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家族哭嫁文化的传承发展

2020-04-12 02:52杨怡琳张治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3期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传承

杨怡琳 张治

【摘 要】哭嫁是贵州土家族特有的婚嫁仪式。对土家族民族文化、婚俗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贵州土家族哭嫁文化也逐渐陷入传承困境。如何促进哭嫁文化长久而持续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从旅游发展、哭嫁表演等角度深入探析解决方法。

【关键词】哭嫁;土家族;文化传承

一、贵州土家族哭嫁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文化意义

哭嫁作为一种婚嫁仪式,贯穿于土家族的世系更迭中,对于族内血缘的维系起着纽带作用,因而也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社会交往圈,这对于维系土家族特有民俗文化圈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哭嫁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哭嫁礼仪过程中体现的对父母的感恩,对爱情的忠贞,对自己婚姻幸福的向往等等。在哭嫁礼仪中使用的哭嫁歌歌词中对新娘也起着教化、训导和对品德方面的强调作用,因此哭嫁这一土家族的婚嫁仪式内涵丰富的文化价值。

(二)教育意义

哭嫁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的婚俗传统流传下来,其中也有教育作用的原因。历史悠久的土家族形成并保持哭嫁良俗孕育并传承内容丰富的哭嫁歌谣,在对土家族男女的婚姻观,家庭观方面都起重要的教育作用。哭嫁歌中的歌词,无不体现着亲情的温暖、土家族人民具有哲理的经验以及土家族人民的道德伦理,这些对于土家族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益作用。

(三)艺术意义

“哭嫁”仪式是土家族女子生命当中的一次情感大释放,但也可以说是一次艺术展示。其中的哭嫁歌词有传统的唱词和即兴的创作,内容主要就有“哭媒人”“哭父母”“哭姐妹”“哭祖宗”等,表达的多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姐妹们的关心之情和对媒人断终身之恨等[1],恰好体现了土家族这一方的特殊地域特征,是值得研究与保护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冲击着哭嫁文化质朴的传统,更需全面协调,挖掘好哭嫁这一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尊重土家民族感情。

(四)现实意义

将哭嫁作为特色表演加以推广,加强对民族队伍的培养,顺应了当下以传统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式。土家族特有的婚俗哭嫁备受客人青睐,客人可以观赏独特的哭嫁表演,也可以体验一次“哭嫁”新娘的感觉,让客人深刻感受民风,成为一大民俗亮点,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也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增加民生收入。

二、土家族哭嫁婚俗现状

贵州江口县地处贵州东北部,僻临梵净山之麓[2],受这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使得江口县的土家族既有着与外界土家族相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又产生出具有贵州特色的土家文化。江口云舍村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具有浓厚的土家族文化气息,但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年轻一辈的外出务工,江口县土家族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这其中对土家族具有重要意义的哭嫁婚俗也未能幸免。

在我们对云舍村的口述采访中,六七十年代时,云舍村的婚俗仪式繁多且极为讲究。哭嫁婚俗受到极度重视且被严格执行。哭嫁里的每一次哭都各有意义,哭嫁时间一般会进行三到七天不等,哭嫁的对象不仅仅是父母、兄嫂,还涉及到前来观礼的各位亲朋好友。到八十年代,云舍村哭嫁礼仪程序就已经在逐渐减少,哭嫁时长也固定为三天左右。到九十年代后,哭嫁礼仪的程序被大大简化,新娘哭嫁也仅在出嫁前一天或者新郎迎亲之际才开始,哭嫁礼仪开始逐渐流于形式不被严格要求,哭嫁的对象也限于父母或兄嫂之间。而现如今,贵州土家族哭嫁文化开始面临着即将消逝的危险。在我们对云舍土家村的调研采访中,发现哭嫁婚俗面临的传承困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哭嫁传承的危机逐渐加深。云舍村作为贵州黔东北典型的土家族聚居村寨,以非文字的形式保留着大量关于土家族的宝贵史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众多土家族青年选择外出发展,逐渐与老一辈的族人溝通机会减少,对于传统文化上的传承机会也逐渐减少。在婚嫁仪式上,年轻一辈在外接受外来婚俗文化后,逐渐放弃土家族特有的哭嫁婚俗。也因此,我们在采访九十年代后结婚的人群中,她们表示对于哭嫁的了解并没有那么深刻。当问及她们是否了解土家族哭嫁的意义时,大多数人都只谈及对于父母不舍这一点。传承人的难寻让土家族哭嫁文化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而土家族老人的减少更是让土家族哭嫁文化的传承危机加深,因此如何让土家族哭嫁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继续传承,也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土家族文化受到冲击。江口县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3],具有典型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这一特点,让土家族文化传承大多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这促使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热情好客,其中的代表江口县云舍村也乐于与其他民族交流联系,这便于不同民族之间建立亲密的团结关系,但也让云舍村在接触其他民族的同时,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笔者在云舍村采访途中发现,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哭嫁婚俗虽然还有所保留,但保留的同时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且保留程度并不深,这给土家族哭嫁文化的顺利传承带来不小的难度。

