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与和谐文化建设

2020-04-12 03:20夏国永
理论观察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启示

夏国永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内涵丰富,是个实践的、动态的、开放的、富于人文关怀等思想特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指导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因此,在我国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必须明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弘扬人类优秀传统文化以示民族性、时代性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优先发展科教事业以提高全民族素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媒介载体功能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以此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特性;和谐文化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29 — 04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想特性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最根本特性是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与方法论,既关照客观现实实践又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美学、文学艺术理论等的论述。在这其中,马克思对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偏颇的自然唯物论所作的唯物史观的批判、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精神与物质颠倒的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再认识,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思想来源和方法论依据,使其为文艺理论创作发展的现实土壤与理论支撑。这种体现出实践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正是反映着文学艺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注及以实践改造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使命与担当,让世人通过文学阅读去认知社会现实实践并能动指导着现实社会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论所涉猎的思想理论内容,也是在对前人或同时代作家文学艺术作品合理要素吸收借鉴基础上而有所创新的。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想内容有着丰富的现实指向性,其文艺是以现实实践为主的社会主体创造性活动,文艺理论反映着人们现实社会生活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这个实践性概念,从生产论视角来研究文艺活动具有特殊的现实性意义和价值,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他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其实质就是从现实实际出发进行文艺创作,使文学艺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向人们展现出一种世人对现实世界与现实人生的觀点、评论、理想和期许,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实践本质。而作为意识形态主体地位的文化领域也势必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并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记录着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思想情感态度和经济社会整体的多层本质属性的改变与评论,指向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性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最宝贵品质是它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最宝贵品质。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整体的、源流结合、多元流向的,涉及的理论具有开放性,使它拥有很强的指导力与影响力。现时代,流行于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呈现多种多样文学艺术方面的理论、观念及批评模式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文学理论思想,其思想理论主要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内容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文论通过对三大关系(文艺同人、社会历史及其自身的关系)内容及其三大关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论述和阐释,展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的三点基质(文学艺术的人学、美学及社会史学基质)属性,进而揭示出文论思想的三重规律(文艺与人、社会历史关系规律及其自身特殊性的规律),最终向广大读者显示出文学理论思想所具有的三大精神(文艺中的史学、人文与美学精神)实质。这些文论内容史论结合,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文学生产理论、文化价值论、文学评论的原则方法及文学与意识形态、人学思想、形式、审美、政治、现代性等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文学理论间的基本关联性问题,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博大内涵及价值所在。

二是开放性亦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宝贵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其实质就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指导下,发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地从事着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创作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与艺术作品。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保持着一种开放性的精神,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以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渗透力,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突出。

(三)马克思主义文论最主要属性是它的特质性

一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学艺术是能动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属于相应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文艺作品往往以文艺家个人理想、观念态度等各种形式反映其一定社会、时代、阶级、集团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像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影响着人们思想的作用,这既是对现实实践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的介入。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2〕

二是文学艺术的生产性。文艺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也是实现人本质,掌握或占有世界的一种社会实践生产方式,使艺术的创造者、消费者、作品三者间在艺术生产创作与欣赏活动中进行着辩证的依存与转化。艺术除了是艺术化了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加工制作”过程,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创造活动,同时这种文艺生产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制约。可见,文艺通过掌握世界“专有方式”创作出来的审美诗意等内容也正是借助于艺术家的艺术生产这一中介因素物化成主客体可以欣赏评论的艺术作品,流露着作者对社会现实实践的观点、态度、情感、评论和主体自身的意识形态等多层次属性以及艺术的实践性品格,实现二者间辩证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最基本原则是它的评论性

一是整体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文论表现出的整体性特征主要是强调经济社会各项内容与文学艺术的辩证互动作用及其各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学艺术研究和创造过程中并非单一地进行文艺创作和欣赏活动,而总是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综合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时代等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性研究与评论活动,以示社会各要素间普遍联系性与辩证关系,以达成文学艺术作品整体反映现实社会生产生活的目的。

二是批判性特征。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之一,主要源于当时经典马克思主义者针对同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一切不合理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样,在文学理论和批评中也充满了这种批判性精神。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需要、利益、价值的主体与历史的合理性之间深刻联系基础之上的,”〔3〕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以期实现文艺作品对人的生存境界给予艺术的把握与历史价值的衡量,追求人的价值与尊严,促进人的素质提升,体现着文学艺术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和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三是审美性特征。文艺家多以审美方式使文艺作品流露出创作者与欣赏者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表达着对现实人生的态度、评价、理想和期盼。因而,在对文学艺术问题进行研究、创作、欣赏与评论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社会各方面因素加以整体地研究和评论,既坚持一种总体的社会批评的原则,又坚持文学的审美性原则。最典型例子是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指出:“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4〕即恩格斯从一个作家和一个艺术作品的视角,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给予文学评论。

