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创新

2020-04-10 06:46刘西龙
世界家苑 2020年1期
关键词:李可染人物画素描

刘西龙

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其文化才会繁荣、自信,各国人民才会对你的文化钦佩而深深折服。近现代的中国只屈辱了百年,之前我国的经济实力仍然处于世界首位。当然向西方学习并没有错,在那个时代也出现了影响中国画发展走向的艺术大家,如:徐悲鸿、李可染、林风眠等。徐悲鸿将西方的素描引入中国美术的教学,虽然有一些弊端,但功大于过。徐蒋体系是中国画传承创新的最佳例证,徐蒋体系的实践确实提高了画家们的造型能力,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家认为素描是人物画的基础,人物画得很逼真,甚至骨骼肌肉的起伏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素描确实推进的人物画的发展,造型能力的提高使得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能够顺利完成,如果运用古代“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般的表现手法很难体现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气质,创新势在必行。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水墨中重要的画科,在绘画史上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基于历史的多种原因,当今的中国画的发展处于历史上最为特殊和复杂的一个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各种诱惑和挑战,给中国人物画的發展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在市场的介入和主导之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及需要,中国人物画创作呈现出繁荣的一面,大题材,大创作层出不穷,新技法新手段也勇于尝试,许多画家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为中国画的创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应该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中国人物画也面临着如何在新时期既续保持传统艺术的本色,又能以新的面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许多评论家包括画家更多的只注重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仅仅着眼于具体的表现手段,往往脱离中国人物画自身发展所固有的规律和传统,满足于材料和技术上的“新”,而忽略了中国绘画根本的精神,其结果就是片面的吸收所谓现代的技法,甚至将油画技法嫁接到中国画的创作上,以制作代替创作,目前这样的状况有越演越烈之势。导致现在中国画、油画、水彩、综合材料等画种远观已区别不开,近看才能辨别,观近几年的展览就会发现工笔画的发展变化很明显,水墨画变化不大。因为工笔呈现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色彩,画面效果与水彩、装饰画、漆画等已经没有丝毫区别,无非是用中国画颜料,当然水彩颜料、颜彩也较多地运用到工笔画中。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线条、白描也逐渐弱化,更多注重的是最后的效果,不知这样的创新是否正确?中国画的创新就是不断地接近中国画的本质、生命、语言、原核,使之更像中国画,而不是离开。

每个时期阶段都会出现中国画创新的思潮,每个时代都有与正统画家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画家出现,他们都是敢于创新的勇士。当代的画家进行大量的写生,甚至将写生代替创作,其实创作和写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和感受。这个时期,中国画正处于该往何处去的问题,人们感觉传统摹古这一流派只剩下了形式,早已穷途末路。师造化成为其唯一的出路,石涛是师造化,极具个性的成功案例,导致当时人人推崇石涛,研究石涛。近现代画坛中认真践行师造化的学者就是李可染,李可染是一位通过山水写生来改造中国画的实践者,是完成二十世纪中国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转型的典型代表。李可染接受过素描的训练,他将素描的调子与中国画墨色积染法相结合,创造出了自己的笔墨语言——黑山黑水。陈平先生提及“守住了中国的传统,也就守住了我们在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中的话语权”现在中国画的发展也是一样,随着世界的融合,我们周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形式的艺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必须守住传统。

从绘画史来看,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小的,能够把历史推动一点都了不起,因此,前人的经验必须认真学习,遗产必须继承。当然除了学习传统之外就是师造化即写生,如何将现实中的具体物象转化为艺术作品,这就需要加入我们的主观思想将物象进行加工、删减、提炼甚至变形夸张,一件优秀的作品不是客观地描摹现实,那只是停留在技法层面,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转变。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下都有不忘创新、为艺术发展而奋斗的人。上个世纪,徐悲鸿等一批文化官员大力提倡创新、推荐创新人才,使齐白石、陆俨少、蒋兆和等一大批艺术大家脱颖而出,引领中国画创新发展,从而创造了20世纪中国画的辉煌。前事不远,追古抚今,其中问题何在,令人深思。看一个时代的中国画有无创新发展,就要看在传统旧有的艺术形式基础上,题材内容、表现空间有无拓展;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有无提炼出新的表现技法与笔墨语言;在人文境界、作品意境上,有无提升和扩充。这应该是检验当今中国画画家有无突破前人、有无创新发展的主要标准。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的创新必须根植民族文化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必须发自内心,有感而发,言之有物。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传统必须受生活检验决定其优劣取舍,而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

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上的变革,新时代的特征是快节奏、高速度、多色彩,中国画的出路在于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审美角度来观察社会和表现对象,把握宏观和微观世界,充分让内蕴深处的个性更自由地抒发,以开放的胸怀,对各类艺术吞容吐纳,寻找相异于自己的特质,互为补充来变化自己,完善自己。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猜你喜欢
李可染人物画素描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武汉素描
素描
跟踪导练(一)4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凡·高的早期素描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