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打击孩子会有十么后果? 家长都该看看这个魔鬼实验

2020-04-10 06:39
电脑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爱荷华结巴口吃

1独特的理论

有不少家长信奉挫折教育,他们认为多批评孩子会使他们进步。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长期的言语暴力能永久改变孩子大脑的生理结构,影响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智商。不过,有些家长和老师并不吼孩子骂孩子,而是用语言打击他们的自信,说他们这儿有毛病,那儿有毛病,不停挑孩子的刺。这种非暴力的重复打击儿童自信会有什么后果?80年前的一个实验给出了残酷的答案。

193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知名语言病理学专家Wendell Johnson招募了22个孤儿。他找这些孤儿来,是为了验证自己的一个独特理论,那就是不断地批评一个儿童,比如批评他们“说话结巴”的话,那么一个完全正常的儿童就会因为心理压力而向着被批评内容的方向发展,变成一个真正的“结巴”。

全世界有5%~10%的儿童患有口吃。当时,爱荷华大学是世界上知名的口吃研究中心。为了研究口吃的治疗方法,患有口吃的研究生们还把自己的手臂绑起来,因为当时盛行的理论认为,是手部的活动干扰了语言信号。

Wendell Johnson

不过,Johnson自有另一套学说,他的观点来自童年的痛苦回忆。在他5岁时,有个老师告诉他的家长,他有口吃的倾向。渐渐地,他开始过分关注自己的言语,说话时开始停顿,并且开始重复一些词。后来,他果然变成了口吃。

因此他深信口吃和生理无关,而是后天习得的习惯。他说:“口吃并不来自孩子的嘴,而来自家长的耳朵。”

当时这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如果被证实,将会对口吃的矫正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可是,孤证不立,Johnson没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这个理论作证。他需要做实验。如果任何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诱导成口吃,那么就可以证明口吃的源头和生理无关,而是后天教养和学习的罪过。1938年秋天,Johnson让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角、22岁的硕士研究生Mary Tudor来做这个实验。

2打击出来的口吃

在爱荷华州的达文波特市,有个叫做军人及水手遗孤之家(The Iowa soldiers and Sailors OrphansHome)的孤儿院。1939年正值美国大萧条时期,这家孤儿院有超过600个孤儿,爱荷华大学和这家孤儿院有合作关系,Tudor就被派去那儿开始做实验。

不过,Tudor没有告诉孤儿院自己是来做实验的。她的说辞是为这些孩子提供语言评估和治疗服务,并选取了10个口吃的孩子和12个正常孩子。

Wendell Johnson和孩子

10个口吃的儿童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IA组)被告知:“你不口吃,你说话挺好的,你以后会比现在说得好得多。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你,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人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

另外一组(IB组)则被告知了真相:“你说话口吃。”

对于12个正常儿童,6人(ⅡA组)受到了言语打击:“专家认定你说话很有问题,你表现出了口吃儿童的许多症状。你现在必须马上停止说话,直到你能好好说话之前,你就别开口了。”这6人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15岁。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不断告诉他们发音有问题,必须要立刻纠正。为了维持实验的效果,Tudor还欺骗孤儿院的老师们,这些孩子有口吃的症状。每个月,Tudor都会让孤儿院的老师和院长给这些孩子重复贴“口吃”标签,让这些孩子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此外,她要求老师们在这些孩子说话不连贯的时候打断他们,并要求这些孩子在好好说话前别开口。

剩下的6个正常孩子则是实验对照组(ⅡB组),他们被告知自己没有口吃,并且在发音良好的时候会得到赞扬。

就这样,实验从1939年1月一直持续到了5月。Tudor每隔几周就要去孤儿院和每个孤儿进行45分钟的对话。

那么实验结果如何呢?