(五)马克思主义文论最核心价值是它的人文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论彰显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人文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其实也是一种历史的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且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艺术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人的“艺术精神”是“掌握世界的专有方式”等。这些论述表明了各种文学艺术创作、欣赏、批评等活动都必须从社会生产生活现实实践和人自身的实际生存现状出发,创造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努力反映时代发展需要与人类自身本质特点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真正体现出“为艺术而艺术、为社会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思想观念及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特殊性、自觉性和自由性。

其次,先进文化利于提升人生存的人文价值性。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认为,文学艺术也表现了人类的生存状况,给予人文精神的描写与展示。马克思通过不断突破对文化批评的反思理性的局限,指向人类的现实生存境遇,开辟了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亦是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的认识主体的反思道路。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便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的利益的满足。因此,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提升民众生存的人文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对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其灵魂,这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中华文化建设发展的最根本之所在。现时代,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前提下,和谐文化要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这都需要在现实中自觉形成一种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论自觉,使人们明确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社会历史意识为全面考察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和方法论工具,融入马克思主义文论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势必帮助世人在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中辩明主流与支流,把握本质、认准方向,丰富和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进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帮助人们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与使命。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其主题,这是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认同的宏观精神引导。对于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来说,共同理想往往是激发一个民族和社会开拓创新、奋力前行的向导,共同期许国家、民族和民众追求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理想信念并以实际行动付诸于现实实践之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用共同理想来引领思想、凝聚民力、鼓舞人心、奋发图强,将个人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振兴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浪漫的创作向度,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其精髓,这是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动力之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给予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它熔铸了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与和谐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引擎。这體现了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彰显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创新品质,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基础,这是公民道德行为价值认同的选择标准。荣辱观解决了人们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基本标准问题,使落实核心价值体系有了依托,践行公民道德行为有了遵循。这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是形成良好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基础,体现了和谐文化的先进性,发挥着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发展都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指导。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民族特性是弘扬人类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文化是族群文化与民族文化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和合”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等和谐文化思想,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及行为方式,以和谐文化精神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思想,把和谐的理念拓展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充分挖掘、借鉴和弘扬其当代普适性价值,综合解决文化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以文化和谐助推社会和谐。

其次,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彰显其全球化与时代性的特征。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是人类活动的共同成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与发展,通过不断加强符合民族和世界需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以在全球性发展意识的观照下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挥中华民族和谐文化多样性共存、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性,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就需要将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碰撞出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火花,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升民族文化世界主體性地位。同时,要持辩证扬弃的态度对待国内外一切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达到不同文化间的“跨世界和谐”。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安排是优先发展科教事业

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而人的和谐文化精神的培育又需要科教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发挥着对人的素质和社会生活的评判、凝聚、教化等功能,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号召、指引社会前行,内含着社会高度认可的共同价值取向,肯定、颂扬着人们的和谐文化思想,积极培育各种社会和谐因子,发展一切和谐事物,已成为社会和谐的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人自身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需要科教事业的不断进步以提升人的素质,从根本上说也是社会自身与教育发展的追求。而“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5〕因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全局作用的科学教育事业显得尤其重要,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达到以教育人、以文化人。

(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可以培育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并对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构发挥着指导作用,保障现实社会在愈加和谐的轨道上运行。社会责任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的一把标尺和媒体存在的最大价值所在。因此,新闻媒体要重视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时准确传播新闻信息,宣传党的政策,表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民众情绪,监督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同时加强监管互联网等其他新兴文化传播载体,倡导社会主体文明办网、上网,使其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和窗口。

其次,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指导下,创新发展新的文化观念、形式、政策、管理等,为此,要建立健全制度化保障与监管机制,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拓宽文化投融资渠道,实行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并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主导方向,确保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控制力、影响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探寻与高新科技的融合与发展,衍生新的文化产业形态,真正实现创作更多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艺术作品。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探究其文化精神品质,促进人们不断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发展格局,传播先进文化思想,弘扬社会民族正气,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提升国家国际形象与地位,以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的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实践进程。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2.

〔3〕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3.

〔4〕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第一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

〔6〕周凡.价值的当代生存论诠释〔J〕.社会科学辑刊,2003,(04).

〔7〕闫纪建,刘振江,彭富明,梁妙荣,杜玉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论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8〕鄢本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