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呈现中华民族新史诗

2020-04-10 11:08冉彬
戏剧之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电影爱国

冉彬

【摘 要】2019年三部国庆档电影都有共同的英雄主题。普通人在各自的时代成为英雄,各具自己的时代特色和英雄内涵,但共同的地方在于平凡人拥有一颗爱国心,并化为言行一致的爱国行动。平凡的英雄创造了中华民族新史诗,激发了受众爱国情感。

【关键词】电影;国庆档;英雄主题;爱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100-02

《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是2019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院线播放的三部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电影。截至10月7日晚上18点,三部影片共斩获将近50亿票房,累计观影人数达1.16亿,是历年来国庆档电影之最。在收获票房和观众的背后,三部影片组合起来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用电影呈现出中华民族新史诗。

中国人民,是新中国创造一切人间奇迹的根本力量,是三部电影歌颂的主角。在影片里,虽然他们身处祖国的四面八方,但他们都站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了当代新中国的伟大建设者和时代英雄。

有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被命名为史诗,内容是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史诗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魅力,与其相近的词汇有“难以置信(incredible)”“激动人心(exciting)”“了不起的(marvelous)”等等。史诗从远古时代的文字叙事,到当代影像语言的多媒体叙事,三部国庆档电影史诗般的主旋律内容使观影群体引发共鸣和共振,其做法值得研究,为后续用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准确描绘和呈现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启示。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英雄。我们这个时代,到底需要怎样的英雄?三部片子分别做出了共同的回答:所谓英雄,原本都是平凡人。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拥有一颗伟大的爱国之心,并化为坚定的爱国行动。

《我和我的祖國》这部片子从名字来看,作为国庆节期间表达爱国之情的礼物,最为应景。片名还与一首中国人广为传唱的歌曲同名,片子一开始就由王菲用别样自在、温暖和辽阔的嗓音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王菲对这首经典歌曲的全新演绎,配合电影唯美又有诗意的画面,展现了对祖国人民勤劳开拓的礼赞和眷恋。

《我和我的祖国》取材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人耳熟能详的7个重大历史事件,讲述了不为人知的普通人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的故事:为保障1949年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林治远先生和工作人员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眠之夜确保万无一失;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高远在公交上遇到爱人方敏,面对自己日思夜想的恋人,高远依然克制,严守纪律而不愿相认,他和无数无名英雄一道,为献身祖国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1984年,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时刻,上海弄堂的小男孩冬冬为帮助弄堂邻里更好地观看黑白电视机里的夺冠场景,放弃了与自己心仪小女孩小美最后告别的机会;1997年,在分离了154年后,为了保证香港分秒不差回归祖国怀抱,外交官、升旗手、香港警察、普通香港市民在各自的岗位竭尽全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奥运会门票送给了远道而来的汶川孤儿,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女飞行员吕潇然刻苦训练,巾帼不让须眉,训练成绩超过了所有男飞行员却成为阅兵式“备飞”,即使自己有机会“主飞”,她也把机会让给同伴,她用忘我的付出获得所有飞行员的尊敬;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内蒙,恰似蒙古族传说中白昼流星神话:如果能在白昼看见流星,贫瘠的大地就会变成绿洲。白昼流星场景震撼了两个刚刚从少管所释放的贫困潦倒的蒙古族男孩,在扶贫干部李叔用心良苦的帮助下,两个问题男孩燃起了留在家乡脱贫创富的新希望……一幕幕让观众铭记、缅怀与触动的普通男人、女人、小孩和老人的英雄故事,在歌声中徐徐展开,打动人心。

《中国机长》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空中罕见特情的真实事件改编。当日该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在9800米的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全机人员面临生命危险。近万米高空飞行,时速800公里左右,自动驾驶失效,面临-50℃至-60℃强低温、强气流,手关节被冻伤发紫,极强的风噪,迫降难度超过此前同类事故。生死关头,机长刘传健和机组全体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最终平安备降,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机长当时也有绝望,因为当时的环境和外界的状态是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他没有把握一定能把飞机飞回来,但想到一定要把自己的职责履行下去,刘传健就让自己坚持了下来。在艰难的备降中,刘传健脑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个念头就是:“控制住飞机状态!飞出山!飞回成都!”在巨大噪音和极度寒冷中,正是这个念头支撑着他驾驶飞机平安着陆。

电影展现了一个平凡的机长如何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完成非凡的史诗级备降。生死关头的内心挣扎与平静处理,是升华主题的关键。通过严峻考验,创造奇迹,背后彰显的是专业实力的过硬。刘传健经常练习憋气,最长的憋气时间长达四分钟,是普通人的六倍之多!平时练就的长时间憋气,在5.14事件就起了作用。人在高空需要吸氧,而当时导航员并不在驾驶舱,刘传健本人无法带上氧气面罩,这种万分危急的时刻,自身身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就起了关键作用。

刘传健是一个具备成为英雄的能力和勇气的普通人,专业的素养、强大的责任心、持续的积累,乃至与同学一起读书时表现出的眼疾手快,做事细心,都在灾难时刻造就了冷静、正确操作的中国机长。川航5.14事件后,空客公司调整了飞行手册,将刘传健的一系列操作,设计为规范流程。

在好莱坞的电影研究中,灾难片一直是受全世界欢迎的电影类型片,典型的成功案例是《泰坦尼克号》,灾难面前考验了真正的爱情,人性在灾难面前暴露最真实的本性。《中国机长》充分呈现了刘传健敬畏生命、敬畏职责和敬畏规章的英雄壮举。

《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以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事迹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为国登山”的中国攀登者组成的“最强联盟”,克服了山路陡峭、天气变化无常、积雪不稳、雪崩频繁的恶劣自然环境,在失温和缺氧的挑战下,用血肉之躯迎战狂风暴雪,征服珠峰的热血故事。

1960年中国登山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北坡登顶珠峰。半个多世纪前的登顶,需要克服的艰难险阻挑战着人类生存极限,同时还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尊严。我国还未登上珠峰的时候,与边界国尼泊尔谈判,要求平分珠峰,尼泊尔拒绝,理由是尼泊尔人已经登顶,而中国人没有。中国人登顶珠峰后,中尼双方1961年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条约明确规定:边界线经过珠穆朗玛峰峰顶,峰顶南部划入尼泊尔,峰顶北部划入中国;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珠峰 “第二台阶”——8600米的绝壁上架起闻名世界的“中国梯”,这是登顶珠峰的必经之路。架设这个梯子非常艰难,因为缺氧,登山队员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才完成架设任务,它共帮助1300多名中外登山者实现了珠峰梦,并因此获得了这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梯”。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之巅,它是中国人民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的展现。

故事原型之一的夏伯渝是英雄团队的一员,他参与了1975年的这次攀登,在攀到7600米时,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了一位因体力透支、丢失了睡袋的队友,自己和衣睡了一夜,结果双脚被严重冻伤,被迫截肢。诸如此类的团队奉献精神,成就了中国队登顶世界之巅的壮举。

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三部片子中的平凡人成为英雄,他们没有站在云端和神坛,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让受众热泪盈眶,他们的英雄精神在上亿观众心间激荡,他们推动着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电影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