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阐释下中印神话思维之比较价值探析

2020-04-16 12:49马小林
参花(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比较

摘要:所谓神话思维,主要指神话产生时的创作主体意识对客体概括反映的特点,即要求创作主体有想象和夸张的审美能力。我们通过文化诗学这种综合性强的研究方法,对印度神话和中国神话进行整体把握和认识,策略上强调本源性,方法上注重综合性。中印虽在地理位置上同属亚洲,都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中国被誉为“神话弱国”“史学强国”,而印度被誉为“神话王国”“无史之国”。我们重在关注中印不同神话思维,即中国先民偏重理性思维,是典型的实用派代表,而印度诗人更重超自然的情感体验,他们把夸张和想象发挥到了极致,是浪漫派代表。因此,中国从文化到社会稳定有序,印度文化的断裂、社会的分裂长时间困扰印度,但在面对西方文化和政治的殖民统治时,印度的从容不迫和文化自信,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神话思维 文化阐释 比较

国学大师钱穆说:“近百年,世界人类文化所宗,可说全在欧洲。最近五十年,欧洲文化近于衰落,此下不能再为世界人类文化向往之宗主。所以可说,最近乃是人类之文化衰落期,此下世界文化又将何所向往?这是今天我们人类最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而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此语一出,石破天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无独有偶,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当您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您首先把目光朝向東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以一切。”季先生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化的研究,他通过大量的考证,据理推断,说明对东方文学的研究是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中印两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同为两个伟大的国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邻国,对中国和印度的神话思维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交融价值的延伸

两国同为东方首出之邦,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我们研究中印神话思维,不仅仅关系着两国文化的交流,也关系着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出路。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成果颇丰。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印度感觉到同中国是极其亲近的亲戚。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鲁迅先生也说:“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两位哲人深刻地阐明了两国的文化姻亲关系。可见,以史为鉴是中国的文化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处方”,就是在不断地“输液”,第一次是吸收印度佛教营养,第二次是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季先生以其一生积学和智慧判断,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必不能忽略与印度文化的交流和学习的。中印文学和文化的交流,对于我们恢复和增强文化自信,找回和提升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建设文化大国、思想大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中印两国文学的源头——神话入手。神话是人类处于蒙昧时代,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是人类最早的脑力劳动的记录。各民族的初民运用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力,怀着虔诚和敬畏的心理,创作出神话。神话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神话思维是一种审美思维,审美思维的共同趋向,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同”。当然,神话思维折射出的审美思考,本质上体现出中印文化的本源性异同。对中印神话思维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对两国文化进行整体把握,以达到取长补短、增进发展的目的。

二、审美能力的拓展

用文化诗学的方法阐释中印神话思维,更多的是对两个民族在早期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审美能力进行评估。神话思维,主要是想象和夸张的审美能力。中国和印度同属亚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神话思维上却迥然相异。印度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神话资源,我们主要从印度吠陀时代四大吠陀本集入手,参照两大史诗。四大吠陀的主要内容就是神话,虽不是十分完整和系统,但可以根据吠陀文献整理出几条大致的线索,在神话中,印度先民把想象和夸张用到了极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梳理中国的神话我们发现,中国的神话零星散落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古籍中,主要的特点是片段化、历史化、文学化、哲学化,与印度神话相比,缺乏想象和夸张,更注重于理性的思考。在中国神话与印度神话比较研究中发现,数量上,印度神话典籍浩繁,中国神话零碎分散;影响上,印度神话走遍世界,影响深远,中国神话受儒家排斥,拘于汉文化圈内;文学地位上,印度神话不仅是吠陀时代的主体,也是整个印度文化的武库,中国神话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之作,直到今天才有改观。造成中印神话在产生、发展、接受、影响上的不同,我们最终归结为神话思维在审美能力上的不同。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神话与地域文化、神话与历史进程、神话与宗教信仰、神话与民族心理,这四对关系中去剖析原因,尽力探究隐于神话背后的真相。

三、未来共识的需求

瓦杰帕伊2006年6月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我们了解彼此的过去,让我们增进了解彼此的今天,并且认识到我们共同的未来。只有彼此加深了解,我们才能合作。”这是我们研究两国神话思维的重要目的。我们应该从整体和本源上对中印神话思维生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中国的神话思维偏于理性,想象和夸张受限于现实,整个思维体系围绕世俗进行,因此,中国神话思维使得史学发达;而印度神话把想象和夸张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神话帝国,但同时也造成了少有的史学荒芜。思维的不同,导致后世中印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路径。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出现惊人的凝聚、统一、秩序、同构性特点,而印度社会出现分散、分裂、复合性、异质性的特点。印度在发展中,不管经历什么困难,都保持着民族文化自信,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用比较文学的视域看,中国的神话多从功利性思维出发,内容比较单一,如女娲造人,体现出远古先民对劳动的赞美;精卫填海,体现出对锲而不舍精神的歌颂;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类神话也是凝练一种精神,供后人学习。功利性的追求是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成就了中国的发展态势,同样,也使我们极端地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印度神话想象力丰富,用夸张的手法去解释自然现象和自然存在物,既消除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感,也达到审美愉悦。印度人更注重精神的养料,也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宗教发达的原因之一。印度的神话充满顺其自然的特点,如梵天创世篇,梵天出生于金卵,他把金卵一半造为天,一半造为地,他又造了时间、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他用自己的一半造男人,另一半造女人,男女结合,繁衍后代。这种自然而然的表述,是印度人潜意识的体现,他们需要精神的滋养,就如人需要水和阳光一样。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刘安武.印度文学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3]裴普贤.中印文学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

[4]薛克翘.印度古代神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尹锡南.印度文论史[M].成都:巴蜀书社,2015.[6]郁龙余.中国印度文学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集宁师范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文化诗学阐释下中印神话思维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JSKY19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小林,女,硕士研究生,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印度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