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联合舒筋通络汤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疗效分析

2020-04-16 09:29刘卫明刘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7期
关键词:髌骨通络切口

刘卫明 刘宇

髌骨下极骨折发生率高,髌骨主要发挥增加股四头肌、髌骨关节以及髌腱瞬间力臂作用,而髌骨下极因骨块比较小,容易因外伤而骨折且多伴随粉碎,临床固定的难度大,目前对于髌骨下极骨折的固定方法主要有克氏针固定、接骨板固定和钢丝张力带固定等,但上述这些固定方式对于髌骨下极骨折愈合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愈合后因强度低下,容易导致髌骨关节继发紊乱,并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出现内固定物失效,临床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选择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以期改善治疗的效果[1,2]。另外,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治疗术后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需要在手术后辅助用药。本研究选择30 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和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每组15 例。手术治疗组采取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治疗,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则采取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舒筋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bostman 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联合舒筋通络汤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4 月收治的髌骨下极骨折患者30 例,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和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每组15 例。手术治疗组年龄21~69 岁,平均年龄(34.68±11.44)岁;男10 例,女5 例;病程1~6 d,平均病程(3.68±0.90)d;因交通事故导致髌骨下极骨折患者10 例,因高处坠落导致髌骨下极骨折患者3 例,因跌倒导致髌骨下极骨折患者2 例。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年龄21~69 岁,平均年龄(34.21±11.60)岁;男9 例,女6 例;病程1~6 d,平均病程(3.62±0.88)d;因交通事故导致髌骨下极骨折患者11 例,因高处坠落导致髌骨下极骨折患者2 例,因跌倒导致髌骨下极骨折患者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组 患者采取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治疗,平卧,连续硬膜外麻醉,给予止血带在大腿根部止血,近端骨折端到患者髌骨下缘做4 cm 横形切口,促使骨折端显露,采用双锚钉轮滑技术,将锚钉靠近髌股关节面置入,明确锚钉牢固固定之后,用缝合线和髌骨下极以及髌韧带编织缝合。同时拉两根同色缝线的另外一头,两个颜色缝线交替收紧,以两个锚钉尾孔为滑轮,髌韧带内缝线将髌骨下极骨折块和软组织复位至原处。

1.2.2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 患者采取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舒筋通络汤治疗。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与手术治疗组一致。在术后第1 天服用,组方:海桐皮9 g、路路通12 g、三棱9 g、威灵仙12 g、透骨草12 g、马钱子1 g、水蛭3 g、川椒15 g,1 剂/d,分早晚2 次服用。连续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bostman 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bostman 评分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bostman 评分等改善≥50%;无效: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bostman 评分改善的幅度<5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bostman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粘度、bostman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粘度、bostman 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bostman 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bostman 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手术治疗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5.11±1.42)周,短于手术治疗组的(19.11±1.6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手术治疗组发生3 例红肿,3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发生1 例红肿。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手术治疗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髌骨下极骨折的发生可导致伸膝无力,目前对于髌骨下极骨折的处理原则在于,促使伸膝装置连续性恢复正常,尽可能减少骨折端侧方位移的发生,维持伸膝装置远端生理长度正常,并为内置物提供可靠固定,尽量减少内置物突起[3]。在治疗方面,髌骨下极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不容易固定,应力较为集中,若手术固定不牢固可对术后功能锻炼产生不良影响,可导致手术失败,而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中,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的应用可达到可靠固定,加速术后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改善[4,5]。在术后,需要给予活血化瘀和舒筋通络等治疗,以达到活血行气、温通经络之功。舒筋通络汤中,马前子和海桐皮有通络散结之功;川椒温中止痛;水蛭破血逐瘀,诸药合用,可松解粘连、活血通络和软坚散结,减少术后淤血、肿胀等不良情况的发生[6-8]。

本研究中,手术治疗组采取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治疗,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则采取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舒筋通络汤治疗。结果显示,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粘度、bostman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疼痛评分、、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粘度、bostman 评分改善程度优于手术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切口双锚钉轮滑技术+舒筋通络汤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肢体血液流变学特征,缓解疼痛,加速骨折愈合和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猜你喜欢
髌骨通络切口
寻找最“长寿”的膝盖
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治疗髌骨软骨骨折的疗效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走路膝关节总是发软当心髌骨脱位
二分髌骨患者合并髌骨骨折诊断治疗1例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