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小报告,和谐促交往

2020-04-09 04:32陈相宜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德幼儿园游戏

陈相宜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常常能见到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喜欢不间断地走向老师,与老师互动、与老师交流。当然有时候这些“交流”会使老师十分矛盾,甚至这些孩子非常喜好在交流的过程中和老师“告状”。

一、告状分类及表现形式

告状,从社会心里学角度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然而这种冲突不能轻易被化解,需借助第三方权威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关系。根据“告状动机”,可以将告状分为以下几类了:

(一)家庭因素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不少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某奶奶“:小孙子呀,你在幼儿园要听老师、阿姨的话,要是有谁欺负你了,一定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解决哦!”某妈妈:“宝贝,幼儿园可好玩了,有和蔼可亲的老师、阿姨;有好玩的滑滑梯;有五彩的绘本书;还有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但是如果在幼儿园里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忙。”等等诸如此类的对话,在不少家庭里屡见不鲜。许多家长会告诉孩子解决小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老师,久而久之,这种行为慢慢成为了幼儿园里常见的“告状”行为。然而此时老师其实更像是一名警察,对这些“案件”进行侦察、处理。

(二)为了赢得关注,得到认可

案例1: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制止讲话幼儿,导致幼儿为了赢得关注举手告状。

在手工活动时,老师在小朋友完成作品之后开始组织点评的环节,只见老师将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放在展示台上然后请孩子依次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正当一名幼儿说得正起劲时,没被请到的一个孩子在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并且声音很响,导致坐在附近的幼儿坐不住了,于是邻座的幼儿便举手向老师告状,说:“老师老师,旁边的小朋友讲话,我都听不见了。”

案例2:孩子愿意将自己看见的事实与教师分享,期待教师的表扬,但不愿意去帮助解决问题。

午餐后,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个时候不少孩子纷纷拿出来自己心爱的玩具准备和同伴共同分享游戏。由于吃完饭的幼儿不多,所以孩子们都能遵守游戏纪律。可是没过多久,远处便传来一阵争吵声,结果一名幼儿匆匆跑了过来,向教师反应自己看见班上比较调皮的一个孩子抢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并且不愿意还给他。

(三)试探型告状

4~5岁的孩子由于社会道德标准还处于萌芽阶段,受年龄阶段思维特征的影响,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以自己的感受特点出发,导致他们平时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争端只能完全借助于权威的第三者——教师,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告状往往是受到教师评价标准的影响。

(四)责任型告状

幼儿责任心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对他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义务的自觉态度、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

二、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因素

(一)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相关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中班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中班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所以4~5岁的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由道德感激发出来的。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幼儿尽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违背的,一旦有谁违背了游戏规则,即行为符合或违反规则的程度,这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从而不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

(二)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活动类型相关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自由活动中最容易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则较少出现告状行为。规则游戏是幼儿相对比较喜爱的游戏,而且活动中往往有较为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的注意力也较为集中,当幼儿专心致志玩游戏时,也就不会出现告状的行为了。

三、教育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方法

(一)优化教学资源,提供丰富材料

多数幼儿的告状行为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幼儿在相处过程中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区域游戏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受欢迎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并用线条、桌椅进行必要的隔离,避免相互影响或争抢空间,不仅如此,在每个活动中我们还要考虑幼儿的参与人数,根据人数,投放丰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二)针对不同性质的告状,给予正确引导

1. 对于为了赢得关注而告状的孩子,不宜给与鼓励

4~5岁的孩子幼儿由于能力发展不完善,导致幼儿还没有能力独立处理事情。这类型的幼儿对于教师的依赖感较强,希望教师无时不刻的关注自己、肯定自己。

2.对于试探型告状,应给予明确指导

对于幼儿的试探型告状,教师应当及时肯定幼儿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判断力和克制力。不仅仅要给出明确的答案,而且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

3.责任型告状,可以采取“小先生”制進行管理

“小先生”制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既是以小孩子做教师,利用识字的小孩教授不识字的小孩或成人,以解决不急教育运动中师资奇缺的矛盾。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让“小先生”成为常规的维持者,问题的处理者。

(三)家园合作,共促发展

由于现在的家长过于重视孩子智力发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缺乏其他品质方面的培养,甚至有些家庭还出现了4+2+1的现象,对孩子极为宠溺,从而导致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容乐观。因此身为教师应当在纠正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同时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鼓励家长放手让幼儿独自面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自主面对与同伴的矛盾,在此过程中家长应做到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教师应严肃对待,正真走进幼儿的心里,深入了解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幼儿园游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道德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