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衡方碑》与创作借鉴

2020-04-12 02:52李庆武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3期

【摘 要】本文是以笔者的学书路径为前提,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对《衡方碑》的认识和理解,试图对笔者的隶书创作有所突破。文章从用笔、结字、章法形式等方面探讨《衡方碑》的技法特征,重点谈此碑给我的创作借鉴和感悟。

【关键词】《衡方碑》;隶书;创作借鉴

一、《衡方碑》的特点分析

《衡方碑》,全称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刊刻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现藏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庙碑廊。此碑通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此碑是东汉著名的隶书名品,在流传下来的众多的隶书作品中其沉着浑厚的用笔、方实朴茂的结字、实多虚少的块面关系实属书法中的一朵奇葩,下面从这三个方面逐条叙述。

(一)沉着浑厚的点画

考察《衡方碑》的点画特点是横向及纵向笔画在平直中寓有波动之感,部分横画呈上斜或下斜状,随势赋形,变化无端;纵笔在短笔处以直为主,在长笔处以曲为主,向左或向右有外拓状,少有垂直而下的情况出现;撇和捺的处理是此碑的一大特点,常常加以延长而做弯曲处理,捺画相较于撇画其夸张程度更大,这在其他汉碑中是少有的,常以主笔出现。另外,部分“点”有出锋的姿态,表现出以动显静的效果,显得趣味十足。从笔画的姿态上能够看出其用笔的灵活多变,同时用笔圆多方少,以藏锋起笔为主,偶有露锋出现,线条质感结实朴茂,内蕴其力。笔画的粗细上以粗线为主,细线常以变化的需要出现,耐人寻味。

(二)方实朴茂的结字

方实朴茂是《衡方碑》的一大特色。在结字上虽有排列的情况出现而无做作的痕迹,分析其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点画的俯仰向背,如同样的三横或三竖,每个笔画形态各异,或粗细有别,或角度不同,或加以摆动;二是笔画的间距不同,粗看类似一致,实则总是不同,如“家”、“贫”、“濡”等字;三是用内掖法或外拓法处理点画的形态,如“相”、“东”等字。值得注意的是,字内空间较为自由,没有严密的规律性。字形上以长和方为主,以扁为辅。左右结构的字一般出现三种情况,即下齐上不齐、上下对齐、上齐下不齐,上下结构的字一般表现出上大下小、上重下轻、上宽下窄的形态。因此,此碑体现出古拙朴茂的书法审美特征。

(三)虚實错落的章法

考察《衡方碑》的章法情况,首先有行无列的布局,与现在常见的书写隶书的方式基本相同,这种行对齐列不齐的章法在其他汉碑中也时有出现,但在苍茫浑厚一路的书法风格中较少,如《鲜于璜碑》的章法布局是有行有列,整齐划一;《张迁碑》也趋向于有列有行;其次笔画粗细变化较大,因此有虚实的块面效果,虽然未必是此碑原貌,但亦可作为参考对象,给我们的创作添加活力;最后此碑字距宽行距窄的处理方式能够很好地带给欣赏者以享受,同时体现秩序性,原因是一般欣赏者的视觉线索是从上到下浏览,那么作品以横排的方式去呈现就会增加视觉内元素的丰富性,视觉上的对比性就得以凸显。

二、后世传承实践概述

(一)清代书家的传承

有史可查的是自《衡方碑》面世以来至今,可以追溯到清代。《衡方碑》之所以名冠天下与清代金石考据之风以及书家的推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从清代书家开始梳理后世对此碑的学习与实践。查阅文献等相关材料可知有著名的书家伊秉绶、何绍基等。

考察伊秉绶的隶书作品,给观赏者最突出的视觉效果是横平竖直,结体方整,线质厚实。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伊秉绶)、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细察其用笔一般以顿笔铺毫行笔,藏锋起笔较多,收笔回笔较长;结字主要采取平均分布法处理字内空间;从结字和章法上看,他善于安排和设计书法的空间关系。清代许多书家对他隶书的评价很高,一方面是深入传统,广识博览;另一方面是他钻研《衡方碑》,化为己用,在结字的外形上有此碑的意味,受此碑影响很大,有临《衡方碑》的墨迹流传。

考察何绍基的隶书作品,在用笔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内掖法,且灵活多变,起伏姿态各异,或方或圆,或藏或露,不拘于形式。结字上以方寓圆,字形奇古,收放自如。他学《衡方碑》比之伊秉绶显然系统更纯,在用笔和接字上更加深入。《息轲杂著》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人神仙境,晚年尤自课甚勤,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明白无误的说出了他的取法对象是《衡方碑》和《张迁碑》。

(二)近代及现当代书家的继承

清代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同时也对近代及现当代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里只列举受《衡方碑》影响的代表书家,有吴昌硕、张祖翼等。现当代以来,学习和研究隶书的人越来越多,较为著名且具有特色的书家有:张建会,张继,刘文华等,下面相应加以简述。

吴昌硕,观其隶书作品,用笔苍辣浑厚、笔画沉实,篆籀之气浓郁,常以出锋收笔,在厚实的笔画中平添了一份真趣,与《衡方碑》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字方正而不失古拙,稳健而不失灵动。

张祖翼,观其隶书作品,用笔以藏锋起笔居多,以伫锋收笔为多,线条凝练且中段饱满,因此笔画显得两头细中间粗且长笔画线条中段的提按明显。结字平稳俊雅,字内空间分布匀称,得《衡方碑》之结体而不落俗套。

