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黄家大院:独步浙西南的“民间宫殿”龙兴讲寺:沉默千年的传奇书院

2020-04-08 09:30鲁晓敏,蔡文欣,叶高兴
中华民居 2020年1期
关键词:黄家大院木雕

独步浙西南的松阳黄家大院:『民间宫殿』

撰文鲁晓敏 供图蔡文欣 叶高兴 冯木波 吕劲天 姜晓东

走进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黄家大院,不得不被她的大气和精致所震撼。高耸的马头墙围着大院,集成堂、武技厅及竹菊轩、梅兰轩由南至北呈三列整齐排列,通过回廊连接贯通,形成一个巨大的『昌』字形格局。院内古木疏影,曲径通幽,一步一景。满院雕梁画栋,无木不雕,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集成堂内分布在回廊、横梁、牛腿、雀替、斗拱、隔扇、窗格以及挂落上的木雕,精致典雅,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绝。

木雕大观园

通过集成堂的木雕群像,黄秋光已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并完整地呈现出他扎实的儒学功底。

松阳黄家大院始建于清代,扩建于民国年间,历经黄中和、黄绍桂、黄秋光祖孙三代修建而成。同治年间修建武技厅,光绪年间修建竹菊轩和梅兰轩,民国十年建成集成堂。它们分三列整齐地排列在大院中,并通过回廊连接贯通。这座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大院在动荡和变迁中得以幸存,今天仍凭借646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成为浙西南最大的封闭式古典庄园。其中,集成堂因装饰繁缛,尤其是满堂奢华的木雕令世人惊叹,因而被视为黄家大院的“精典之作”。

走进黄家大院的时候,没有一个游客。安静和空旷让大院显得更加庞大幽深。白色的马头墙勾勒出大院巨大的轮廓,高耸的屋脊在空中拉出一道道流畅的几何线条。它们为大院增添了几分巍峨的气势。推开集成堂大门,一个巨大的建筑内部空间豁然出现在面前。站在这里,一眼就能看穿大屋的纵深,穿过门厅、天井、中堂,一直看到了后堂的白粉墙体。集成堂为三进七开间,大屋严格按照左右对称布局,各个建筑部件经历了近百年时光的磨砺,刀刻斧凿的痕迹已经蜕化干净,闪现出了历史的光泽。

牛腿木雕“梅妻鹤子”

牛腿木雕“麒麟献瑞”

在迷宫一样的大院中一间一间地穿行,那满院精致的雕刻最是吸引人的眼球。各种文化元素占据在每一个建筑物的细部,显得丰富、生动,韵味十足。此时,午后的阳光仿佛也非常地配合,逐渐变得柔和起来,给这些构件涂上了一层蜜蜡色泽,使包浆变得越发的醇厚,看起来更加充满了历史丰韵感。集成堂里共集合了36幅古典故事主题木雕:一个个仙人盘亘于此,或骑仙鹤,或骑凤凰,或骑麒麟,或端坐莲蓬,此处俨然成了一个神仙乐园;一群群书生刻苦攻读,结伴“岁寒三友”,唯盼金榜题名,这里筑起了读书人理想的天堂;狮子、神鹿、灵猴、玉兔、山羊、金鸡、孔雀、蝙蝠、蜜蜂、蝴蝶等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动物如同刚刚从森林中赶赴而来,在这里召开一场盛大的动物聚会;牡丹、卷草、石榴、松树、竹子、梅花、荷叶等一棵棵花草似乎带着一袭清香,正吐纳清凉,这里成了一座繁华的植物园。黄家大院太令人惊奇了,居然将日月、山川、林泉等题材通通搬进了宅第的梁柱上,大有万里江山奔来眼底的磅礴气势。

这重重叠叠的木雕占据了一屋的空间,站在它们面前,能感知到当年主人的雄心壮志和高瞻远瞩。黄秋光将对家族的祈福、期望都赋于木雕形象之上,整座大院成了他内心世界的图腾园:牡丹代表着“花开富贵”,莲蓬代表着“连生百子”,五蝠代表着“五福临门”,竹子代表着“高风亮节”,马和猴代表着“马上封侯”,双鹤则代表着“一品当朝”。

