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论文”吹捧导师和师娘引质疑

2020-04-13 10:01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娘冻土冰川

“导师上海人,国栋之名实,手持倚天剑,学海驾云涛;师娘慈溪女,容德美如玉,守着芙蓉剑,厨房舞翩跹……”一篇2013年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生态经济学论文,标题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集成思想领悟之道》,正文却用两个章节来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于2020年1月上旬经网友曝光后引发强烈质疑,被网友称为2020年首篇“神论文”。

该论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博导、冻土学家徐中民,其谈及的导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而据《冰川冻土》期刊官网显示,程国栋恰为该期刊主编。1月12日,《冰川冻土》编辑部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刊发前审核不严,将对该文做撤稿处理。程国栋则声称文章发表前自己一无所知,目前已经引咎辞职。作为期刊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表示会认真调查相关问题,切实做好处理、整改工作。

学界不能失去自净能力

徐教授所写的“神论文”竟然能通过重重审核环节,并得以在核心期刊发表,期刊编辑部难辞其咎。实际上,我们可以联想到近年来多次出现的“神论文”,比如“中医诊断航空发动机故障”“调控肠道菌群有助反腐”“量子纠缠与针灸”“传统文化与蟋蟀战斗力”等等,恐怕刊登这些“神论文”的期刊编辑们过于小瞧了自己的工作,忘记了自己作为学术编辑的基本职责。

学术追求的目标是真相,而无论是自然奥秘还是社会现象,一时看到全部真相都不太可能。所以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昭告天下某人又发现了宇宙真理、建立了伟大理论,而是告诉同行们又有了一个新的或大或小的发现或者猜想,这个发现未必完全正确,只是作者经过推敲之后认为应该是真的,发表出来公之于众,请同行们继续批评检验。

因此,对于论文来说,发表仅仅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同行们有权进行质疑和批评。徐教授的“神论文”在2013年发表之后,竟然在学术界没有听到公开批评的声音,期刊编辑部也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以至于在七年之后成为大众新闻,说明学术批评机制至少在某个领域里已经失效了。学术失范,且缺失了自净能力,这才是最令公众忧心的。

学术研究是有品格的事

从人类文明到浩瀚星空,从细胞生物到自然规律,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科学技术,揭开真理的面纱、拓展人类的智识,是无数学人的崇高追求。学术研究非但不是凭空产生的,更早已形成了一套有共识的规范、标准乃至伦理。人们之所以能不断将认知边界往前推进、不断开辟科学应用于实践的疆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科研规范的尊重,这也是前人成果能为后人所用、当下研究能造福后人的一个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学术研究都应恪守基本的学术规范,更不能偏离严肃、认真、负责的科学轨道。

一篇学术论文何尝不是科研成果、学人品格的载体与呈现?拿冰川冻土为例,中国有大面积的冰川冻土地貌,许多科学与工程人员在严寒艰苦地区做科研、做贡献。修建青藏铁路时,冻土如何“保冻”难题被成功破解,为高原“天路”的修建打下了牢固的“地基”。时至今日,冻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是重大课题。无数像冰川冻土这样的研究领域,正等待人们接力研究、挖掘、深潜。学有责、术有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真正彰显科研的崇高感与奉献的优美感。

对研究者而言,学术论文一经刊发就有了公共性,不再仅仅是文责自负;对期刊而言,无论是编者还是把关者,都应把科学性、严肃性放在第一位,以规范、标准与责任的标尺严格衡量每一篇稿件,让权威期刊成为更有公信力的公共产品;对科研共同体而言,最好的褒奖不是几句夸赞,而要以研究为本、拿成果说话,在反复交流与激荡中推动科研进步。一篇引来质疑的论文警示我們,科研非小事,只有研究者、平台与把关人、科研共同体一起筑牢学术责任,涵养公共意识,才能浇灌出科学研究的永不凋零之花。

猜你喜欢
师娘冻土冰川
北极冻土在求救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冻土下的猛犸坟场
长途跋涉到冰川
闲话师徒
3650个阶梯
为什么每一位师娘都令人失望
26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dipose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fat transpln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