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为何兴叹?

2020-04-09 04:41杨峥嵘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比德伤逝时间

杨峥嵘

摘  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论语·子罕》中孔子在川上发起的兴叹。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主要形成了“德性说”、“伤逝说”和“道体说”三种理解思路。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着三种理解来浅要分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比德;伤逝;时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1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体意思是说孔子在川水之上感叹:“时间就像流水东流而去,日夜不停,一去不复返”。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于这句话的主题解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也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周汉时期人们将它与水的意象相联系,以流水奔赴向前的姿态比拟人们不断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魏晋时期,人们认为这是孔子观流东水,感叹时间或人的流逝,从而产生的一种迟暮伤逝之情。宋明理学时期,“逝者如斯”被抬到一个道德本体的高度,理学家偏爱用理学的观点去解释儒学。

一、观水与比德

历史上最早提到孔子与水的内容的是另外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离娄下》: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大体意思是徐子向孟子求问:为何孔子总是称赞水呢?孟子回答说, 有源头的水能够奔流不息、不舍昼夜的流入大海,且有源头的事物都是如此。倘若是七八月之间雨水聚集起来的没有源头的水,在沟壑当中是很容易干涸的。从这句话当中可以推断出,孟子认为君子要有本性,即德性,只有拥有了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像流水一般川流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这里,孟子将水比拟为人的德性和精神品质。

在《论语》的其他章节中,孔子也多次提到了水,以《雍也》中的“知者乐水”为例。这一言论是“比德”说的开端。那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的水是否具有比德的含义呢?首先,子在川上,并不一定代表着孔子是在水的源头看流水东流,因此和孟子对此解释的观点存在分歧。孟子用“原泉”来比喻人的内在德性,是孔子“逝者如斯篇”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其次,孟子对于孔子水的解释中并没有提起“逝”的感怀,而更多的是在讲述流水奔流向前的进取精神。此后荀子、董仲舒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也纷纷对“逝者如斯夫”篇做出解释,大体围绕着“比德”的思想在阐述。

二、观水与伤逝

“伤逝”说盛行于汉末魏晋时期。其原因在于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结束秦朝统治以来国家分裂最长的一段时期,且这一时期的玄学风靡,儒学日渐式微,所以这一时期对于“逝者如斯夫”的解读以“逝水”这一意象为主要代表。

汉末魏晋时期“逝者如斯夫”的经注最早出自包咸,“逝,往也。言凡往者如川之流也”。包咸对于“逝”的解释是“往”,孔子对此的解释也是凡“往”之事皆如川流之水,不舍昼夜。但在这里,包咸并没有对“往”有范围上具体的界定。“往”可能是时间、流水的逝去,也可能与“比德”观念中“前进”的意思一致。所以在包咸这里只是“德性说”和“伤逝说”的一个过渡。真正将“逝者如斯夫”和时间、流水逝去相联系的是东汉末年的郑玄。他对于“逝者如斯篇”的解释是“逝,往也。言人年往如水之流行,伤有道而不见用也”。郑玄将“往”定义为“人年往”,即人的年龄、时间就好像流水东去。“伤”字奠定了此后“伤逝说”的根本基调。此后的学者在解读“逝者如斯夫”的时候,大多已经没有了“比德”的观念,而是延续了郑玄所提出的“伤逝”说。因为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生活境遇都不甚理想,人们在面对亲人的逝去和悲惨的生活现状时难免产生伤怀之情,这便成了魏晋时期文人墨客的基本情怀。面对东流之水,感伤时间逝去和亲友离去,从而反思当世之人应该更加珍惜时间,珍惜身边人,便是“伤逝”说悲情基调下的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观水与道体

到了宋明时期,宋明理学、王明心学的出现重新奠定了儒家学说的主体地位。这一时期的学者否定魏晋时期的“伤逝”观念,试图用理学的方式重新定义逝者如斯篇的基本含义,“道体”说应运而生。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道: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在这里,朱熹将流水东去比作是天地之间的道体,时间的流逝和流水东去都是世间自然的规律。他在这里批判汉代以来的学者将其解释为“伤逝”,不懂得其中的含义所在。并且勉励学者应该像奔流不息的流水一样,像天道运行一样,进学的道路也应该时时自省、不要间断。在这一时期,理学家们将“逝者如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将流水看做是生生不息的道体。先秦时期的儒学并未涉及到“天道”和“心性”等观点,是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结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思想所共同结合的产物。在这一时期中,“伤逝”说也失去了它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论语》陈晓芬译,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2]《庄子》孙通海译,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3]張耀:《“逝者其亡”与“逝者如斯”——对“逝者如斯夫”的本意再研究》,《理论月刊》,2018年,第3期。

[4]张克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阐释与学术思想的嬗变》,《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曾海军:《“子在川上”之后——论经典世界中的情感体验》,《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比德伤逝时间
季后赛高光时刻乔尔·恩比德没有遗憾
过程
大帝重生 乔尔·恩比德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慈善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消灭空间?
基于歌剧《伤逝》阐述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