雀替木雕“喜鹊登梅”

牛腿木雕“灵猴献寿”

木雕“花鸟图”

雀替木雕“金桂飘香”

牛腿木雕“松鹤延年”

黄家大院内最精美的木雕当数牛腿木雕“灵猴献寿”和“梅妻鹤子”了。“灵猴献寿”表现的是灵猴捧桃的有趣画面。只见猴子双手紧紧地捧着桃子,压在心口上,脚则死死地抓在石头上,生怕失去好不容易到手的桃子。它的面部表情略显夸张,咧嘴、竖耳、瞪眼、吸鼻,一幅恐惧、欣喜的神情展露得一览无余。此时,夕阳刚好斜着照射在猴子身上,纤毛毕现,金光灿灿,使之更似有了一番“齐天大圣大闹橎桃会”的神韵。“梅妻鹤子”取材于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典故,雕像形态优雅,表达的是宁静致远的文人逸致。

在这天地间,有了这么一座黄家大院,是人间的大幸。那么,黄家大院的主人黄秋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很想在大院中找到黄秋光的雕塑、照片或者当年留下的画像,可惜什么都没有。我们只能在满眼的木雕人物中,试图寻找出一丝黄秋光的神韵。官员?书生?农夫?樵夫?……似乎都不是,似乎又都是。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从集成堂的布局和设计来看,黄秋光除了给世人留下财大气粗的形象外,的确也让人看到了一位满腹经纶的集大成者。他具备了书画家的潜质、雕刻家的气质和建筑学家的眼力。从建筑设计到木材选料,从木雕选题到画像雕刻,均融入了他的巧妙构思。通过集成堂的木雕群像,他已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并完整地呈现出他扎实的儒学功底。

最贵的辫子

千百年来,家书族谱上往往只记载着祖先的光荣史,譬如是如何艰苦创业的,是如何造福乡梓的,等等。事实上,那些对先人习惯性的赞美之词往往容易坠入虚空。倒是黄家祖先实实在在地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看得见的奢华宅第能供我们去瞻仰、缅怀,显得十分难得。

黄家三代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富商到豪商再到望族的三级跳,黄秋光也成为地方乡绅的代表人物。黄家到底拥有多少家当呢?鼎盛时期,黄家操持着一个庞大的家族产业,手握一千多亩土地的地契,拥有着众多的房产,仅在松阳县城黄金路段就拥有十数间店面。然而,这一切在成为黄家家族荣耀的同时,也为黄家在辛亥革命中遭遇的巨大灾难埋下了祸根。

黄家祖先实实在在地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看得见的奢华宅第能供我们去瞻仰、缅怀,显得十分难得。

1912年2月,黄秋光作为省参议员参加了浙江省第一次参议会,在返回处州(今丽水市)的欢迎晚宴上,却被处州军政府都督以其没有剪辫子为由,将他打入死牢,并通知黄家在十日内筹集十万大洋赎身,否则立即处死黄秋光。黄家只好四处筹钱。他们贱卖了商铺,将田地典当出去,并借了大量的高利贷,东拼西凑才勉强筹集了五万五千块大洋。处州军政府眼看黄家再也榨不出油水,就没有再坚持当初“筹集十万大洋赎身”的要求,释放了黄秋光。

鸟瞰黄家大院

集成堂正厅

竹菊轩

这便是民国初年流传在松阳的“一条辫子五万五千块大洋”的故事。这或许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条辫子。表面上看,那根稀疏平常的辫子是罪魁祸首,其实它与事件的本身并无多大关系。事实上,当时绝大部分中国男人还留着辫子。那么,为什么黄秋光要遭受如此大的劫难呢? 其根源在于改朝换代时利益再分配的问题。黄秋光的辫子,只是让革命者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而已。

在家族鼎盛时,黄秋光没有为富不仁,而是热心于公益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发展教育、赈济灾民、铺桥修路等,惠泽乡邻,因而被乡人誉为“黄善人”。在集成堂的中堂,至今还悬挂着一块“泽周仁粟”牌匾。这块牌匾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处州府为表彰黄秋光父亲黄绍桂赈济灾民的义举而题赠的。

