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与常规平扫在中枢神经细胞瘤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2020-04-15 06:45刘世兴唐伟亮王爱国韩彦彦于文海李玉萍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源检出率常规

刘世兴,唐伟亮,王爱国,韩彦彦,于文海,李玉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1医院放射科,河北 承德 067000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CNC)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的恶性淋巴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发病率约为全部颅内肿瘤的1%,多发于40~50岁人群[1-3],近年来,CNC的发病率开始逐年升高[4-5]。在此背景下,加强对该病病情进展、疗效评估以及病情变化的研究有助于临床更有效的治疗该病,改善患者预后[6]。双源C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改良的CT检查方法,能够同时获得常规平扫及增强CT扫描图像,在肝脏肿瘤、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其在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病情评估中是否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值得临床探讨[7-9]。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双源CT对CNC患者临床疗效评估及及临床病理分析的价值,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神经细胞瘤110例,年龄27~81岁(51.34±4.71岁),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纳入标准:年龄均超过18岁;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艾滋病检测结果为阴性。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心或肝或肾或其他高危疾病者;伴有神经系统疾病史或近期有服用精神类药物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1.2 常规平扫及双源CT检查方法

患者在检查前禁食6 h以上,使用铅三角巾保护生殖器官免受辐射,在检查开始前,嘱咐患者注意保持平稳呼吸。使用双源CT扫描仪扫描。常规平扫时,管电压为120 kV,参考电流为190 mAs。进行双能量增强扫描时,管电压分别为140、80 kV,参考电流为96、404 mAs。进行常规平扫和双能量增强扫描时,均需要在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开启的情况下进行,常规平扫时,管电流实际为49~57 mAs,双能量增强扫描时,实际管电流分别20~35 mAs和123~169 mAs。其他参数:探测器准直为32层×0.6 mm,采用Z轴飞焦点对64层采集,螺距为0.6,旋转一圈耗时需要0.5 s,视野18 cm×18 cm~26 cm×26 cm,矩阵 512×512。以300 mg/mL碘海醇为对比剂,剂量为1.5 mL/kg,碘海醇注射速度为1 mL/s,延迟60 s。

1.3 图像重组

双源CT扫描分别获得140、80 kV以及140 kV和80 kV两种图像以系数0.3融合所得的120 kV融合图像,共3组图像用于分析。层厚1.5 mm,无间隔,卷积核参数为B30f,窗位和窗宽分别为150、600 HU。分别将140、80 kV增强图像输至工作站,以Liver VNC虚拟平扫软件获取平扫图像。

1.4 图像分析

邀请2位未看过常规平扫图像的影像学医生,先独立评价虚拟平扫图像,按相关文献[10-11],图像质量以5分制评估:1分为图像存在显著噪声,无法显示肿瘤,无法用于诊断;2分为图像噪声较大,能显示肿瘤,但病灶部位轮廓不清,内部结构显示不清晰,也无法诊断;3分为图像有较大噪声,能清晰显示肿瘤轮廓,无法清晰显示内部结构;4分为图像噪声较小,能清楚辨别肿瘤轮廓和内部结构,基本满足临床诊断需要;5分为图像无明显噪声,肿瘤轮廓和内部结构均可清晰显示,完全与临床诊断要求相一致。图像符合率=5分+4分。对虚拟平扫图像还需判断肿瘤内有无钙化及其类型,并根据钙化最大径分为团块钙化、颗粒钙化,细沙样钙化,钙化灶大小分别为>10 mm、1~10 mm、<1 mm,在间隔1月后再对常规平扫图像开展上述评估。

测定CT值,两位影像学副主任以上医师进行评定,首先测定140、80 kV图像的腹壁脂肪和腰大肌的CT值,用于校正脂肪和软组织数值。再将常规平扫图像、虚拟平扫图像、120 kV增强图像同步显示,选择3个连续的、显示较好的肿瘤组织层面,且选择的层面应不包含钙化区域,并划定100个大小像素区域,分别测定CT值,分别取均值。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双源CT及常规平扫图像质量比较

