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

2020-04-07 03:50王志丹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礼义君主荀子

【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资源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借鉴。把握先秦儒家政治理念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资源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则试图通过把荀子思想放在战国时期的时代和思想背景下进行研究,从而认知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先秦荀子圣人观性恶论

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他的政治思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儒家的观念。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讲究礼义的社会,礼义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样,圣人处于礼义所规定的等级秩序的顶峰,圣人政治是荀子政治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圣人形成的基础——人性

荀子认为的性恶论实际上是为其礼治理想而服务的,人的欲壑难填必然导致对利益的争夺,从而造成天下大乱,礼治的必然性就是要通过礼义来分配利益并满足和控制利益欲望;礼治的可能性则是出于圣人提所倡并用来教化众人之恶的礼义。《性恶》开篇,他就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的种种表现如“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人的理智对“情”加以控制选择叫做“虑”,这样经过“虑”以后的行为就是“伪”,《正名》篇中如是说道。 如果社会中的人都“顺人之情”,社会就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因此需要圣人君师出来“化性起伪”,才能使社会归于整治,保持和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必须有一位圣人君主,同时设置礼义制度,制定相关法律,从外部对普通百姓加以教化,如是才能将偏离人性善轨道的人民转向正轨,从而乱世方可变成治世。君主不能谋取私利,还要爱民、教民,使性“恶”转化为“善”。

二、圣人形成的途径——心知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都由心来主导,而心本身又没有一定的原则与倾向,即原始的心其实是不知善、恶的,因此在人的主观欲望与现实条件的相互作用之下,心会在善与恶之间左右摇摆,时而向善,时而趋近于恶。由此,人行為的善恶虽然就如荀子所说,与人先天的秉性有关,但是心的选择则是更关键也更直观的。在这里,荀子认为虽然人性本恶,但是人性却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经过改造成为圣人的。即“仁义法正”是可以被人知道与实现的,人们只能使得义克服利从而使人向善,或者利更甚于义从而使人向恶。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依礼义法度而行,礼义法度可以被每一个人认知,也就说明每个人都可以跟随心得选择向善。出于此,荀子才说“涂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实际上特别重视人“心”。人人随生而性恶,但通过“养心”,人性本身所不能摆脱的欲望、冲动等等都有可能得到约束,而只有这样圣人才会出现。“心”在人身上起到的是一个判断的作用,“心”首先对于欲望以及外在的法度进行协调,在协调的基础上作出判断,执行人的行为。但人“心”并不总能判断正确,“心”常常受到“欲望”的影响,“不知”外在世界的真实情况,由此导致对于外在法度的漠视,由此“心”作出的判断就是“恶”的,最后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这样的人就是小人。“小人”行为鲁莽、目光短浅,常为冲动所辖制,于社会秩序所不容。由此,荀子特别强调心的认识性就不为过了,“心知”也成为荀子修养论的主要修身方法。

荀子认为每个人直接呈现出的心知并不是可靠的,而须要凭借着道做标准的知,才是可靠的。也就是说,礼义道德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基本规范,师长则是正确理解礼义道德的人。 从这个地方不难发现,荀子其实又取消了“心知”成圣的合理性。荀子认为人们学习认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最终也不能穷尽万事万物的变化。因此,这样的认识过程是有一个止境的,这个止境就是“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圣人作为整个社会的榜样,是最值得仿效的。

三、圣人政治的可能

所谓圣人政治就是,理想“圣人”与现实统治者的完美结合,是荀子心中最完备政治治理方式。荀子以国家为重,重视政治制度,这就需要将治世的理想圣人与现实政治完美结合。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不是一味谄媚,他客观的评价君主,将君主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暴君、明君、圣君,君主走下神坛,成为事实上的政治人,而且他要求君主追求王道,荀子认为这是一个关乎道德修养的问题。

既然仅仅通过“心知”是难以达到道德上的善的,荀子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心知”之后“师法”,因此荀子将《劝学》篇放在卷首,由此突出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师法”在荀子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师在荀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事实上,通晓圣人之道和成为圣人本身就是一回事,圣人政治的可能性此时在荀子的论证中就出现了一个现今我们认为的悖论。

四、结语

由上文论述可知,荀子的圣人问题实为一个难以解释的谜团。但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或许能有所启示:首先,圣人的存在在荀子的视野中可能是一个默认的状态,也就是说圣人在荀子的政治思想当中是天然存在的,并不需要一套论证来为圣人存在提供合理性证明;其次,除了“心知”、“师法”等等条件外,似乎成为圣人还需要一点“化性起伪”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而这样的自觉性并不来自于“心知”抑或“师法”,因此是否圣人可能的真正关键就在于圣人这种主动性的神秘起源呢?最后,荀子可能是认识到了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难以磨灭的鸿沟,通过树立一个绝对的圣人形象来规制当时的政治也是有可能的。总之,仅从文本来看荀子的圣人是很难出现的,但是其中的缘由以及荀子所想表达的意思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陈荣庆.荀子于战国学术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单纯.儒家思想的魅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4]申林.柏拉图正义理论新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5]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山东:齐鲁书社, 2011.

作者简介:王志丹(1994—),女,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礼义君主荀子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当代皇室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和谐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