然而,一个昌盛的家族,就在一夜之间跌入了谷底。当大家都觉得黄家将应验“富不过三代”的谶语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黄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如同一辆开足马力的赛车,开始了它新的征程。

正是基于祖上积累的良好口碑,黄秋光的厄运得到了乡邻的深切同情,他们纷纷将储蓄继续投聚在黄家,以助黄家东山再起。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之后,黄家开始实现自我救赎,家业一点点复苏,产业一步步发展并走上正轨:从经营传统的田地租赁、晒红烟、中药材、松木板拓展到布号、染坊、钱庄、纸业、南货等,又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产业。黄家生意由松阳辐射到省会杭州,甚至扩展到澳门和日本及东南亚一带。历经风雨之后,黄秋光在五十多岁时又重回了事业的颠峰。

集成堂天井

黄家祖先实实在在地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看得见的奢华宅第,能让我们去瞻仰、缅怀,十分难得。

人去楼不空

在建筑艺术上,集成堂吸纳浙派、徽派建筑文化精华并融于一体,使之成为江南建筑的稀世珍宝。

经过了几年艰苦创业,黄家恢复了元气,黄秋光下定决心要建造一幢豪华的宅第,延续祖父和父亲的荣耀。经过了三年的筹备,集成堂工程于1918年正式开工,经过了三年的建设,于1921年竣工。集成堂工程共花费了五万五千块大洋,正好等同于当年被罚没的金额。这或许并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黄秋光的刻意所为:他欲以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面子工程一洗当年的耻辱。

这座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建成的集成堂成了浙西南名副其实的建筑界翘楚。集成堂不仅建筑体量庞大,在空间布局、通风采光、排水系统等方面都设计得科学得当,彰显了大户风范。在建筑艺术上,集成堂吸纳浙派、徽派建筑文化精华并融于一体,使之成为江南建筑的稀世珍宝。

这座封闭式的江南庄园虽然在规模和气势上不如北方宫殿,但在局部和细部的精制巧构上丝毫不亚于宫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院的门楼并不显山露水,没有过多地彰显富贵,但在朴素的外表下隐藏着一幅“绝世盛景”:门内的院舍一幢接着一幢,一间套着一间,每一个建筑空间都雕梁画栋,精美无比,令人目不暇接。就在视觉渐已感到审美疲劳的状态下,仔细品味,又有了新的发现:这一组组木雕其实仿佛就像一部厚厚的图书,每一页都是新的内容,都有着独特之处,而且越往后越惊奇。

黄家大院是在一定历史的机缘下,黄家人赐予自己的一件特殊礼物。黄家的故事不会在黄秋光身上终结,黄家大院这个并不宽敞的舞台注定会继续上演剑拔弩张的剧情。辛亥革命、民国纷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十年动乱,近百年来影响国家和民族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蔓延到了黄家,社会动荡不安使得黄家一再经受折腾。一座远离省城的民间宅院,竟然成为浓缩中国近代史的小舞台。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省政府曾经搬迁到了松阳县,黄家大院成为浙江省高等法院和浙江省财政厅的临时驻地。1942年8月,黄家大院成为侵入松阳县的日军的战地据点。日军撤退的时候,竟然“过河拆桥”,指引飞机轰炸黄家大院。其中一座附属建筑被炸毁,集成堂的后堂也遭到损坏。你方闹罢我登场。紧随日军的撤退步伐,这里先后成为国民革命军21师、79师师部和雷霆突击队驻地。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军官即使在战争期间都不忘请来戏班子在这里搭台唱戏,台柱上至今还残存着当时留下的些许痕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家大院成为解放军11军32师96团驻地,此后又成为学校、人民公社和乡政府的驻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三十余年的动荡岁月里,黄家大院的家祠、家庙、花园、竹园、菜园、粮仓、池塘、马厩等附属建筑在岁月变迁中已经荡然无存。梅兰轩在20世纪80年代被改造成水泥楼房。大院的古玩、字画、家具等物件被横扫一空,就连铁器、铜件也在“大炼钢铁运动”中被撬走。给黄家大院造成破坏最大最重的还是“文革”十年动乱。“破四旧”运动毁掉了一大批的精典木雕,以致于院内现在到处是割去脸庞的人物雕刻、劈去面部的神兽、砍去四肢的动物、凿掉花纹的窗棂……就连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黄秋光题写的“花甲同周”祝寿牌匾也已被砸毁。这些令人揪心的“场面”,都指向那个荒唐的年代。

