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给钥匙,不给锁

2020-04-15 03:59郝景芳
读者·校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杀伤力身世钥匙

郝景芳

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都是“只给钥匙,不给锁”的学习。

回想我们上学时,学习一个科学知识,顺序一般是:讲述一个概念,给出定义公式,熟悉应用场景,反复练习使用,最终记住。

例如学习压强,概念是“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作压强”,单位是“N/m2”,公式是P=F/S,应用场景是计算大气压汞柱的高度,掌握概念后就是反复做题、考试。

这样几乎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其中没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好奇点,没有好奇点就没有兴趣。兴趣是从哪儿来的呢?不外乎是有个让人想知道答案的问题。那么怎么講才能让人产生兴趣呢?

还是以压强为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不小心被纸划破手指,举着划破的手指和纸,就可以问一问孩子:“咦,手指为什么会被纸划破呢?纸这么软,又不是刀子,怎么会划破手指呢?你相信纸有这么锋利吗?”小孩子很可能会表示惊讶:“不会吧?”

这时候就可以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划破了皮肤?对比刀片和纸后就可以猜想,也许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材质,而是锐利程度,也就是薄。

于是可以猜想,当力量非常集中,透过很薄的接触面传递过来,就可以有很大的杀伤力。这时候再引入压强这个概念,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因为纸薄,哪怕力量弱,也很有杀伤力。

“为什么人的皮肤会被纸划破呢?”这就是一把锁,有了锁,有了开锁的过程,才有钥匙的意义。如果我们学习的所有知识,酸碱中和、《汉穆拉比法典》、齿轮与皮带,都是给一把锁,知识作为钥匙出现,那么知识都可以是有意思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知识需要一把锁呢?这涉及我们人类根深蒂固的心智结构:我们会被什么事物吸引。

在《一千零一夜》里,反复出现的一个情境是:有一扇不允许打开的门,门里有秘密,但最终门总是被打开,各种奇遇和灾祸也总是伴随而来。为什么会这么写?因为人类永远无法遏制自己的好奇心,这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事情。

吸引我们的可能是一扇不让你打开的门,可能是一个谜语,可能是玩游戏的一关,可能是报纸上的填字游戏,可能是一集留下悬念的口水电视剧,可能是小说里主人公的身世之谜,可能是语言的起源,可能是黎曼猜想……

科学家发现,婴儿在三四个月大时,就开始对没见过的场面和盖住的盒子感兴趣,这是人类好奇心的早期展现。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上百万年基因选择的结果。在生死存亡的大草原上,对未知之谜不够警惕的基因,都已经被灭掉了。

我们每一天都在被锁吸引,并且渴望钥匙。这就是我们爱看武侠小说,不爱上学的原因。每一本武侠小说都会抛出武功秘籍和人物身世之谜,而上学只是背答案。

猜你喜欢
杀伤力身世钥匙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语言也具杀伤力
尘世的烟岚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谁的表情包最有杀伤力
你听过哪些简单却杀伤力极大的话?
钥匙和锁
钥匙
玩具枪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