中枢神经细胞瘤CT表现:常规平扫显示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密度有明显增加,并有明显高密度强化血管影。低密度部位则无明显的强化影。鞍区病变周边水肿不明显,其余部位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片状水肿(图1)。双源CT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双源CT及常规平扫对钙化灶检出情况

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钙化灶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双源CT对钙化灶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双源CT与常规平扫检查CT值分析

双源CT肿瘤组织虚拟平扫图像CT值与常规平扫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内在一致性较好(Cronbach α=0.91)。

图1 术前颅脑CT平扫Fig.1 Brain CT before operation

表1 双源CT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比较(n)Tab.1 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between dual source CT and conventional plain scan

表2 双源CT及常规平扫对钙化灶检出情况(n)Tab.2 Detection of calcification foci by double CT and routine plain scan

表3 双源CT与常规平扫检查CT值(Mean±SD)Tab.3 CT value of dual source CT and routine plain scan

2.4 双源CT及常规平扫检查结果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双源CT的病变检出率高于常规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双源CT及常规平扫检查结果[n(%)]Tab.4 Results of double source CT and routine plain scan

3 讨论

原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仅在人体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该病在病理学上为一种弥漫性病变,可浸润整个脑实质,软脑膜以及脊髓等部位[12]。尽管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据相关研究结论,其发病率增高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及环境污染密切相关[13]。但由于该病临床早期多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极易与脑梗塞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误诊,而且发病前期影像学特征不明显,无确诊难度较大。因此,探讨能够更为敏感、准确反映CNC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双源CT主要通过两个X线球管及相应的独立运行的探测系统,清楚地分别出碘钙质及对比剂,从而在增强影像中减少碘对比剂所造成的干扰现象,一次扫描获得低能和高能两组能量图像,其中低能图像噪声明显,高对比增强,高能图像较低噪声、低对比增强,二者通过一定比例融合就能够得到最佳图像[13-14]。有研究对双源CT双能量及常规扫描对胰腺肿瘤诊断评估[14],发现双源CT成像结果较清晰,其对于胰腺肿瘤相关性疾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且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也明显低于常规CT,说明双源CT具有成像效果良好,对于疾病的检出率高。本研究显示,双源CT图像质量符合率显著高于常规平扫(P<0.05);卡方检验表明双源CT对钙化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平扫(P<0.05)。双源CT肿瘤组织虚拟平扫图像CT值与常规平扫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内在一致性较好(Cronbach α=0.91)。双源CT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双源CT与常规平扫图像在多个评价指标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仍可看出双源CT在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等方面均优于常规平扫。有研究对16例神经母细胞瘤分别实施双源CT及80/140 kV常规平扫,分析其图像质量及钙化类型,结果亦发现双源CT平扫图像质量要高于常规平扫[10]。其原因可能是双源CT检查,在给予碘作为对比剂后能够兼顾对比增强检查,而且通过虚拟平扫软件得到与未使用碘对比剂相似的“假平扫”[15]。由于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之间的时间差,很难保证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时患者的体位是完全一致的,即使体位基本一致,部分患者因生理因素难以长时间屏气,因此会出现平扫图像和增强扫描图像不能匹配,给后期的读片造成较大困难。这种情况在双源CT扫描时则不会出现,而且双源CT能够缩短检查时间,简化扫描操作,结果可靠性更强[16]。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与常规平扫不同,在使用双源CT测定肿瘤组织虚拟平扫CT值时,需要对脂肪和软组织进行取样并借助增强扫描图像肿瘤组织的强化CT值,从而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区域以保证虚拟平扫CT值测定结果的准确性[17]。

综上所述,相对于常规平扫,双源CT可提高病变检出率,改善图像质量,更有助于临床准确评估神经细胞瘤患者病情。

猜你喜欢
双源检出率常规
双源CT双能减影法评估冠心病患者管腔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常规之外
双源CT联合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双源无轨电车在北京公交实际应用调查
别受限于常规
双源无轨电车遭遇尴尬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