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人不好惹

2020-04-15 03:59玉枪
大学生 2020年4期
关键词:郑国国君晋国

玉枪

武汉封城之后,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忽然就哽咽了,眼中含泪说道:“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现在的湖北,属于华中地区,交通便利,与多省接壤。省会武汉也是号称“九省通衢”,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可历史上却不是这样。湖北与湖南及其周边,古为楚地。摊开春秋时期的历史地图一看便知,楚地位于华夏文明的南部边缘。地图上看,楚国的面积非常大。广阔的占地面积常给人一种“肯定很强盛”的假象。原来,楚国境内沼泽山林居多,有的还密布瘴气,根本没法儿从事农业生产,吃饱都成问题。当时楚地的GDP非常低,人口很少,还掺杂着不少文明程度很低的蛮族。简单地说,楚地在当时就是老少边穷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地图

可无论你翻开哪本史书,对楚地人民的评价就三个字:不好惹。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说楚国虽然被秦国灭国了,但只要楚国人还在,哪怕只剩下三个氏族,照样可以灭亡秦国。历史也果真如此,最终西楚霸王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实际上,楚人彪悍勇猛,是早在西周时期就展露出来的。这得从楚国的历史说起。

周武王伐纣,楚人是站在周国这一边的,有功,当赏,所以后来周成王分封诸侯的时候,有楚国一份。楚国国君熊绎被封为“公侯伯子男”里第四等爵位“子”,还被邀请参加诸侯的盟会。虽说爵位低了点,毕竟也跻身诸侯之列。这相当于一个偏远地区的土老财,突然接到大城市上流社会的邀请函,请他去城里参加年度party。于是,熊绎就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盟会。

结果熊绎去了之后傻眼了。为啥呢?没座!人家压根没给他安排座位,把楚国和东夷那些蛮族安排在一起了。史书《国语·晋语八》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矛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熊绎还在那抗议,说我好歹是个诸侯,得有个座儿啊。那些诸侯过来,一人一句:您配吗?您配吗?您配吗?

熊绎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灰溜溜地回去了。楚国老家那边,一群大臣还等着消息呢,一听熊绎回来了,列队迎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等着国君与他们分享盛事。结果熊绎把在盟会上受到的屈辱复述了一遍之后,群臣是大眼瞪小眼。

湖北人自强不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骂也骂完了,叹气也叹完了,熊绎一咬牙:从今天起,大家跟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楚国的自然条件非常不好,物资匮乏,国君熊绎带头,穿着破烂衣服,驾着柴车,到山林里去开辟荒地。《左传》里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路蓝缕这个成语就是打这儿来的。筚路是柴车,蓝缕是破烂衣服,形容创业艰辛。

就这么一点点地辛苦打拼,楚国慢慢地攒下家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实力逐渐增强。当年你瞧我不起,现在让你高攀不起。以前周王朝不承认楚国是诸侯,现在反过来了,楚国开始不待见周王朝。

省会武汉也是号称“九省通衢”,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这时候到了周昭王时期。周昭王一看,好家伙,反了天了,连楚国都不尊重我,不教训一下这个小兄弟,我这老大以后还怎么当?于是亲率大军远征楚国。楚国人很聪明,没有硬碰硬,发挥游击战术,利用楚国的复杂地形,让周昭王无功而返。

周昭王没捞着什么好处,又两次亲自率领最精锐的西六师进攻楚国。西六师是保卫首都的禁卫军。楚人早有准备,还是用诱敌之计,连续设下埋伏,大败周昭王。周昭王败退到汉江,想渡江逃跑,恰好江边就有几艘船,马上登船,头也不回往北而去。

其實这也是楚人设下的计策。那些船是用树胶把木板粘起来的,被楚人故意放在江边。周昭王的船刚到江心,树胶融化,船就变成木片了。可怜周昭王,稀里糊涂淹死在江里面,西六师也被尽数歼灭。楚国不好惹。

周王朝建立以来,就没吃过这么大的亏。可是楚国强大,也没有办法,只好装聋作哑,不提这个事儿了。

诸侯的眼睛是雪亮的,从此以后,都知道楚国不好惹了。不过,也有不长记性的。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国,叫郑国,在今天的河南附近。郑国夹在湖北的楚国和山西的晋国之间,经常挨欺负。这一次,楚国又把郑国痛揍了一顿,打的郑国国君开门投降,直接对楚国国君说:你就是我亲爷爷!你让我干啥我干啥!

但是晋国可不干了。为啥呢?晋国一直认为郑国是自己的小弟,你楚国人欺负我的小弟,就是欺负我!晋国国力强大,当年在城濮之战中还曾经大败楚国,能咽下这口气吗?我可以欺负人,但欺负我,不行!于是晋国派出了军队,和楚国在黄河边上就杠上了。

郑国人一看,机会来了,想借晋国的力量赶走楚国人,于是偷偷跑到晋国大营,跟晋国主帅说:我们当时投降,那是形势所迫,不是真心的。楚国人现在狂得没边儿了,特别骄傲。俗话说骄兵必败,您一开战,我们就在后面做内应,咱里应外合,肯定能打败楚国人。

晋国主帅动心了。但有一个晋国将领脑子比较清醒,就把楚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讲了一遍,并说,人家可从来没忘记当初创业多么艰辛,世世代代地都教育子孙不要骄傲。所以,咱们持这种态度和楚国人硬碰硬,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这一段记载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书上是这么说的:“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则不匮。不可谓骄”。

但是,晋国的主帅没有听从,悍然出兵,果然最后被楚国人打得大败,落荒而逃。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楚争霸三大战役中的“邲之战”(邲地在今天河南郑州北部)。经此一战,楚军终于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责任编辑:钟心

猜你喜欢
郑国国君晋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翳桑之报
狂泉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