黄家大院屡经磨难,身板不再硬朗,墙面也不再光洁,一些木梁已经腐朽,有的牛腿已经缺失。一个富足的家族只留下一个带不走的空壳,成为一个家族的谢幕道具,成为历史凭吊的对象。

牛腿木雕“麒麟送子”

木雕“福寿如意”

高耸的马头墙

儒者的回归

大院表面是静止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都太奢华,一切都太压抑,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掠夺着人内心的宁静,使人心神不宁。

无论你走到哪里,仿佛梁柱上都会有一双双眼睛在注视着你,盯得你后背发冷。举目望去,那些人物蠢蠢欲动,仿佛随时都会扭动、跳跃、欢叫、嬉笑、交谈。那些鸟儿仿佛在你一转眼之间就会“呼啦啦”地飞走。行走间,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的木雕不管是精致的虫鸟也好,还是线条流畅的人物也好,或者是张牙舞爪的野兽也罢,它们的嘴巴一律是张开或半张开的。整体来看,集成堂内的木雕都呈现出了张扬的姿态,一如黄秋光的硬汉秉性。

大院表面是静止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都太奢华,一切都太压抑,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掠夺着人内心的宁静,使人心神不宁。

不过,在过了花甲之年后,黄秋光强硬的性格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当他独自徜徉在气势磅礴的宅第中,仰望已跨越身份等级规格的诺大宅院和皇家才能镶刻的龙凤图腾雕刻时,他的内心却渐渐遁入虚空。要知道,重金打造集成堂这种高调举动与黄秋光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教育其实是背道而驰的。这座奢华的建筑会不会成为下一场灾祸的源头?黄氏家族会不会重蹈自己的覆辙?从此,黄秋光在天井的四周挂上竹帘,刻意挡住那些龙凤麒麟;他常年关闭大门,只走后门;他甚至将自己的主卧室搬到门厅右侧的偏房。他看起来更像大院的看门人。他由高调退回到低调,由张扬蜕变得沉敛。之前他像一头怒气冲冲的狮子,对往事耿耿于怀;之后,他在自己呕心沥血建起的集成堂中,又开始大彻大悟,重拾传统士大夫的玲珑文心。避世、避俗、避人,读书、修身、修心,黄秋光彻底从浊浪的江湖中拔腿退出,在大院隐居中度过了余生。

集成堂

木雕“鸱吻”

回廊

1929年,黄秋光在集成堂里安详过逝,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悄然退场。黄秋光一生跌宕起伏,经历过大喜大悲,充满了太多的传奇色彩。于是,关于他的一些真真假假的传说开始在坊间流传,更是不断地加持着黄家大院的神秘色彩。大院中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秘密?或许我们已难全部知晓。

百年浮光掠影弹指一挥而过,不经意间,我们便窥视到了时间在大院中展开的剖面:从同治、光绪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在堂间重现。

龙兴讲寺:沉默千年的传奇书院

撰文杨芝 摄影 杨芝

一段渊源, 西游浮雕镶山门

龙兴讲寺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下令修建的用于讲授佛学的寺院,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龙兴讲寺是我国唐代佛学书院,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俯瞰沅、酉二水,寺内现存建筑12栋。整个建筑群由头山门、过殿、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虎溪书院等构成,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建筑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占地1.7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为4125.53平方米。1996年11月20日,龙兴讲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讲寺的大门,即头山门,格外引人注目,为砖砌的三间硬山式牌楼门坊。抬头翘望,顶上有二层翘角的青瓦屋檐,中间有栩栩如生的“五爪双龙夺宝”浮雕,左右各雕有一只麒麟。在“五爪双龙夺宝”浮雕下方横刻着“龙兴讲寺”四个大字,下方依次镶嵌着“唐僧四师徒取经”图样的砖雕。砖雕两头嵌有吉祥动物图案。

