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坤作文之法:情与韵

2020-04-10 11:03蒋银坤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虹桥议论文游戏

蒋银坤

古代散文的叙事文与议论文,分别承载叙事与说理两大功能。即便是说理性散文,历代散文家也并未放弃对其文学之美的追求与探讨。明代散文家茅坤作为唐宋派复古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在其散文观中提出了“风神”说。他强调创作主体的情感不宜直接爆發,而应有一个思想沉淀过程,或者如诗学中所说“沉吟反复”,作家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存在“叙述与被叙述”的内在张力,这就是一种可供玩味的“情韵”。“情”的带入体现了作家个体的人格境界;“韵”的产生源自于行文时的沉吟往复、姿态横生。

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往往关注格式的整严规范,忽略了创作者主体的意态周折,他们往往落笔执墨如发布号令般铿锵直白,忽略了行文语气的吞吐绰约,其文章就如同古人的“表状奏疏”一般易入格套而缺少生机。笔者尝试通过研习茅坤创作理论中的“风神”说指导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力求做到“情”“韵”相生,即:形于外的褒贬之意与行于内的喜怒之情相融合,语势的遒劲和缓与思维的深入往复互为表里。

一、茅坤的创作实践——“情”与“韵”

要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恰到好处,创作者就必须把握好情感的力度:若是愤慨,应该是思辨深沉的情感激荡而不是剑拔弩张的语言暴力;若是悲哀,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熨帖抚慰而不是寒蝉凄切的儿女沾巾;若是颂扬,应该是雅致高贵的黄钟大吕而不是呕哑嘲哳的山歌村笛。总之,要使议论文说理时形于外的褒贬之意与藏于内的文化良知相照应。

课堂实录片段1

师:茅坤的“书”与他的“序”等量,同为九卷,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谈诗论文的文论类书信;另一类是一些言事抒情、直接陈述国事之作,《上袁元峰相公书》《与李汲泉中承议海寇事宜书》即为其中代表。请同学们就其中一篇来谈谈作者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生:我想就《上袁元峰相公书》这篇文章,谈谈作者寓理于情、寄情于事的写作特点。茅坤在此书中高度赞扬了胡宗宪的抗楼之功,为其被谤遭逮鸣冤叫屈。文章写道:

当是时,仆犹牵文法,畏名义,力谕之曰:“与其犯中外之谤,以贾没家之祸,不如死绥一战,以冀十一。”公独张目据席,剖冠而呼曰:“贼万不可支,吾如此则祸止一家,如彼则贻国家数十年东南无穷之祸!”又左顾一佩刀而曰:“吾万一天不佑,唯以此自尽报主上耳!”矜乎!仆及左右,时皆为之引涕。已而兵既四集,寇卒授首。胡公盖誓死殉国,故能以其孤危之身,横百啄之口,出万死之后,成一朝之功耳。

这段文字里作者将议论、记叙和抒情有机结合,感情表达充沛奔放,文笔显得沉郁悲壮。我认为,这里茅坤特别借鉴了他所推崇的《史记》笔法,穿插了最能表现胡宗宪“内不顾身家之祸,外不顾流口之谗”,一心抗楼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张目据席、剖冠而呼的动作细节。将楼寇为祸之烈,胡督府战功之巨,与谤讪之臣的无耻对照写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情绪感染力。篇末“不肖所请,抑非敢以自附榜末,阿所私也;特以事关国家,谊切胸臆,不忍不为公议,以待之身后耳!临风北望,不胜哽咽”等语句,读来深沉悲愤,更是令人肃然动容。

要使作品的语势沉着深切,创作者就必须掌控好思维的深度:风神论所指的“韵”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艺术本质上的追求,即“情”与“韵”的统一,与此对应的范畴是“风神”“风韵”“风致”而非“格调”,所以,“风神”之“韵”对作品的思考深度和语言态度提出了要求。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对“韵”的阐述十分到位:“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也。”

课堂实录片段2

师:序,在茅坤散文中数量最多,写得最好,价值也最高。课前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就其六篇序文代表作作群文阅读:《贺宫保胡公序》《再赠宫保胡公序》《八大家文钞总序》《荆川先生稗编序》《青霞先生文集序》《柏山沈先生诗序》,课上,老师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作者在语势和思维上体现出的表里关系。

生1:我对《贺宫保胡公序》和《再赠宫保胡公序》作了比较阅读。前文竭力陈述胡宗宪在楼寇肆虐东南之时,以奇倔傀垒之气与力以捍国家的史实。后文则进一步选择当时胡宗宪甘愿以身殉国的隐痛,驳斥那些“好议之口”对他的人身攻击。两篇文章若合在一起再看,也是气脉生动,语势连贯的。由史实的细节描写到立足于事实发表议论,最后表达愤怒谴责。全文观点鲜明,叙议结合,融会贯通,表里互应。

