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画中看艺术的社会功能

2020-04-12 02:52蔡艺玮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3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认知功能中国画

【摘 要】中国画是中华大地上的瑰宝,历代文人借助书画来抒发情怀,在画中可以体现出艺术家对生命的思考,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记录。结合众多学者所总结出的艺术的社会功能,本文从中国画出发,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中国画的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以及审美娱乐功能,让大众认识到中国画的韵味与内涵,更好的中华传统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中国画;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回顾历史,中华大地上出现过无数可以代表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作品,它们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必然。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同时具有民族性,需要代代传承。中国古代绘画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精湛技艺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画凝聚着古代画家智慧的结晶,从表现人们渴望乘龙升天的《人物御龙图》,到展现古代妇女日常生活的《簪花仕女图》,再到将情感急于山水中的《富春山居图》,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承载着认知世界、人伦教化、寓教于乐的功能。中国画从不盲目地追求视觉感官的刺激,而注重形式的探索和意境的传达。

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一书中,认为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这三种功能”。凌继尧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20世纪50—70年代,艺术功能在我国被归结为三种: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本文从中国画出发,探讨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娱乐功能。

一、审美认知功能

王微《叙画》中有对绘画认知功能的表述:“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至也。”这句话将车、器按类型分类,犬马禽鱼按照形状分类,绘画也是如此。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一方面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另一方面时艺术家把自己想要大众认知的要点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使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历史的兴衰看似是一件件偶然,但其实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是必然,我们无法回到大唐看风靡一时世界性的大都市长安,也无法回到宋朝逛繁华的汴京,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幅幅中国传统绘画,可以了解当时皇室和百姓的真实生活。

通过中国最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郊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界的崇拜,从绘画内容中了解到他们当时的主要活动以及精神信仰。原始人将受伤的动物刻画在墙壁上,以祈祷外出打猎满载而归。对于古代人来说,在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时,巫术活动是当时人们一切活动的基础。

从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繁华的汴京,各行各业的人穿梭其间,杂而不乱。有驻足歇脚的挑夫,有踏青游赏的行人,有寒窗苦读的学子,百态人生跃然纸上,流传千古。通过画面中街道旁的商铺,可以看出宋代取消传统坊市制而改用街巷制。街巷制取代坊市制是宋代城市发展的必然,坊市制的取消随之而来的是取消了宋朝的“宵禁”,街巷制使城市更加繁荣,没有了“晨钟暮鼓”的束缚,东京开封成了一座“不夜城”,民众的生活方式随之丰富起来。

画家阎立本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描绘初唐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上,这是现代人了解唐朝历史的一个最佳途径。《步辇图》真实地记载了唐朝文成公主和吐蕃首领和親的画面,从《步辇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统治者一统天下的愿望,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渗透,对待吐蕃求亲使者唐太宗以和为贵、以礼相待。《步辇图》是最早表现汉族与藏族团结和谐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初期真实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风情。文成公主入藏后将大唐中原的技术和知识带到吐蕃,“化干戈为玉帛”的民族间联姻,也被历朝历代效仿,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国家统一。

二、审美教育功能

教化功能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狭义的教化是指伦理道德的宣传与推广。魏曹植《画赞序》写道“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中“成教化、助人伦”的观念最为直接与集中的体现。艺术反映生活,中国画体现出来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同时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尊卑有序的礼仪制度。虽然现代生活已经不再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古人的“齐家、治国”正如今天的“家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想都是渗透在各种各样形式的教化中,从古到今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早期绘画里,人物画由于具有特殊的叙事性而赋予了教化功能,其重要地位是其他画科所不能媲美的。通过人物的神态及绘画中所表现的故事情节,让欣赏者从绘画中感悟到艺术家想传达的教化内容。例如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描绘的是唐朝之前从汉昭帝开始直到隋炀帝等十三个帝王形象。正面形象有陈文帝沉稳机敏,宇文邕敏达有气魄等;而陈后主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则被描绘成迟眉顿眼、暗淡无光的容貌。画中对帝王们的刻画除了神态上的不同,在其身体动态也有不同的表现,以此来衬托帝王之间的不同气度。《历代帝王图》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唐朝初期人物画的极高水准,画中所描绘的开国君主,画家通过眉眼、神态间体现出君王的非凡气度,作者给予褒奖,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而昏庸无能的君主则呈现庸腐之态,给后人以警示。

