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020-04-10 06:47陈泊颖
健康大视野 2020年6期
关键词:处理措施不良反应干扰素

陈泊颖

【摘 要】作为一种具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干扰素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出现的诸多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这对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干扰素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干扰素;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97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6--01

干扰素( interferon,IFN) 是由灭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于易感细胞后,由易感细胞基因组编码产生的一种高效的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质。它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肿瘤、病毒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中,作用颇为明显。但是,临床医生在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时,也应密切关注、及时治疗其引发的不良反应。

1 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的命名来源于1957年Issacs等的研究,他们发现,细胞被感染后,会产生一种干扰病毒进行复制的独特因子,进而阻挡病毒的进一步感染。鉴于这种因子的神奇作用,故命名为“干扰素”。经研究实验,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以及抑制细胞增殖等功能,同时它也是最早被人类知晓的细胞因子之一。干扰素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可以有多种细胞产生,主要由可溶性糖蛋白构成。一方面,依据干扰素产生细胞、活性、免疫原性、分子结构和受体等因素的不同情况,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α,β,γ三型。三种类型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IFN-α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多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此外,对尖锐湿疣等的治疗也颇有效果。IFN-α来源于病毒感染的白细胞,因其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干扰素α-1b,干扰素α-2b等多个亚型。IFN-β则来源于病毒感染的成纤维细胞,和IFN-α相似的是,同样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同时亦可运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但是,其疗效却不如IFN-α。除此之外,IFN-β還可用来治疗黑素瘤、胶质细胞瘤等。IFN-γ主要来源于有丝分裂原刺激T淋巴细胞,少量来源于NK细胞。与前两种类型不同,IFN-γ不仅具有阻止肿瘤细胞增殖的特性,而且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所以常在肿瘤辅助治疗领域内应用。

主要运用在临床中各种肿瘤的辅助治疗。另一方面,鉴于干扰素对酸的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又可以将其划分为耐酸的Ⅰ型干扰素和对酸敏感的Ⅱ型干扰素。据此,IFN-α和IFN-β属于Ⅰ型干扰素,IFN-γ则为Ⅱ型干扰素。

2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1 皮肤反应

2.1.1 皮肤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是干扰素临床应用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注射干扰素后,患者注射部分甚至全身会分布药疹。虽然这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皮下注射干扰素时,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在肌注干扰素时。据报道,曾有一名男性,60岁,患真红细胞增多症,在进行治疗肌肉注射干扰素α-2b300万U/d第三天后,出现了大片圆形、及其它形状的红色皮疹的皮肤过敏反应。同时伴随着皮肤瘙痒,皮温升高等症状表现。在干扰素停止使用后,用抗过敏处理治疗后慢慢痊愈。

2.1.2 皮肤溃疡 在干扰素应用中,皮肤溃疡是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据报道,1例55岁黑素瘤男性患者,应用干扰素α-2b进行辅助治疗,在注射干扰素部位皮肤出现溃疡:可见坏死细胞碎片和组织破坏,未有炎症或血管炎表现。溃疡在长达5个月的治疗后渐渐愈合,但形成了瘢痕。

2.2 流感样症状 在干扰素临床应用中,流感样症状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热,同时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及乏力等症状。这种症状表现往往与干扰素使用的种类和剂量有关,如在在使用IFNα-2a、IFNα-2b、IFNα-1b 等种类干扰素的情况下较可能出现流感样症状,而且,症状发生率和反应程度与剂量使用成正比。一般情况下,在注射干扰素4-5小时后,患者体温开始发热,达到高热时甚至可能伴有寒颤。这种情况维持4-12小时后,会慢慢自行消失退去。对于发热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首先,可采用简单的物理降温方式:冰敷或酒精擦拭。如果不能及时止热,可使用解热镇痛的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进行进一步的缓解和治疗,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变化。此外,做好注射前的准备也能预防和减轻流感样症状,如:在注射干扰素之前服用解热镇痛药物或应用柴胡注射液保留灌肠等。

2.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在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中,血细胞减少是最主要的表现。之前的研究认为,产生血细胞减少的现象主要因为干扰素抑制、阻断了骨髓释放白细胞的机理。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与人体内分布变化有关。近期的研究发现表明,血细胞的减少可能是因为血细胞的正常向外释放受到了干扰素的抑制,而并不是干扰素通过对骨髓的抑制形成的。在干扰素应用中,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还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3 结语

干扰素因其独特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造成的困扰。干扰素应用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反应、流感样症状、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等。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干扰素用量的不同,时而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罕见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应注重对临床治疗中出现的干扰素不良症状进行记录、整理、总结、分析,以便能够在不良反应产生时,及时作出相应的治疗和处理。

参考文献

段利生,虎安定,陈祖芬等.干扰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综述[J].中国药事,2003,17(8):517-519.

李柳萍,杨胥微,王妍.干扰素(I型α、β,Ⅱ型γ)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对应关系及其临床应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1,39(2): 65-71.

曹学琳,孔晓清,闫凤英等.干扰素不良反应机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14(4):340-342.

Serarslan G,Okuyucu E,Melek I,etal.Widespread maculopapular rash due to intramuscular interferon beta-1a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sclerosis[J].Mult Scler,2008,14(2):259 - 261.

杜俊英,马淑英,王新平.α-2b干扰素致严重皮肤过敏反应1例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140.

猜你喜欢
处理措施不良反应干扰素
一千瓦电视发射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措施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7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