生2:《青霞先生文集序》《柏山沈先生诗序》这两篇文章让我联想到韩愈为张巡、许远伸张正义的《张中巫传后序》中间对胡宗宪的细节描写,也让我联想到司马迁的《史记》。而作者在叙述时情注笔端,动人心弦,议论时感情激越,发自肺腑,带有鲜明的人格烙印,可谓是对茅坤“为文不必马迁,不必韩愈”“得其神理而随吾所之”“得古人操符致用之略”观点的极好实践。

师:茅坤的序文,能够突破一般序文多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窠臼,集中笔墨于一处的深度挖掘。如《柏山沈先生诗序》就集中笔墨于沈公“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作为沈公挚友,茅坤饱含深情地选择并高度评价沈公其人其文,对沈公含冤惨死满怀愤慈与痛惜,悲愤激越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诚如《古文观止》编者所言:“先生生平大节不必待文集始传。特后之人,诵其诗歌文章,益足以发其忠孝之志,不必其有当于中声也。此序深得其旨,文亦浩落苍凉,读之凛凛有生气。”

二、情意相谐、语思表里的“情”“韵”之法

1.不拘字句,求得至情:茅坤严肃反思了自己早年学习《史记》那种“字而比之,句而亿之”的做法,认为这是徒得《史记》“眉也,发也”的肤浅行为。真正善于学古的文人应该打破秦汉的狭窄门户,舍弃掉“句摹字拟”的小学陋习,从宋之欧、曾上溯唐之韩愈,由唐之古文回望汉之《史记》,以求得贯穿其中的 “万物之情,各有其至”的内在特质。对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而言,我们不可沾沾自喜于对字句修辞的得心应手,而应去探求被讨论对象中人事物的至情至理。即使在议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时,我们的文章也并非纯粹要停留于坚硬的说理层面,反而要带着更多的人情关怀和文化感知。

2.不事古奥,情理交融:在茅坤看来,文坛上那些所谓“摹《左传》,摹 《史记》,摹 《汉书》”的复古者,虽然持论甚高,看不起唐宋文,但是深究他们的所为,也只不过是“句字之诘屈”“声音之聱牙”,徒得秦汉文的皮毛而已。他毅然抛弃了“七子”趣味,逃离了“尺寸古法”的文学路向,开始了“风神”说的文学探索。对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而言,我们的创作过程应是一个感性体认自我到理性体察事理的过程,若我们一味追求遣词造句的古奥生涩、用例引典的生僻不群,这就好像是给木偶穿上了文绣,把倡优化妆成孙叔敖,与文学佳作的外表虽有几分相似,但是内在毕竟非其人也,这样的文章初看或许惊喜,久而久之便让人生出憎恶的情绪。所以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情感的流转与思考的周折是同步进行的,态度的褒贬与语势的美感应是共时流动的。

3.事理相应,淡浓相谐:文学界把茅坤圈评《史记钞》与《汉书钞》看成是他文学路向转变的标识,因为茅坤在这两部书的圈评中,开始超越句分字析的形貌分析法和模仿论,转而站在重风神、重神理的立场上,提出“情”“韵”的文学批评标准,实现厚重蕴藉、耐人寻味的美学效果。就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而言,我们可以提出四点具体要求:1.情感不浮浅,关注内蕴的丰与厚;2.谋篇不单调,重视结构的曲和变;3.析理不粗疏,追求思考的深与博;4.语言不枯燥,讲究辞藻的严与活。这样才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如同阅读《史记》一般的“欲流涕”“欲力斗”“欲俯躬”“欲好士”的阅读效果。

三、习作训练

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擬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少不了游戏。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处事方式,还是一种人生态度。游戏,有的需要积极投入,有的则要保持距离。

学生习作1:

悉达多的重

几个月前,许知远和马东的争论在网络上仍有回声。在这场知识分子与知识明星的会话中给我们带来一个难题,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该不该去游戏人生?

诚然,在两者的争辩中,游戏人生者马东尽管略胖,却尽显灵魂的轻盈,轻得浮在空中,且不断上升。但他带着一种俯视众生的快感,那是游戏者的通病,自认为看穿了宇宙万物,话语带着淡淡的讽刺,每句话都自带着一种洋洋得意。而许知远却似圆满后的悉达多,心有重负,贴近地面。

游戏人生,不过是后现代版的“杯酒释兵权”。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自带消解属性的。的确,现代人看不上尖锐的鲁迅、瞧不起无争灵性的林语堂,反倒颇爱讽刺。喜欢讽刺中游戏人生凌于万物的快感。而这种游戏人生背后是对现代社会深刻的怀疑。他们最爱问的是“有意义吗?”“然后呢”。不断追寻意义的他们却是在不断消解着意义。在不断的游戏中,他们走上了一条与悉达多相反的路。掏空自己的内在,解构着一切,踏上追寻不存在的意义的虚无之途。

如果说,莎士比亚的悲剧产生是由于自身的直接在场;那么,现代化的悲剧则是观众演员的不断退场。

于是,许知远坚守的立场在今天就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当地球停止转动时,别像游戏者一般去调侃,去幽世界一默,像《流浪地球》中的人们一样去努力推地球一把吧。正如悉达多的苦行与红尘,圆满后的他,并不是忘记过往,而是将过去化作河流,藏在心里,那是他灵魂的力量。

在阿尔巴尼亚作家莱特梅尔的《长城》中,我们发现过去的三千年,是一个不断拆长城、建长城的过程,如今亦然。游戏人生是现代人最轻盈的长城,包裹着自己远离焦虑,远离意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样的人生,应了他们的口头禅:“有意义吗?”

