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超声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

2020-04-16 09:29温影红甄朝炯魏晏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7期
关键词:颗粒细胞囊性声像

温影红 甄朝炯 魏晏平

卵巢颗粒细胞瘤(ovarian granulosacell tumor,OGCT)起源于卵巢性索-间质,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占卵巢所有恶性肿瘤的2%~5%[1]。由于卵巢颗粒细胞瘤影像表现多样[2],容易与其他卵巢占位疾病相混淆,术前难以正确诊断[3,4]。本研究通过对本院38 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超声检查在诊断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价值,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认识及超声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1 月~2017 年5 月本院收治的38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颗粒细胞瘤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年龄7~71 岁,平均年龄(43.2±15.2)岁,其中绝经后患者16 例(42.1%)。20 例为育龄期月经不调,9 例为绝经后阴道流血,6 例为下腹疼痛,4 例为体检发现盆腔包块,1 例为咳嗽合并胸腔积液。

1.2 方法

1.2.1 使用仪器 采用GE VolusonE8、GE Voluson730、GE Logiq E9、GE Voluson S6 等彩色多普勒诊断仪,阴道探头频率为5.0~9.0 MHz,腹部探头频率为3.5~6.0 MHz。

1.2.2 检查方法 对患者子宫、卵巢行多切面仔细扫查,发现附件区肿块后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内部回声、形态、包膜、内部血流情况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根据肿块声像图特点分型,分为囊性、囊实混合性和实性,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分布根据Adler 标准[5]进行分级:0 级:肿块内未见血流;1 级:为少量血流,肿块内可见1~2 个点状血流信号;2 级:为中量血流,肿块内可见3~4 个点状血流信号或1 条长度>肿块半径的血管;3 级:为丰富血流,肿块内可见5 个及以上点状血流信号或2 条长度>肿块半径的血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一般临床表现,分析超声图像特点分型、不同声像类型颗粒细胞瘤大小和血流分布情况,分析患者病理结果。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表现 本组38 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形态规则,边界清,肿块最大径范围2.8~22.0 cm,平均肿块最大径范围(8.8±3.8)cm。16 例合并子宫内膜增厚,4 例合并子宫内膜息肉,10 例有腹水。

2.2 分析超声图像特点分型 声像图类型实性6 例,最大径线2.8~7.1 cm,平均径线(5.0±2.0)cm,呈回声不均匀的实性团块(图1A),肿块内血流信号分级:0 级1 例,2 级2 例,3 级3 例;血流阻力指数0.43~0.56,平均血流阻力指数(0.49±0.05);声像图类型囊实混合性30 例,最大径线3.5~17.3 cm,平均径线(8.8±3.2)cm,为内含多发大小不等囊性无回声区的团块(图1B),其中19 例表现为多发小囊散在分布于实性成分内,呈“蜂窝”征改变(图1C),肿块内血流信号分级:0 级4 例,1 级3 例,2 级13 例,3 级10 例;血流阻力指数0.28~0.55,平均血流阻力指数(0.42±0.08);声像图类型囊性2 例,最大径线20.1~22.0 cm,平均径线(21.0±1.3)cm,1 例肿块为内未见分隔带的单房囊性团块,1 例肿块为内含多条分隔带的多房囊性团块(图1D),肿块内血流信号分级:0 级1 例,1 级1 例,平均血流阻力指数(0.53±0.03)。见表1。

表1 不同声像类型颗粒细胞瘤大小和血流分布情况[n(%),±s]

表1 不同声像类型颗粒细胞瘤大小和血流分布情况[n(%),±s]

图1 C 卵巢颗粒细胞瘤声像图

2.3 病理结果 38 例患者均行卵巢肿瘤切除术,肿瘤部位、大小、形态与术前超声表现相符。肿瘤表面可见完整包膜,切面呈灰红、灰白或灰黄色。27 例肿块实质内可见出血、坏死。本组38 例镜下见瘤细胞排列成“微滤泡”、“菊花状”、“大滤泡”、“弥漫片状”或“梁索状”等结构,其中微滤泡结构居多,为局灶的颗粒细胞出现囊性变形成。另镜下见组织间质内见较多的扩张毛细血管腔。33 例诊断为成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5 例诊断为幼年型颗粒细胞瘤。18 例合并子宫内膜增生,4 例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病理结果与术前超声发现大致符合。

3 讨论

卵巢颗粒细胞瘤可出现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5~55 岁年龄段。本病依据病理特点可分为幼年型及成年型[6],幼年型占5%,多见于年轻女性,恶性度高,早期手术预后良好;成年型占95%,多见于中年或绝经后女性,为低度恶性。本组幼年型占13.2%,较文献报道发病率高,可能与样本来源存在偏倚有关。本组幼年型发病年龄7~25岁,平均年龄18岁;成年型发病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7 岁,患病年龄与文献报道相符[7,8]。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具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性肿瘤,幼年患者可出现性早熟,育龄期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月经不调,绝经后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阴道流血[9],由于长期高水平雌激素的影响,可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等改变,所以临床症状对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怀疑卵巢颗粒细胞瘤时应留意子宫内膜情况及性激素水平的改变。

卵巢颗粒细胞瘤超声表现多样,根据声像图特点可以分为实性、囊实混合性及囊性,以囊实混合性最常见。有研究[10]根据23 例颗粒细胞瘤的超声表现分为3 种类型:实性、囊实混合性和囊性,囊实性混合性15 例(65%),且认为实性成分内见散在多发小液暗区分布为此类肿瘤的典型声像图特点。本组囊实混合性30 例(78.9%),为内含多发大小不等囊性区域的包块,19 例(50.0%)内含多发小囊分布于实性成分内,呈“蜂窝”征改变。有研究认为这一征象是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其形成机制可能与瘤细胞的排列以及肿瘤组织质地脆、易发生脱落,从而发生坏死液化有关[11]。卵巢颗粒细胞瘤具有多发小囊散在分布呈“蜂窝”征改变的特点,在与其他卵巢占位的鉴别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显示肿瘤的大小与肿块的分型有关。肿块早期体积较小时,以实性常见,随着瘤体逐渐变大,局部出现液化坏死、出血,则以囊实混合性为主。随着肿瘤组织出血、液化坏死增多,囊腔压力增大,破坏分隔,最终形成单房囊性包块[12]。

张蕊等[13]报道15 例病灶彩色多普勒显示少、中量血流信号为主,而本组38 例病灶以中量及丰富血流信号为主,可能由于本组混合性病例中以实性为主混合性病例居多,实性成分相对较多,所以肿块内部以中量及丰富血流信号为主。有文献报道[2],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血流阻力指数(0.45±0.02)为低阻力,张蕊等[13]报道15 例肿块的实性部分血流阻力为(0.41±0.09)。本组病例血流阻力指数均偏低,与文献报道相符,这可能与颗粒细胞瘤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产生新生薄壁血管,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血管扩张,血流阻力指数下降有关[14]。

综上所述,卵巢颗粒细胞瘤以囊实混合性最常见,具有一定的超声图像特征,肿块内含多发小囊散在分布于实性成分,呈“蜂窝”征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术前诊断。

猜你喜欢
颗粒细胞囊性声像
体外诱导猪颗粒细胞黄体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褪黑素抑制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校外教育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创新探析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人卵巢颗粒细胞随年龄增长衰老的相关研究
大腿肌内颗粒细胞瘤1例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