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奖提名的“抗疫斗士”伍连德

2020-04-13 10:01尹传红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伍连德鼠疫防疫

尹传红

1910年年末,東北肺鼠疫大流行,时年31岁的伍连德受清朝政府派遣赴哈尔滨主持治疫工作,功勋卓著。民国时期,他又成功地应对了1919年夏季的霍乱和1920年的肺鼠疫,并在1932年成功地控制了上海发生的霍乱,被誉为“抗疫斗士”。

不明就里  深陷囹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两个月后的一天,南满铁路上一列从安东开往长春的火车里,一节车厢的门突然被撞开,几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军人气势汹汹地闯进来。他们径直走到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面前,为首军官打量他之后用日语说道:“你,跟我们走一趟。”

中年人怔住了,边掏出证件边说:“这是我的终身免费乘车证,我是伍连德博士,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日本军官毫不理会,示意手下把人架走。这一幕被同节车厢里受雇于南满铁路的澳大利亚人肯尼看在眼里。在伍连德报出姓名时他便想起以前在大连听过这个人演讲,知道他是英国侨民、剑桥大学医学博士,是一位国际著名的防疫专家。于是肯尼回到住处后,当即联系英国记者爱德华·亨特,把消息发往伦敦。

在长春日军司令部审讯室里,日本军官指着伍连德说:“军部已经掌握了你在满洲的间谍行为,必须老实交代!”伍连德一头雾水,回告对方,他在东北主持防疫工作20年了,东北各地任何一位日本医生都可证实这一点。

日本人却继续要求伍连德“认罪”,又事无巨细地反复盘问他的家庭事项、求学经历和科研状况,随后又把他带到了沈阳。此时伍连德猛然意识到这绝非误会,因为日本人连他用化名在英文版的《中国评论周报》上发表抨击日本侵华文章都十分了解。然而,似乎又不止于此。

伍连德被捕的消息传出后,英国外交部旋即指示英国驻沈阳领事查证此事,而伍连德也通过一个好心的中国工人偷偷把信息递到了领事馆。不久,他就被释放了。

对于这一“意外”,多年以后伍连德才获知真相: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曾请求国际联盟主持公道,迫使日方撤军。为了在国际社会混淆视听,阻止国际知名的驻东北人士向国际联盟揭露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的真相,关东军无端拘捕了伍连德。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日本人是想从伍连德身上获取防疫成果,为其发展“细菌战”武器服务……

东北防疫  担当大任

1910年东北瘟疫的最先感染者,是捕捉旱獭(土拨鼠)的关内移民。患者先是发高烧、打寒战等,然后胸闷、咳痰带血……不久即窒息死亡,死后皮肤呈青紫色。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次出现客栈暴死患者。11月7日,哈尔滨收到了第一个疫情报告,两名捕猎旱獭的华工染病而死,而且还传染了同住的4人。瘟疫随即在哈尔滨蔓延开来,当时道外区的傅家甸成了重灾区。

时光倒流,1910年年底,时值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天,东北突然爆发瘟疫。12月24日傍晚,时年 31岁、来到中国仅有两年多、连汉语还说不太流利的华侨伍连德,以瘟疫调查员的身份抵达哈尔滨。他当时的职务只是天津陆军医学堂帮办(即副校长),直隶总督袁世凯邀请他回国担此职务主要是想削弱医学堂教学中日本军医的影响,不料此番却让他有机会临危受命,他很快就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行使职权了。

当时,正笼罩在死亡阴影下的哈尔滨傅家甸地区人人自危,而且当地只有两名中国西医,他们只能把病人遣送到特定地点,并将病死者收殓埋葬。陪伴伍连德过来的也只有一名医校学生。

到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伍连德得知傅家甸有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死于瘟疫,遂决定冒险解剖尸体——这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尸体病理解剖,但却是在条件简陋的民居里秘密进行的。在显微镜下,伍连德很快从器官切片中辨认出鼠疫杆菌!

