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治河

2020-04-10 10:59吴剑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水门治河黄河

吴剑

王景(约公元20—90年),字仲通,原籍琅玡郡不其县(今山东青岛即墨西南)人。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有一年,浚仪(今河南开封)附近的浚仪渠(汴渠的一段)被黄河水冲毁,影响人们的生活安定和农业生产,朝廷下诏修复。根据司空(官名)的推荐,朝廷即派王景帮助王吴共修浚仪渠。王景建议王吴采用“堰流法”,很快修好了浚仪渠,以后一直没有再遭灾,受到百姓的赞扬。“堰流法”是王景的一大创造。所谓“堰流法”,就是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这次治渠成功,使王景以“能理水”而闻名。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形成第二次大改道后,王莽认为,河水东去,从此元城(今河北大名东)的祖坟可以不再受黄河之害。因此,他弃而不治,放任自流,导致黄河“侵毁济水”。东汉初年,河南郡境内的黄河发生剧烈变化,由于河道大幅度向南摆动,造成黄河、济水、汴渠各支乱流的局面,航道淤塞,漕运中止,田园庐舍皆被吞没。其中兖州(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豫州(今河南东部、南部,安徽西北部)受害尤重。后来,黄河以南淹没的范围竟达数十县之多。

汉明帝刘庄执政之后,情况更加恶化。“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就是说,汴渠遭到破坏后,又继续向东弥漫,连原来的引水水门都沦入黄河中间去了。“兖、豫之人,多被水患”。但仍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河水入汴,东南流,对幽州(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和朝鲜半岛)、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北部)有利。加强左堤就会伤害右堤,左、右堤都加强,下游就要发生险情,不如任水自流,百姓迁居高处,既可避免灾害,又可免却修防费用。由于治理意见不统一,致使黄河第二次改道后,水患连绵60年得不到平息。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的一天,汉明帝偶然听说王景在水利方面很有研究,随即派人把王景召来。王景禀奏道:“河为汴害之源,汴为河害之表,河、汴分流,则运道无患,河、汴兼治,则得益无穷。”明帝听后甚是高兴,遂赐他《山海经》《史记·河渠书》和《禹贡图》,命他主持治河事宜。当年四月,王景和王吴等人率领数十万兵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水工程。据史料记载,这次治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復其旧迹。”

其一,“筑堤”,即修筑“自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海口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及汴渠的堤防。王景认为,黄河泛滥加剧的原因,是由于下游河道常年泥沙淤积而形成地上悬河,河水高出堤外平地,洪水一来,便造成堤决漫溢。于是,王景“别有新道”,选择了一条比较合理的引水入海的路线,并在两岸新筑和培修了大堤。这条新的入海路线比原河道缩短了距离,河床比降加大了很多,因而河水流速和输沙能力相应提高,河床淤积速度大大减缓。特别是这条新河线,改变了地上悬河的状况,使黄河主流低于地平面,从而减少了溃决的可能性。这次修筑大堤,固定了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的新河床,是东汉以后黄河能够得到长期安流的主要措施之一。

其二,“理渠”,即治理汴渠。汴渠,联系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是汉代特别是东汉以后中原与东南地区漕运的骨干水道。经过认真反复“商度地势”后,王景为汴渠规划了“河、汴分流,复其旧迹”的新渠线——从渠首开始,河、汴并行前进,然后主流行北济河故道,至长寿津转入黄河故道(又称王莽河道),以下又与黄河相分并行,直至千乘附近注入大海;在济河故道另分一部分水“复其旧迹”,即行原汴渠,专供漕运之用。为了实现这个规划,王景等人开展了“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和“绝水,立门”等大量的工作。取水口位置是个关键问题,如果位置选择不当,要么黄河北迁取不来水,要么黄河南徙,渠口被淹,河、汴混流,汴渠淤塞。王景根据这个客观情况,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的办法,就是在汴渠引黄段的百里范围内,约隔10里开凿一个引水口,实行多水口引水,并在每个水口修起水门(闸门),人工控制水量,交替引河水入汴。渠水小了,多开几个水门;渠水大了,关上几个水门,从而解决了在多泥沙、善迁徙河流上的引水问题。这是王景在水利技术上的又一大创造。当时,荥阳以下黄河还有许多支流,如濮水、济水、汴水和蒗汤河等。王景将这些支流互相沟通,在黄河引水口与各支流相通处,同样设立水门。这样洪水来了,支流就起分流、分沙作用,以削减洪峰。分洪后,黄河主流虽然减少了挟沙能力,但支流却分走了大量泥沙,从总体上看,还是减缓了河床的淤积速度。这是促使黄河长期安流的另一重要措施。“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即清除上游段中的险滩暗礁,堵塞汴渠附近被黄河洪水冲成的纵横沟涧,加强堤防险工段的防护和疏浚淤积不畅的渠段等,从而使渠水畅通,漕运便利。

这次治理黄河工程极为浩大,耗资“以百亿计”,历时一年多。工程完成后,黄河下游大约保持了800年之久没有发生大的水患。治河的成功,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夏天,明帝刘庄决定亲自乘船沿河巡视,并叫王景陪同前往。明帝看着两岸整齐坚固的堤防,水上往来如梭的舟楫,对王景等人的功绩赞不绝口,遂给王景属下治河官吏每人加官一级,特别给王景连升三级,封为侍御史。又封王景为河堤谒者(官名,东汉主持河防工程的官员)。不久,明帝写下诏书,饬令沿黄、汴各郡县,立即设置专管堤防的机构和人员,恢复西京(西汉都城长安)时代一些有利于维护堤防的管理制度,常年进行维修养护,从而为黄河安流提供了保证。

黄河安流八百年

王景治河的成效是卓著的。从东汉初年王景这次治河到唐代末年的800余年中,黄河决溢仅有40个年份,且都不大,主流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后来,河患又逐渐多了起来,直至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发生第三次大改道。因此,王景治河的办法和经验为历代治河者所推崇和效法。封建时代,王景通过一次最大规模的治黄活动,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余年。历史上对王景治河充满了赞扬之辞:“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王景治理黄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王景治理黄河之后的东汉,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黄河流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水灾。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刨去战乱的影响,黄河流域始终是一块最重要的农业地区。在封建时代,农业的发达,就代表着人口的繁盛,社会的繁荣。所以,在这800余年里,乱世之中,谁占据北方黄河流域,谁就是最强者,谁就有实力统一全国,最起码也可以称霸四方;在治世之中,黄河流域也是人口最多、各行各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虽然南方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开发,但是比起北方,仍然无法望其项背。

可以说,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五代,王景治理黄河所带来的好处,都一直泽被着后代,对将近千年的中国历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是当之无愧的治水专家,是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猜你喜欢
水门治河黄河
英雄群像、历史真实与“出圈”营销——多方位解析《长津湖之水门桥》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过水门
飞机“过水门”仪式
『黄河』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治河论》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