半年內,在6个被无端打击的孩子(ⅡA组)里,5人开始出现口吃的症状。

Tudor在研究报告中写道,ⅡA组的儿童很快就对负面评价做出了反应,所有孩子都变得寡言少语,而且说话速度明显变慢了,句子也变短了。2个年纪最小的孩子尽可能用1个单词回应问题。从个性上来看,6个孩子都变得更加害羞,并且承认自己说话是有问题的。

比如,5岁大的Pugh“开始不愿意开口,尽管此前她说话很流畅”。另外一个9岁大的孩子Romp“也不愿意说话了,大多数时候都用手挡住眼睛”。而15岁的Potter“开始变得很内向,也不愿意说话了”并出现了口吃的症状。这很不寻常,因为大多数口吃患者都是在2-5岁之间首次出现症状的。

Tudor还注意到,当Potter在说话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啊”,她还会烦恼地玩弄手指。Tudor问她:“你为什么要玩手指?”Potter回答:“我害怕我要说‘啊。”后来在接受采访时Hazel Potter回忆:“当时我和谁都不太亲,那段日子里我很沉默。”直到成年后的她还讨厌说话,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怪胎。

所有被无端打击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其中一个男孩子开始不愿意在课堂上背诵课文。11岁大的Fifer也觉得自己无法说话,“话就卡在那里了,说不出来”。

12岁的Korlaske开始变得孤僻,甚至不愿意和好朋友说话。2年后,Korlaske从孤儿院里逃跑了,后来被另一家条件更差的孤儿院收留。2003年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Korlaske表示:“这个实验完全毁了我的人生,我不想聊更多。”她一辈子都相信自己有言语困难,心中充满了不安。

那么那些本来就口吃的孩子呢?在IB组,也就是实际口吃,并且被告知了真相的5个孩子里,3人说话更结巴了。与此相反,在IA组,也就是实际结巴,但是被鼓励了的孩子中,只有1人的口吃情况变严重。

3一生的阴影

6个本来正常的孩子出现口吃不容忽视,孤儿院不得不联系Johnson。在Tudor给Johnson的信中也提到一些正常的孩子开始说话结巴。

看到自己的实验造成的严重后果后,两个研究人员后悔不迭。良心不安的Tudor在研究结束后的几年里一直回访这些孩子,劝慰他们,试图为受到影响的孩子进行康复性的辅导。

所幸成年后6个孤儿并没有真成口吃。后来学术界才明白,口吃是身心共同作用的结果。Johnson預言的心因性口吃固然存在,但一些人确实是因为脑部疾病才口吃的(神经源性口吃)。

而且大部分儿童期的口吃会“自愈”,四分之三的口吃儿童长大后不再口吃,这种情况被称为发育性口吃。

不过,这些被无端打击的孩子,许多在成年后郁郁寡欢,对言语表达也很没有自信。显然,Tudor的后续干预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由于这项实验太过违背人道,Johnson害怕被当作纳粹,所以从未公开这个研究。实验记录就在爱荷华大学的档案室里尘封了62年。

2001年,报纸报道了研究助理的证言之后,孤儿们才得知当年的实验真相,此时他们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爱荷华大学公开道歉,同年这些孤儿对爱荷华州和爱荷华大学提起了诉讼。原告的律师表示:“我相信法官同意,他们的人生遭受了打击。”2007年,这些孤儿共得到了115万美元的补偿。爱荷华的州检察长表示,补偿是“公平的、合适的”。现在还有多少孩子依然在受到这样的魔鬼教育

这项证明负面评价会导致孩子口吃的实验,被后人冠上了“恶魔研究”(Monster Study)的恶名。可是,现在又有多少孩子,正在接受类似的恶魔教育呢?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把科学带回家”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猜你喜欢
爱荷华结巴口吃
“维生素”大口吃
三生时空的生命体验
Video Star Gets Job Promoting Tourism
爱荷华河
孩子口吃,家长巧应对
为何写作,如何创意
美国爱荷华大学开设手游课程学生玩游戏可获学分
结巴侠
治结巴的故事
我谈口吃与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