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鞋》之我思

2020-04-07 03:46钱晓莉
神州·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存在物农妇农人

钱晓莉

曾经看梵·高的《农鞋》,认为这仅仅是一双极其普通、残破不堪的鞋子,对于人们给予它艺术价值的高度评价,我是无法理解的。直到近期,我对这幅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农鞋》的画面上是一双破旧的鞋子,在破旧的鞋子下,我仿佛可以看见农人奔波忙碌的身影,额前的碎发浸润着汗珠,汗水滴落下来和大地融为一体,开出一朵朵稚嫩的禾苗,黝黑结实的身躯承载着无穷的力量,农人穿着破旧的农鞋在田间挥锄劳作,但这双农鞋里满载生活的温度和气息,始终沾染着泥土的芬芳,散发着朴实、希冀和幸福的光芒。尽管生活不易,贫穷相伴,但我从农鞋里看到了农人吃苦耐劳、不屈于生活的顽强生命力,他们以农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坚韧质朴地与生活抗争着,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有的只是奋发的力量,这双沾染了污泥的农鞋,用它的希冀和幸福之光,支撑着农人踏平泥泞的坎坷。

单有简单的感性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真正欣賞到这幅化作的美,我翻看了相关资料。我们都知道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农鞋》有一段著名的描述性文字: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质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得以自持。

看了这段话,我对梵·高的《农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将结合海德格尔的分析,从遮蔽、敞开、本真三个方面谈谈我关于梵·高《农鞋》的思考。

首先是遮蔽状态。人进入社会后,就会被社会化、被遮蔽,因此人们对于《农鞋》的存在也就有了不同的主观感受,会带着社会化了的思想去想象农鞋的所属者或是根据农鞋的样貌想象其所属者的境遇,这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体验。这一双破旧的、磨损的、沾着泥土的皮质农鞋,农妇穿着这双鞋在田野间踽踽而行,或许带着渴望丰收的期盼和畏惧饥饿死亡的忧虑,她在大地上艰辛、坚韧地劳作。人们在欣赏这幅画作的时候,难免带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带入自己主观的前见,遮蔽了物体本身的存在。

那么怎样才能抛开感性的存在,根据存在物之存在来思考存在物本身呢?这便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敞开,我再次回到海德格尔的解读中去寻找答案。

在海德格尔看来,农鞋作为一种器具,它的存在体现于它的有用性之中。当农人穿着它从事日常劳作而丝毫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时,农鞋作为有用性的器具这种存在方式就凸显出来了。梵·高画的不是农鞋,而是农鞋的存在。此时,人与物的边界消失了,主客融为一体,物可以体现人的存在,人也可以借物表现出来,这时的农鞋就拥有了生活中的普通农鞋所不具有的寓意和生命,这是一种敞开的状态,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

这个全新的思维空间便是对存在物本真的思考,我对《农鞋》本真的思考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在海德格尔的阐释中,田地、泥土、大地、世界,这些构成人本真存在的现实物逐一显露。挣扎在贫瘠大地上艰辛的农妇、农妇对苦难生活的焦虑与辛酸、对命运的希冀,以及对广大土地深深的眷恋,都是本真存在的一种状态,农妇虽然穿着破旧的农鞋辛勤劳作,但劳作为农妇带来了丰收,带来了对大地馈赠的感恩,这是一种人与世界共存的本真存在状态。农鞋属于大地,而穿着农鞋的农妇也属于这个大地、属于这个世界,同时,大地和世界又给予了农妇生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农鞋凝聚着农妇的整个世界,农鞋磨损的痕迹见证着农妇与大地和世界的沟连。海德格尔将《农鞋》所揭示出的农妇的焦虑、辛酸、喜悦、希冀和憧憬称之为真理,我们可以看到,在海德格尔的描述中,他将倾听与沉默相结合,农鞋虽不能开口讲话,但农妇穿着残破的农鞋立于世界和大地之间,聆听来自神明的教诲,享受着大地的恩赐,安然地栖居于世界之内,而不是将大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真理就在这样一种倾听与沉默中得以生成并保存。《农鞋》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才成全了它作为艺术作品的本真。经过海德格尔的解读,《农鞋》作为一个艺术作品这时才揭开了存在物存在的真理,而这种真理就是解放遮蔽,让存在物进入没有遮蔽的状态,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或光亮。

其次,在我看来,《农鞋》背后隐藏的本真精神,还有可能是画家自身绘画生涯的写照。梵·高一生只活了37个年头,但他的画作始终保留着一种乡村情怀,他抨击当时艺术界的媚俗之风,断然拒绝为村里的贵妇人画像谋取钱财,他认为唯有农人才是永恒的绘画主题,他不做哗众取宠的弄潮儿,宁愿用朴素的画笔描绘平凡的街道,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创作……因此我们在理解《农鞋》之本真时,不能忽视作者梵·高也是劳苦大众的一位参与者,画家走过无数泥泞和崎岖,但始终无怨无悔。这双农鞋里,我们看见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他爱这泥土的芬芳也爱这大地沧桑的面容,他歌颂农人顽强的生命力也表达对农人的崇高敬意。梵·高始终怀着一颗艺术家的良心从事艺术创作,就像农妇执着又无怨无悔地辛勤耕作一样,若是没有梵·高对生活、对艺术坚韧的执着,我们便不会读出画家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敬,对生活的挚爱和对生命的思索。

《农鞋》的本真可以跨越时空,在人所处的不同时代都产生深远意义,这也正是《农鞋》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梵·高画过不止一双农鞋,在这些农鞋中有对平凡农民的敬仰与歌颂,农民穿着破旧的农鞋依然奔波于田野里,为苍生解决温饱问题;这其中也有对生活的挚爱,农人并没有因为生活困苦变得颓废,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依然对明天怀抱憧憬;芸芸众生在苍茫的宇宙中只是渺小一粟,对于生命我们无法把握,对于未来我们难以捉摸,画作中渗透着淡淡的忧愁,更能体现画家对生命的思索。梵·高的《农鞋》虽然破旧、丑陋,但那农鞋却因为寄予了画家巨大的人道情怀、悲悯思想而震撼人心。

猜你喜欢
存在物农妇农人
最有思想的句子
农妇卖了多少个鸡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
所有农人都是一群“流氓”
农妇与主妇: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