之所以说龙兴讲寺的书院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书院,是因为清同治年间的《沅陵县志》及寺内珍藏的明景秦三年(1452年)碑刻记载,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下令修建的用于讲授佛学的寺院,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丽正书院直到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才成立。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在即位称帝第二年就下旨在沅陵这个地方修建专门用于传授佛学的寺院,并命名为龙兴讲寺呢?据《尚书序》记载:“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由此可见,唐太宗敕建江南讲寺并赐名龙兴,是有其深刻政治含义的,是希望通过佛法传播,感化“判服无常”的西南群蛮,实现教化一方,稳定一方,进而达到稳固朝廷对江南的统治,使国家集中力量镇压边疆各民族和反唐势力的目的,从而保障大唐帝业迅速兴起。这不失为英明睿智之举。

龙兴讲寺建筑群

龙兴讲寺头山门,其一侧为黔王宫,另一侧为火神庙。

而有关学者及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龙兴讲寺与唐僧及吴承恩皆有渊源。历史上唐僧玄奘是真有其人,他名叫陈祎,公元602年出生于河南偃师县陈河村,父亲陈惠做过江陵县令(今属湖北)。据传公元611年,9岁的陈祎随父亲游江南龙舟圣地之一沅江,从沅陵一路上洪江观看龙舟大赛。当时同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个与他同龄的女孩,叫徐香真。他和徐香真乃指腹为婚的一对“小夫妻”,后来又正式订了婚,只等成人后成亲。没想到,就是这一次,小香真走失了。从此,陈祎仿佛掉了魂似的,无论家人怎么开导,他都跳不出心中那个“圈”。他选择到洛阳净土寺出家当了小和尚,法号玄奘。冬去春来,他两耳不闻寺外事,坐在藏经阁读完了所有的经书。一晃15年过去了,他成为了精通经典佛法的一代高僧。此时隋已改唐,唐太宗李世民接替其父坐上了金銮殿。李世民因少林寺救护他灭隋之因,也笃诚信佛,并号令天下弘扬佛学。他听说洛阳出了一位佛法无边的大和尚,便下旨召见。面圣时,玄奘口若悬河,再加上年轻俊美,使得李世民龙颜大悦,于是加封玄奘为唐朝高僧,并下旨派遣他到西天取经。玄奘临行前,向皇上讲述埋藏在心底15年的“隐痛”。李世民深为玄奘的至情至义所感动,便决定为玄奘做一件事,在小香真丢失之地沅陵建造一座佛法讲寺,这就是龙兴讲寺。在寺庙后来的扩建和修缮中,工匠们把唐僧师徒神像及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雕塑在山门上和寺内厢房的门板上,并将如来佛、观音菩萨、阎罗王、罗汉等《西游记》中的诸佛神像塑于寺中,给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话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明代大文学家。史料记载,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这部举世闻名的神话小说时,曾游走四方,体验生活,广泛收集民间传说,与好友惠晓法师(淮安府景会禅寺方丈)曾到沅陵探访龙兴讲寺的惠休法师,并小住半个月。吴承恩从惠休法师那里了解了龙兴讲寺的来龙去脉,收集并整理了唐僧取经的奇闻趣事。在龙兴讲寺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寺内的诸佛神像以及湘西苗族、土家族人勇敢、直爽和果断的性格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刻画唐僧师徒及众神性格特征备足了创作素材。

镶嵌在头山门上的“唐僧师徒取经图”砖雕

天王殿

寺内刻有“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等相关文字的石刻。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龙兴讲寺与唐僧、吴承恩皆有渊源。

一处古建群, 雄踞虎溪震江南

龙兴讲寺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而北、自下而上依次有头山门、过殿、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虎溪书院,左右依次建有黔王宫、火神庙、东西厢房、弥陀阁、旃檀阁,寺内存明、清维修记事石碑9块。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讲究和谐对称,龙兴讲寺也不例外。头山门的左边为黔王宫。据清同治十一年《沅陵县志》记载,黔王宫始建于唐贞观二年,为纪念唐代大将南霁云所建。右边为火神庙,具体始建年代不详。沿中轴线拾级而上就是过殿,殿展5门,进深3间,原供哼哈二将。殿后两侧是有关历朝修缮龙兴讲寺的碑刻长廊。其中,明景秦三年(公元1452)的碑上还保存着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的相关记载。