所以,担上重负,像悉达多一样走向圆满,不要再以游戏之名逃避了。游戏人生只会把人生活成一场游戏。

《五灯会元》有言,如何古佛心?世人只道佛俯视芸芸众生,看透生死,放生一切,却不曾想佛其实将一切苦难都怀在了心间融化。

教师评点:文章纡徐从容,没有考场作文的匠气。得益于作者有情感地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在了作文之中,行文的情感充沛却拿捏有度,体现了对人文情感和生命意识的潜心感悟。若以茅坤“风神”论评之,可谓:“以其驰骤跌宕,悲慨呜咽,而风神所注,往往于点缀指次之外,独得妙解,譬之览仙姬于潇湘洞庭之上,可望而不可近者。”读来顿觉疏逸有致、感慨淋漓。

学生习作2:

诗文修禊擅风流

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年届不惑的风流才子孔尚任在广陵期间,又一次发起了“虹桥修禊”的诗文游戏。孔尚任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赴诗会者见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闻禽鸟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

孔尚任平平淡淡的官场生活,因为一场“虹桥修禊”的游戏,修复了他对人生的缺憾和对未来的渺茫,游戏带来的灵魂触动了未来的无限生机,孔尚任也看到了自己的无限可能。

“北郭清溪一带流,虹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这场文人游戏中的一唱一吟,是对心灵的熏陶与修复。“虹桥修禊”的诗文游戏不也如“兰亭雅集”一样,是一次心灵美学的盛会吗?

春日踏青有春禊,秋高气爽有秋禊。乾隆三年,浙西词派的领袖人物厉鹗与扬州诗人闵华等七人在秋日畅游瘦西湖后,留下了《念奴娇·湘月》词一首,后人就把这视为红桥“秋禊”。厉鹗词前有段小序:“风日清美,煦然如春。唤舟出镇淮门,历诸家园馆,小泊红桥,延缘至法海寺,极芦湾尽处而止。”

七十载春秋已过,时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在倚虹园“虹桥修禊”厅,作七律:“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此后各地依韵相和者甚众,这场波及全国的诗文游戏参与者竟达七千人之多,最后编纂成集三百余卷,并绘《虹桥览胜图》以纪其胜。

乾隆朝是大清王朝盛极而衰的拐点,此后便江河日下,风光不再。扬州由于盐法改制,昔日靠食盐专卖的垄断地位一落千丈,盐商的生活每况愈下,寄此而存的文人雅集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长夜漫漫,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冶春后社的主人臧谷的《红桥》诗里,对这场诗文游戏流露出追忆之情。其诗后几句咏道:“重经此地人垂暮,还记当垆妇姓王。迩日湖山会生色,柳阴待客小船娘。”

杭州西湖断桥边演绎的那段凄美爱情故事令人魂牵梦萦。扬州瘦西湖虹桥畔的诗词游戏,从旌旗蔽日、龙舟往复的绚丽到塞外风雪呼号的悲壮,乃至残荷败柳、断壁残垣的苍凉,演绎的是人世间跌宕起伏的家国情怀。如今,虹桥以它柔美的身姿默默承受着瘦西湖上的熙来攘往。每到梦寐时分,虹桥便化作一翩翩蝴蝶,翻飞于姹紫嫣红之上,追逐于荒丘草莽之间,或怆然泪下,或笑傲江湖。

教师评点:文章入题婉转,以虹桥修禊点出“游戏”自古便有承载文人学术交流的功能。而后以纷繁的实例,对文人雅集游戏中蕴藏的思索与慨叹从容展开论述。进而又提出雅集的盛衰正呼应了王朝的起落。最后并未如一般考场作文般生硬地点明主旨,而是将两座桥边演绎过的人情之美和人文之盛对引而出,再用动人的比喻将虹桥与这座千年古城的沧桑融为一体,引人抚今追昔。若以茅坤《刻〈史记钞〉引》中的观点评论之,当为:“所当疏宕遒逸,令人读之杳然神游于云幢羽衣之间,所可望而不可挹者。”

作文乃为创作者本人精神世界的呈现方式,我们在引导学生为文时,首先应该充盈的不是他们的格式套路,而是他们的人格高度、情感浓度和思维厚度。评价学生作文时不争奇于句字,不羁绊于体例,其文自会浩落深沉,读之凛凛有生气。

[作者通联: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虹桥议论文游戏
议论文阅读专练
虹桥碧波太平湖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喜茶虹桥新天地店
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