三、贵州土家族哭嫁文化如何传承

(一)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育

贵州土家族的哭嫁作为贵州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4],这对于保证我们中华少数民族文化宝库的多样性也有较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传承好这一民族习俗,也是我们需要去不断思考的问题。

贵州土家族哭嫁文化发展至今面临很多困难,其中哭嫁文化无人继承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云舍村里面的土家族文化在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笔者采访途中,发现云舍村对于哭嫁文化的保护依旧是力不从心,传承人的难寻是主要问题。虽然云舍村设有表演场地,其中就有“哭嫁表演”,当地政府也希望通过“哭嫁表演”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然而哭嫁表演人员的固定化、精简化以及表演场所的局限性都使得这一文化习俗难以长期传承下去。因此对于哭嫁文化传承人的寻求和培育也就显得更加刻不容缓,采用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措施吸引传承人的出现,用具体的优待服务留住传承人,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育,将是哭嫁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部分。而重视对传承人的培育发展,这不仅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也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

(二)将哭嫁文化与旅游项目相结合

文化的传承不能只依靠几个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是需要将这一文化与现实相结合,走进人们的生活。云舍村将哭嫁文化发展到“哭嫁表演”,这是文化走进现实的一大步。然而“哭嫁表演”依旧相对单调,难以担任传承哭嫁文化的重任。我们只有让哭嫁文化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发展综合性的哭嫁文化馆以及哭嫁文化融入旅游工艺品等措施,让游客能够了解哭嫁习俗的由来、发展历史、哭嫁歌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可以让游客切身感受哭嫁文化的魅力。从而使游客不再是是哭嫁文化的观看者,也成为哭嫁文化的体验者。后者不仅让哭嫁文化与旅游项目更好的结合,也能让哭嫁文化得到更加持久而稳定的传承。

(三)哭嫁文化创新发展

贵州哭嫁文化遇到如今的发展困境,不仅是因为无人继承这一原因,追流溯源,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土家族哭嫁仪式的严格且严肃的标准不适应土家族青年人追求时尚方便美观的婚礼要求。因此将哭嫁文化习俗创新发展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的传承问题。在不减少哭嫁文化习俗基本礼仪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他民族婚俗礼仪中有意义有内涵的部分,进行创新发展。这样的新式哭嫁婚礼,或许能让土家族青年男女容易接受,也更加愿意接受,也就能让土家族哭嫁文化得到长久的传承发展。

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分水岭。云舍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文化村寨,保留着传统土家族文化特色,哭嫁文化也在历史传承中逐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让贵州土家族哭嫁文化在社会潮流之下重生,需要当地政府与土家族人民共同努力,让哭嫁文化顺应社会发展,让哭嫁文化继续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让中华民族文化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海微,杨镐宁,张栩溦,张颖,郭思彤.中国非物质文化土家族哭嫁婚俗[J].设计,2015(13):84-85.

[2]王博.土家族档案文化的开发利用[J].中国地名,2014(08):68-69.

[3]王博.土家族档案文化的开发利用[J].中国地名,2014(08):68-69.

[4]谢艳群,陈东.“喜当悲歌”——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传承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9):21-22.

作者简介:

杨怡琳,女,2000年3月出生,贵州铜仁,土家族,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本科生。

张治,男,1999年1月出生,贵州仁怀,汉族,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本科生。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0年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课题《即将消逝的民族印记—土家族哭嫁文化口述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

猜你喜欢
土家族文化传承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土家风情惹人醉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