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新性转化

2020-04-07 03:50张沛霖窦文钎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创新性

张沛霖 窦文钎

【摘要】“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在许多重要的场合,习近平多次引用诸子百家、名句典故,这些名句也在当今社会为人们广为传承使用。究其原因,其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并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世性转化,在当今社会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文以《习近平用典》等书为研究样本,针对此类书的内容从“用典中的大小矛盾、情理交融和古为今用”这三个维度展开研究,解决习近平所用典故中的文化内容和习近平用典的创新性转化及在现世实践中的应用这两个问题,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

【关键词】习近平用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

一.习近平用典主要内容

以“习近平用典”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找到相关记录有235条,主题多围绕习近平用典的内容和习近平用典的现世价值等几个角度展开。拿《习近平用典》一书来说,既有一般读者所熟知的《论语》、《老子》等名著,也有许多人不熟悉的《官箴》、《仿连珠》;既有孔孟等人皆熟知的大思想家,也有吴兢、万斯大等史学家经学家。从其所体现的习近平用典的内容来看,引用最多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尤其是以儒道法三家的思想内容为主。全书选编的134处经典引用,单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就占到了54篇,以此来看,习近平用典的内容很大程度回归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回归性,从习近平用典的话语转换情况来看,多为家喻户晓、内含哲理的典故,易为大众所接受,具有亲民性。总的来说,习近平用典内容以百家之说为根基,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结合当今国家建设发展之现状进行阐述,无论是从个人到国家,从理论到现实,还是最终回归于现实生活,都展现出习语用典的特色。

二、习近平用典的创新性转化及在现世实践中的应用

(一)用典中的大小矛盾。用典中的大小矛盾,即所用典故在现世运用过程中由大及小或由小及大的深层次表现。在《习近平用典》一书中所列举的典故中,文化典故的深层次含义集中在个人和国家,即小和大两个层面。习近平十分欣赏“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这一诗句[5],其相关文献解释是:要先修炼个人的心性,不断克服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充实德行,然后才能从事政务。习近平历来干部要把做官与做人相结合,做人既做官,更要把“立言”与“立行”结合起来[3],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在国家政策层面,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道德凝聚力,官僚风气才能得到缓解,政务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才能有所提高。在2016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监督条例》等10多项廉政新规定中,删减了已修订或失效的5项规定,而这也方便了广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贯彻执行这些规定,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由此可见,习近平将典故中的优秀文化内涵继承创新,完善了治国理政的进程。

(二)用典中的情理交融。用典中的情理交融,即讲道理的同时寻求人们情感的共鸣。2018年十月份,《百家讲坛》推出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该节目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等形式和内容,将习近平所用典故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因典故本身就來自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所以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典故久经流传,所以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典故本身又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且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升华出来,所以典故又与人们心理需求紧贴,减少了人们内心的“距离感”。在解读“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时,节目组以习近平引用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讲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任职时一心为老百姓修建沼气池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何为“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阐释,人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何为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三)用典中的古为今用。“古为今用”在用典中的体现,即道理在典故中的表现,为解决大众生活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思想,并且通过重温习近平所引用典籍,进一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习近平于2014年谈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事要躬行”,习近平曾在2018年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这一句话[2],以此来告诫当代大学生要脚踏实地。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乡村支教、做大学生村官,真正地从底层做起,在实践中获求自我价值。因此,人们在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时应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更加深入的历史过去,结合新时代理念,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习近平所用典故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含了诸子百家各著作的核心思想。以个人出发联系到国家,强调个体与国家的联系,并主张修身。习近平用典的创新性转化并在现世实践中的应用,尊重百家不同观点,选取与当世社会发展的共鸣点,通过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对过去典故进行更新阐释,并运用到国家政策,文化建设当中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3]肖杰.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成为维权建设勇士——在三沙市“三严三实”专题党课(视频)会上的讲话(摘要)[D].三沙市委, 2015-07-15.

[4]康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运用研究[G].新疆大学, 2017-05-24.

[5]罗松涛.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D].支部建设, 2018-05-01.

作者简介:张沛霖(2000–),男,汉族,山东潍坊,学生,本科在读,单位:潍坊学院,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窦文钎(1999–),女,汉族,山东潍坊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潍坊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创新性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