张建会的隶书用笔沉着厚实,涩而不枯,结字含蓄而有古拙之意,但时有安排的痕迹。刘文华的隶书用笔灵活多变,起笔或方或圆,相间而出;结字吸取汉砖之遗意,常有意外之趣,但有方折过多之感;章法上善用无行无列的布局方法,使整篇作品浑然统一。张继的隶书用笔爽辣凝练,常使用一踏直下的手法,显得果断迅速;结字时出新意,风格明显。

上述书家均对衡方碑有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同时在实践中也汲取了《衡方碑》中的元素而化为己用,塑造了出了独具一格的隶书风格,这也给我们学习隶书的方式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指导和思路。

三、对此碑的创作感悟

笔者学习隶书,喜其古拙苍茫、天真烂漫一路的风格,《衡方碑》技法特征和艺术特色基本可以满足我对隶书风格的追求,下面就用笔的灵活多变、结字的宽博绵密、体势的延展伸长、块面的虚实生发等方面作出我对《衡方碑》的理解、思考和实践探索情况。

(一)用笔的灵活多变

笔者分析《衡方碑》的用笔特点,发现是以藏锋为主,露锋较少;圆笔多方笔少;笔者在创作时加强了用笔的丰富性,方圆互用。在笔画中段加强锋面的转换和节点,使之趋向于古拙的形态。同时,加强点、线、面的交替使用,比如将方框内的短横化作点来使用;在笔画上通过提按进一步加强线的粗细对比;面的处理是通过按笔铺毫使之形成厚实的粗线,有了细线对比之后,面的效果也就呈现出来。另外,对笔画的处理一是将横做上斜、平行或下斜的处理,不做循规蹈矩的平行排列;二是将竖略作垂直状,使整个字形在变化中依然挺立;三是将撇的弧度作弯曲处理,使之具有奇绝态,配合捺画使用;四是将斜捺画进行弯曲夸张,将平捺用一波三折处理并加以弯曲;

(二)结字的延展伸长

在结字方面,笔者主要是将汉字的体势伸长,整篇作品呈现出以长形字为主,以方形和扁形字为辅的风格特征,这样做的思路是考虑到汉代成熟的隶书多以扁字形为主,鲜少有如《衡方碑》字形略长的结构方式,笔者是在此碑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伸长的夸张,目的是突出作品的风格特征。实际上,清代以来的书法家对此也有研究,如伊秉绶、何绍基等,但是笔者又与之不同。然而,结字一旦做伸长处理就要考虑到几个问题:一是对隶书风格的塑造是否成立;二是能否实现对审美的诉求;三是能否与欣赏者产生共鸣;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伸长字形只是外轮廓的形状改变,并没有涉及其性质,也就是说,组成隶书字形的笔画在书写上未做性质上的改变,比如隶书的显著特征藏锋起笔、波画造型等依然保留。关于隶书艺术审美的提煉,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使各元素间相互融合统一,基本实现了笔者对隶书的一种古拙真趣的审美要求。至于与欣赏者产生联系方面完全可以达到,因为笔者运用的都是隶书相关要素,偶有因审美趋向而做出的生发。因此,对隶书结字的伸长处理是可行的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三)块面的虚实生发

块面的处理即虚实的营造,笔者处理实处是通过按笔铺毫使之形成厚实的粗线且连续排叠多个,使之形成一个块状的实处,又通过多个连续的细线使之形成一个虚处,实际上这样处理的思路就是让虚实元素之间形成对比关系。在一个字中,虚实关系其实也是点画的聚散关系,点画聚处则实,散处则虚;另外,在墨色上借鉴王铎的涨墨法,通过涨墨让作品形成块面关系,用墨色表达块面关系是比较直观的,当代书法家多用这种方法形成块面,这是展厅展览催生的为适应视觉效果的反应。对于字外空间的处理,笔者采取的是有行无列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展览的影响,也有对视觉效果的思考,笔者现阶段用这种方式书写较多。实际上,无行无列也可以作为一种尝试,有待笔者进一步深究。

结论

本文从《衡方碑》技法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从点画、结字和块面关系等方面谈及此碑给我的创作借鉴。在点画上主要突出其用笔的变化造成点画的俯仰向背,形态各异,对隶书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上给笔者更多的启发;在结字上主要体现和而不同的关系处理,即在追求结字秩序感的同时尽可能的考虑到对比的因素,如大小、长短、方圆、向背、虚实等,以期在结字上有更多的变化,同时使之艺术气息更趋向于古拙真趣的意味。在块面的关系处理上,运用涨墨法、墨色对比、点画疏密或空间的留白等使其虚实关系凸显出来,让作品富有层次感。以上仅是技法方面的要求,真正形成这种隶书风格还要做到对隶书艺术的审美更加深入和理解;对书法艺术的源流加以深入把握,这样才能下笔有理,真正做到对隶书所追求的古拙朴茂、天真烂漫的艺术效果;发挥人的情性的作用,情感的注入会使书法的艺术魅力得到充分彰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书法在经历和阅历上的不断积累中得到充实和滋养。

参考文献:

[1]张继:《隶书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

[2]张敏:《隶书艺术》,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

[3]万应均:《隶书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王增军:《隶书》,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20年。

作者简介:

李庆武(1992.8.27),男,汉族,江苏徐州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方向。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