天王殿建于清代,清光绪年间曾重修,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梁架上檐用八架椽,三架梁上置驼峰,直接承托檀枋,五梁作月梁状,上置驼峰蜀柱,蜀柱与金柱通用月梁。原供奉的四大天王塑像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天王殿后边为韦驮殿,又称二山门。二山门看上去像一座牌坊,但两边往后筑墙,上又盖檐以成殿,似鸟儿展翅,又似给牌坊戴上了帽子。门脸非常精美,正中是黄色为底仿圣旨形状的竖匾,竖刻“敕建龙兴讲寺”圣旨题额。题额上方是一个蝙蝠浮雕。题额两旁嵌有立体五爪龙护旨,头昂尾摇,似在翻云腾浪,栩栩如生。圣旨框外左右嵌有两只麒麟瑞兽。额下横刻“幡盖云从”四字,外则又各有一个圆形龙浮雕。“幡”是古时候的旗帜,“盖”是马车上的顶篷。“幡盖云从”四字意指当时寺庙内香火鼎盛,前来寺庙烧香拜佛者、传经授道者络绎不绝的热闹场景。拱门闭门可合成精美的圆形“龙凤呈祥”雕刻图案。二山门左右两侧是东西厢房,现在已经辟为文物展览室。

沿着中轴线继续前行就来到大雄宝殿,这是全寺的中心。大雄宝殿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朱红色的色彩以及高大宏伟的体型皆体现了唐代建筑气魄宏伟的风格。唐代时,建筑归“礼部”管,已有了等级的划分。黄色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家寺院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颜色为王府、官员宅院可用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大雄宝殿所用的朱红色体现了龙兴讲寺作为皇家敕建身份的尊贵。

旃檀阁

大雄宝殿所用的朱红色体现了龙兴讲寺作为皇家敕建身份的尊贵。

观音阁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391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下檐左右硬山,形成歇山与硬山结合的特殊形制,屋顶舒展平整,屋檐高挑向上翘起,屋檐分为上下二层。二檐上悬挂“眼前佛国”的匾额。《沅陵县志》记载,此匾额的四个大字是明朝礼部尚书董其昌的手迹。据传,公元1637年,董其昌奉旨到云南视察,路经沅陵,不幸患上眼疾,得到龙兴讲寺一位高僧的救治。他在解掉敷药纱布的那刻,映入眼帘的是香烟缭绕、经声不绝、幡盖云从的佛的世界。于是他有感而发,挥毫写下“眼前佛国”四个大字,以表示对高僧的感谢和对龙兴讲寺的赞美。

大雄宝殿进深四间(约16.95米),殿内8根大柱承天花、上檐。柱子高8.65米,直径约0.6米。天花以上为穿斗式梁架。天花以下的明间以明袱作月梁,东梁上缴,西梁下贴。柱头出楔头拱承托,次间则用直梁,皆上承隔架科重拱。几根大柱与基础之间,用直径66.6厘米、厚度20.6厘米的楠木做成覆盆莲花式木基垫底,更具防潮防腐功效。殿内梁枋、拱眼尚存有较早的彩绘,门窗装饰雕饰丰富多样,颇具地方特色。特别是大雄宝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玲珑剔透,甚是精美。其所属时代为宋代至清代,为国内罕见之物。大雄宝殿殿正中原供奉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屏风北面塑“半边天”群佛像。

大雄宝殿之后是观音阁与旃檀阁、弥陀阁组成的品字形院落。观音阁居中,正对大雄宝殿。其内原供有5.3米高的铜质观音菩萨。观音阁的楼上是藏经阁。旃檀阁和弥陀阁分立左右两侧。两座阁楼的门页上刻有唐僧师徒神像和“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图案。厢房的门窗雕花刻兽,十分精美,颇具匠心。这三座阁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飞檐翘角幅度较大,结构匀称得体,清雅秀丽,是比较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与大雄宝殿古朴端庄的唐宋建筑风格迥异。这表明龙兴讲寺较好地保存了唐、宋、明、清各朝代的建筑风貌,可以说是考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活标本。