可这一次发生的鼠疫跟以往所知并不一致。当时医学界认为,鼠疫是经跳蚤由鼠传染人,人际之间并不传播(此谓“腺鼠疫”)。联想到此前日本派来的医生解剖了几百只老鼠,却没发现一例带鼠疫杆菌的,于是伍连德大胆提出:在傅家甸流行的、比以往凶险百倍的新型鼠疫无需通过动物媒介,而可以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他将其命名为“肺鼠疫”——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的分类。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还专门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后来被称作“伍氏口罩”)。然而,前来“助战”的外国专家们根本不相信“肺鼠疫”新理论,对伍连德提议戴口罩一事也嗤之以鼻。很快,时任天津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治疫的法国医生迈斯尼尝到了恶果:他不听伍连德劝阻,在没戴口罩的情况下就去一所俄国医院诊断传染者,当即被感染,6天后不治而亡。

防疫专家之死产生了巨大的连锁效应,伍连德也由此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开始了对整座危城疫情的掌控。在当时无药可医的情况下,切断人与人之间传染的链条是唯一可控的途径。伍连德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傅家甸;向关内征聘医生。

在伍连德的悉心安排和精心指挥下,傅家甸被分为4个区,每个区的居民佩戴不同的证章,只可以在本区内活动。每天各区派人挨家挨户检查疫情,一旦发现有人感染,就立即送往防疫医院,并对他们的房子用生硫磺和石碳酸消毒。防疫医院分为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医处几种。对出现咳嗽等症状的疑似者,医生每日诊察,如果连续7天体温正常,即解除隔离(这些防疫方式直到今天仍旧是人们面对突发传染病时使用的最佳手段)。

当防疫进入最后阶段时,考虑到腐尸极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伍连德又说服大家,施行一个大胆的举措:将染病尸体集中火葬!由于“有违”传统人伦,此等大事上报清廷并获准后才予办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集体火葬。

不到4个月的时间,一场数百年不遇的鼠疫灾难即被制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伍连德功不可没。

在1959年出版的英文版《抗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生的自传》一书的序言中,伍连德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

传奇人物  隐身故乡

1911年4月3日至4月28日,清政府拨款10万两库平银,在奉天(沈阳)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型国际科学会议,总结刚刚扑灭的、导致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11个国家的33名鼠疫权威和传染病专家出席。在这次世界瞩目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鼠疫斗士”伍连德众望所归,担任了会议主席。

后来,伍连德又成功地控制了哈尔滨、上海发生的霍乱、鼠疫。1930年,他出任中国海关检疫管理处处长,兼任上海检疫所所长。

1937年夏,伍连德的上海寓所和他苦心创建的一所检疫医院被日寇炸毁。同年,他决定举家南下,回到故乡马来亚(马来西亚前身)槟榔屿。在那里,他开了一家诊所,过着平静的生活。对于曾经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只是用淡淡的一句话总结:“我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从阎王爷那里把人救回来。”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亚的槟榔屿逝世,享年81岁。1月27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称伍连德是“流行病的英勇斗士”,“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由于种种原因,当年中国内地的人们对伍连德知之甚少,他几乎都被忘掉了。然而1983年,由著名的流行病学家拉斯特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唯一被提及的中国人就是伍连德。

2007年,诺贝尔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披露了1901—1951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的资料。伍连德获诺贝尔奖提名(1935年),其理由是: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土拨鼠)于其传播中的作用。尽管伍连德当时有英国侨民身份,但在諾贝尔奖候选人表中,“Country(国家)”一栏为 “China(中国)”。 这是已公开资料中首位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而随着王哲著《国士无双伍连德》、礼露著《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这两本书的出版,伍连德渐渐地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被人们所熟知并敬仰。

猜你喜欢
伍连德鼠疫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MASKED WARRIOR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弘扬伍连德精神 传承哈医大文化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