联动配套措施和相继服务。

(四)、投资率的下降。制造业对于物质资本的投资需求高于服务业部门,随着服务业比重的上升,所需物质资本也越来越少,由此带来投资率的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增速,阻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一)、警惕脱离产业链的服务化。在任何时候,都要端正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明确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过早地去工业化,脱离产业链的发展,只能带来服务业发展的畸形和泡沫。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一蹴而就。同时,必须明确自身经济体发展的定位,在适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走适合自己发展的服务业之路。

(二)、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前文已经说过,服务业内部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生产劳动率滞后,因此必须对进入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严格把关,加强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由此才能提高服务业的供给质量。

(三)、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2]推动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自身具有的特征使得它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更强,更具备中间产品的特性。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和服务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生产性服务业更容易实现自身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更能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

(四)、完善配套措施。從宏观上来看,政府可以加大对服务业相关部门和产品的扶持力度,将政策倾斜到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类似的政策比如,税收制度改革,减税降费,放宽进入条件等;从微观上来看,可以通过规范服务业行业的发展标准,对消费者和从业人员都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语

服务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积极向好的一面,也必须注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服务业导致经济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特征,本文在分析角度和分析方法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在后面的调查中可以增加理论模型的引入。

【参考文献】

[1]李鹏飞.中国服务业成本病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7

[2]洪群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8(06)

作者简介:贾鸿雁(1999——)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学历:大学本科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生产性工业化服务业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