一代大儒, 寺中讲堂化众生

王阳明寺内讲课月余,留下诗句:『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低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走出观音阁,沿前方石阶登高而上就是龙兴讲寺的最后一景—虎溪书院。虎溪书院牌坊矗立于步步高升的宽敞石阶顶端,牌坊上刻有“青云直上”四字题额,原为清代邑人书画名家邬大宗所题。牌坊下是活灵活现的巨幅祥龙石雕。古时,读书人都喜欢到此观摩朝拜,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青云直上。

到达牌坊,眼前是铺满石块的大坪地,四周古树参天。往左边看去,立有一座高大的人物雕像,此人为明代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哲学家王阳明。雕像底座上刻有王阳明所写的诗句:“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低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的一位大儒,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他认为良知是每个人的本性,通过个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王阳明的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提倡人格独立,不盲从权威,人人皆可成王成圣。悍然独往又可随机转化,变而通之又岿然不动。心有主,我制外;心无主,外制我;心为本体,万物在我。在军事上,王阳明也有杰出的表现。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阳明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虎溪书院

韦驮殿

大雄宝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

旃檀阁门扇上刻有唐僧师徒图案

龙兴讲寺中的讲堂,主要用于僧侣向佛学弟子或善男信女讲解佛学经典。

王阳明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后因仗义执言得罪了太监刘瑾被贬贵州龙场,悟道后,又被朝廷重用。返京途中,王阳明曾在龙兴讲寺与武陵学者蒋信、沅陵进士唐愈贤等讲授“良知良能”之学。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王阳明的门人、辰州郡丞徐珊于此增建虎溪精舍,内供阳明先生像,以资纪念。崇祯年初,虎溪精舍更名为阳明书院。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名为虎溪书院。乾隆年间,同知何麟捐书万卷,后又募捐两千余金。

如今,虎溪书院一片寂静,但在寺院保存的石碑和《沅陵县志》记载中,仍可见到诸多文人墨客来虎溪寻访王阳明遗迹时留下的诗词。

现在看到的虎溪书院位于山顶,从王阳明石像所在的所在的大坪地向向正前方再登20多级石阶上去即到。虎溪书院由三间硬山牌坊式门楼和书院构成,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小青瓦盖面,为穿斗式梁构架结构。因年久失修,虎溪书院已关门闭客,游客只能近观书院大门和爬满藤蔓的围墙,远远可见书院的大致结构,遥想当年讲堂的繁华。

龙兴讲寺历史上曾有3次兴盛时期。据传龙兴讲寺“开光”之初,法师讲经时就有1800余僧侣参与,最多时达3000多人,这是龙兴讲寺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兴盛时期。第二次为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皇太后李凤姣命太监党钦差带一班子人马来龙兴讲寺中兴佛法,并命宫女连夜赶制袈裟赐给龙兴讲寺。袈裟上面绣有999个形神兼备、姿态各异的和尚,连同身披袈裟的高僧在内,刚巧合千人之数,人称“千佛袈裟”。钦差住寺1年多,寺院讲经、读经和学经蔚然成风。每逢佛诞之日,听讲佛经的僧众多达3000多人,驻寺僧人达1200多人,塑大小佛像88尊,再造龙兴讲寺的兴隆之时。第三次兴起在民国时期,1936年龙兴讲寺盂兰盆会时有僧尼500余人与会,还有2000多位善男信女听会。据传当时全城禁屠,商店关门,盛况空前。

寺内的明代大儒王阳明石像

虎溪书院牌坊,上有“青云直上”四字题额。

猜你喜欢
黄家大院木雕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张蕴馨、李晓、谭婷婷、黄家琪作品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chalinus from Huangshan,Anhui,China (Squamata:Xenodermidae)
郭文虎:社区『热心人』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木雕鱼
黄家光无罪赔偿案
崔家大院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