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训练对脑梗死偏瘫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左右步幅差、步速与机体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相关性分析

2020-04-10 09:12王晓敏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步速步幅肌力

王晓敏

偏瘫是脑梗死后常见并发症,因负重、平衡、迈步三要素无法协调,导致步态、感觉异常、肌力减退、活动受限、自主运动控制能力减弱或丧失等,严重影响下肢运动和平衡能力[1]。强化训练可有效促进皮质区“动作定型”形成,最大限度地控制正确运动模式维持正确姿势。本研究将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此类患者,探究其对下肢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左右步幅差、步行功能、步速、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CT诊断符合脑梗死偏瘫诊断标准;四肢关节无异常;前庭、小脑功能障碍。排除标准:无精神障碍性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随机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51~65岁,平均年龄(57.09±6.59)岁;病程10~58 d,平均(38.59±11.37)d;偏瘫侧:左侧24例,右侧21例;脑血管疾病类型:脑出血19例,脑血栓26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2~65岁,平均(56.91±6.48)岁;病程12~59d,平均(39.02±10.84)d;偏瘫侧:左侧26例,右侧19例;脑血管疾病类型:脑出血21例,脑血栓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躯干控制训练、卧位下单(双)桥运动、重心转移训练、坐(站)平衡训练、杠內步行训练,每日1~2次,每次40~60 min,以30 d为预设疗程。

1.2.2 研究组 实施等速肌力训练,指导患者取端坐卧位,调整座椅,保持舒适体位,辅助带固定躯干和下肢,保持肘关节伸直状态,前臂旋前80°,腕关节呈伸直状态,固定于操纵杆相应位置,将动力仪的动力轴轴心与肩峰相平[2]。准备体位保持肩关节屈伸0°,预设肩关节活动为屈伸16°~30°,热身2 min后,告知患者尽力屈伸肩关节,保持60°/s的等速训练角速度,6个屈伸动作为1轮,连续4~6轮,训练休息1~2 min,训练总时长保持20~25 min。每次训练以次日不感受肌肉酸胀感为宜。每日训练1次,每次保持20~30 min,以30 d为预设疗程[3]。

1.3 评价指标 (1)下肢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FMA)[4]中下肢功能部分进行评估,总分为0~34分,分数越低说明功能障碍越严重。(2)步行能力。采用FAC功能性运动量表[5]进行评估,包括0~3级,0级为无法自行步行或需2人辅助下行走;1级为需在1辅助下连续扶持下减重并维持平衡;2级为需在1人辅助下间断或持续扶持下行走;3级为可自行行走。(3)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6]进行测评,量表包括转移、无支持下坐位、无支持下站立、无支持下坐位、坐位站起、无支持闭目站立、双脚并拢无支持站立、站立时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站立时转身向后看、站立时从地面拾起物品、双脚并拢无支持站立、转身360°、双脚一前一后站立、无支持站立时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共计14项,各项采用Likert 0~4分评级,量表总分为56分,分数越高说明平衡能力越强,总分≤40分即可视为存在跌倒风险。(4)步态对称性。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进行测评,对步长、站立期时间、摆动期时间、步宽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受试者保持自我适宜速度,在压力传感板上开始行走,测试2次,取平均值左右步幅度进行分析[7]。(5)步速指导。在10 m距离行走,统计行走完成时间,并计算行走步速[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和结构回归模型,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测评指标比较(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项测评指标的改善效果比较

注:1)为t值,2)为t’值,*为组内配对t检验(P<0.05)。

2.2 研究组左右步幅差、步速与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相关性分析(表2)

表2 研究组左右步幅差、步速与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相关性分析(r)

3 结 论

脑梗死为脑损伤运动细胞和传导通路受损而致大脑主动控制肌肉能力下降,引起异常步态或无法行走,表现出稳定性差、行走费力和行走速度缓慢[9]。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为促进其生活自理的必要条件,而训练可促使多个肌群和多个模式的组合运动,逐渐增强肌力、肌张力,提高中枢代偿能力,促进大脑获得运动的控制能力[10]。国内外关于脑梗死偏瘫步行能力与平衡能力的文献报告较多,方文垚等[11]研究显示,等速肌力训练与增强肌力和平衡能力存在显著关系。等速肌力训练是指运动过程中肌纤维收缩,增加肌肉张力,保持运动速度恒定的运动方式,训练过程中,通过逐渐反复拉长和缩短肌纤维,增加骨关节活动能力[12]。运动过程中,等速仪器提供顺应性阻力,随肌肉收缩张力,改变仪器调试的阻力,促进神经反复活动,增强机体平衡和协调能力,训练项目集中在膝关节屈伸肌,增强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和下肢负重能力,预防膝关节过伸,改善下肢运动功能[13]。本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FMA、FAC、BBS、左右步幅差、步速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功能分析对偏瘫等速肌力训练疗效评定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FAC、BBS、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及步印法测量左右步幅差、步速、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结果可见,步幅差缩小,平衡能力增强,步速增加,左右步幅差与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呈负相关性(P<0.05)。偏瘫通过扩大步幅,促使机体保持稳定和平衡状态,增大步幅,可扩大肢体重心半径,避免躯体跌倒,提高步行运动左右步幅差,改善下肢步行能力与平衡能力[14]。而步速与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呈正相关性(P<0.05),偏瘫患者在步行过程中为保持重心平衡,始终保持双足支撑,避免站立和行走过程中摔倒,进而影响行走速度[15]。总之,规范疗程的等速肌力训练可作为脑梗死偏瘫下肢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步速步幅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性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
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步速与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健康老年人舒适步速测评的Meta分析
不同水平障碍赛马越障步态特征
伊犁马1 000 m速度赛步态特征与步速相关性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