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画家既刻画封建统治者身份高贵的共同特质,又根据每个帝王的独特的经历和性格特征,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艺术作品同时具有主客观统一的特点,画家既通过艺术作品体现了自己对作品中帝王的主观态度,又创作了画家希望世人学习和引以为戒的形象。

在中国绘画史中也不乏对女性教化的艺术作品,例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有学者称此为“女性道德的教科书”,绘画内容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讽刺贾后所写的《女史箴》为基础,借以劝诫教化女性要遵守宫中的规定、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女史箴》原文一共有十二节,顾恺之也相应地画了十二段。其中“冯媛当熊”及“班姬辞辇”表现的是封建宫廷妇女忠于君主的道德操分。“冯媛当熊”描绘汉元帝出游遭遇黑熊袭击,冯媛挺身而出保护君主的情景;“班姬辞辇”表现的是汉成帝女宫班婕好,为使君主不沉溺女色而荒废朝政,谢绝与成帝同乘一辇的怀瑾握瑜故事,其余片段也可以显示说教内容。

《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画旁题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意思是,人们都通常只知修饰自己容貌,却不注意自身品德的提升,实际上个人品质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顾恺之用故事性的绘画引起后宫嫔妃的自省,这种“修容饰性”道德教化也扩散到民间,普通女子也用其标准规范自己。

无论是《历代帝王图》是教化君王,还是《女史箴图》教化女性,中国绘画从不乏传达艺术教育功能的作品,这也是中国优秀绘画千古流传的原因之一即审美教育功能。

三、审美娱乐功能

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以动物为例,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家从中获得快乐,获得愉悦的享受。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他首次将绘画与“畅神”结合到一起,表示绘画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解放。

艺术的审美娱乐价值一方面体现在自画自娱,另一方面体现在观者愉悦。艺术家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在宋朝,帝国再度统一达到相当巩固的地步,社会娱乐风气促使文人士大夫对艺术的娱乐功能更为重视,艺术家注重内在心性的表达,个人审美愉悦的情感价值突显。

宋代郭熙在他的山水理论《林泉高致》中认为,山水画的价值在于能使观者身如其境。他的《早春图》体现出一种雄伟的气势,初春一切植物欣欣向荣,山上泉水缓缓流淌汇入河中,群山耸立,烟雾缭绕,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郭熙认为士大夫本性向往深山,追求恬淡,但又想在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画家将这种思想寄情于山水,在创作时抛开世俗的杂念,仿佛真正置身于山水之间,用人工美代替自然美,用愉悦、放松的心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观者在欣赏时也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通过欣赏使自己放松,仿佛真实在山水间游玩,放空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达到一种愉悦和休息。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融入艺术家主观的精神情感和客观的现实生活,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瑰宝自然不例外,历代画家的艺术作品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以及想表达的情感,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必然有着其社会属性。从以上举例作品中即可看出,艺术的社会功能放到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同样适用。

教育功能、認识功能、娱乐功能都在传统中国画中有所体现,但当下大众对中国画的了解不够深入。然而艺术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艺术也来源于生活,观赏者可以从艺术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也可以以小见大,透过表面看本质。中国画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中国画教育的普及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任,是民族文化自信得以彰显的有力支撑。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所能,了解中国绘画,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冯浩. 《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商事法律[N]. 人民法院报,2020-06-19(007).

[2]杨兵.杨兵艺谈(二)从《步辇图》窥探唐代社会[J].艺术品鉴,2020(22):156-159.

[3]王竹君.“怡悦情性”——试析中国书画审美娱乐功能中“自娱”与“娱人”的特征[J].美与时代(下),2019(06):49-51.

[4]宋晶杰. 论绘画艺术的教化功能[D].山西师范大学,2018.

[5]苏醒.《女史箴图》的风格与来源——兼论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两大脉络[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8(04):11-17.

[6]陈甜. 绘画作为艺术通道的双重愉悦性[D].湖北美术学院,2016.

[7]傅兴,董雅.刍议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的艺术美学影响[J].国画家,2017(04):73-74.

[8]姚玉婷.《步辇图》浅析[J].文教资料,2017(08):69-70+66.

[9]黄南男.新中国中国画改造及其争论——中国画艺术的社会功能[J].美术大观,2014(09):54.

作者简介:

蔡艺玮(1997.7—),女,汉族,山东烟台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认知功能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单灶卒中后脑梗死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老年认知信息平台的设计研究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