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教学的空间训练

2020-04-16 12:49马永才
参花(下) 2020年4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水画空间特点的解析,主要就山水画空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取得深度空间的方法进行阐述,为中国画学习者认识山水画的空间特点,构造山水画的意境空间,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创作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山水画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平面空间 深度空间 空间训练

一、山水画的空间特点

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场所,因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差异而得以彰显。就绘画而言,画面空间既有平面空间,也有立体空间。自焦点透视发现以来,绘画再现客观物象所在的三度立体空间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一般的绘画形式,都是在平面上追求三度立体空间。如西方古典绘画,大都严格遵守焦点透视法则,将观察点定在一个点上,按焦点透视法作画,从而求得画面的三度立体空间。与焦点透视的定点观察法不同的另一种观察方法,是中国山水画的运动观察法,也叫远近法。中国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强调“步步移、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视移、合六远”,[1]将运动观察和亲身游历的综合印象进行概括、取舍和裁剪,按立意需要在画面上重新组织置陈。山水画不仅画所视所见,而且画所知所想。因此,对物象的置陈是自由随心的。在空间的处理上既不追求再现客观世界的三度立体空间,也不走纯粹的平面装饰路线,而是根据意境创构的需要侧重于上下、左右平面空间上的开合呼应关系,以及利用人们对空间认识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常识置陈物象,取得画面的深度空间。这种深度空间的取得,不依赖于焦点透视对物象进行透视线式的置列,而是主要利用层次的变化和留白的手法来完成空间关系的有序化,从而取得深度空间的感觉。因此,山水画的空间结构呈现为一种意象的平面空间结构,为了匹配这种平面空间结构,山水画物象的造型手法也形成了以线造型的平面经营形式。以线造型的这种造型方式将客观物象的立体造型转化为平面的物象结构,以有序的层次表达物象的前后深度空间。山水画这种以平面为主,又追求深度空间感觉的远近法,被有些学者称之为“两度半空间”。

以“林泉之心”追求山水画 “卧游”“畅神”的审美要求,使山水画对“远”的追求成为其最本质的内在要求之一。“三远法”(即平远、深远、高远)的总结和运用是山水画创作对空间处理的最成功的历史经验,自郭熙、郭思父子提出至今,一直有着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山水画“远”的空间感觉一方面依靠物象在二度空间的位置经营;另一方面,画面的整体形式结构和留白手法也功不可没。对意境的追求,使山水画的空间还呈现为一种意象诗意空间,这种空间既符合客观的自然空间规律,又重视主观的经验空间和心理空间,是综合主客观因素体会、感受出来的整体空间印象。意境空间的取得在表现手段上关键在于留白布虚,处理好虚实、有无的关系,使“有无相生”“无画处”也“皆成妙境”。

二、空间训练对山水画教学的意义

在当下的美术教育体系中,经过美术高考的学生通过大学低年级对西画基础的持续学习和加强,在选择中国画专业的初期,大都熟练地掌握了焦点透视定点观察方法,基本确立了西画的审美观念。而学习中国画的学生又必须接受中国画体系的一整套美学标准,这就导致了两个体系、两套审美标准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引起了审美标准和思维观念的混乱。其矛盾冲突除了以笔墨为核心的造型观外,还突出表现在中国画特有的观察、关照方式和空间处理方式上。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在这些方面尤为典型。山水画宏观与微观并重,既观物又观我的意象运动观察法与焦点透视的定点观察法迥然不同。山水画的意象平面空间结构也有异于西画的几何学空间。通过山水画空间的专项训练,能使国画初学者从观念到实践都快速地进入中国画学体系,解决在画面空间处理与关照方式、观察方法上的迷惑,并直接与后续的创作教学接轨。

三、山水画教学空间训练的內容和方法

(一)对山水画空间的基本体认

山水画的空间在总体上是一种意象平面空间,这种二度平面空间结构为物象的置陈带来了极大的自由,不像焦点透视那样束缚物象的位置安排,而是根据立意需要进行自由随心的排布。因此,对物象的置陈主要着眼于平面位置上的开合呼应训练,可以选择历代山水名画对其物象的布置进行分析,并用线条进行勾勒。在解析开合呼应关系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以线造型取得的空间层次效果,体会山水画三远法的平远、高远、深远空间拓展特点。要对山水画远近法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清远晦(反之亦可)等基本原理在分析、勾勒名画范作的实践中有切实的体会和进一步的理解,并在写生中对“三远”关照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二)用笔使墨与空间的生成训练

中国画的笔墨承载了中国画的绝大部分审美信息,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学习中国画的难度在起始阶段也正在于此。中国画对笔墨的要求是一笔下去既要符合物象的形态、质感、空间等造型要求,也要体现节奏、气势、韵味等审美意趣,即落笔成型、成章又生趣的要求。笔墨是中国画各审美内涵的物质载体,山水画中笔墨与空间的生成训练,一方面是以线造型的方法训练,重点是以线造型的手法使客观物象转化为平面意象和运用有序的层次获得画面的深度空间。训练时要重点练习线与线的交接、穿插与空间前后层次的关系,以及线的疏密、聚散节奏与空间节奏关系。具体训练时,一是选取一些古今名家以线为主的山水画作品进行分析,临摹,体会其线性表达方式与画面空间的关系;二是进行线描山水写生,强化用线生成画面空间,熟练掌握线性造型方法。第二方面是用墨与空间的生成训练,重点是墨的浓淡与远近空间的表达、计白当黑与虚实相生画理的认识、体验与实践验证,以及黑白灰节奏关系与画面整体空间的形成训练。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山水画的临摹和水墨写生作专项训练,解决这些问题。

(三)画面整体空间的建构和设计训练

山水画的空间结构是一种意象的平面空间结构,呈现为太极图式回环往复的运动空间,而非焦点透视的几何学空间。因此,这项训练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联系、贯穿整个画面空间又富有变化的“S律动”骨架式形式美规律。以此为核心训练学生掌握传统山水画整体空间的设计、架构能力。在实训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局部空间训练。单个物象的空间表达训练,如树分四枝的树法、石分三面的石法空间表达。多个物象组合构成局部空间,一是重点利用物象的布置使空间层次既能交汇又能有序拓展;二是以对比手法利用丰富多变的笔墨语言制造层次的变化,取得丰富多变的局部空间。

2.相邻空间关系处理。该项训练重点在于局部空间与局部空间的一气贯通。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实训:一是局部空间的物象布置与相邻空间物象的开合呼应训练,二是局部空间的空白与相邻空间空白的连通。需要注意的是,空白的连通不仅分实连和虚连,空白的大小也有主次之分。

3.局部空间到整体空间的整合。该项训练重点在于从历代名家山水画作品中寻找、总结构成支撑整个画面空间的形式骨架,即空间形式结构线。将各局部空间联系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并在山水画写生中能灵活运用。实训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S律动”形式结构和太极图式整体画面空间的实例解析与实践运用,把握起承转合的造势规律;二是画内空间向画外拓展与“回环往复”运动空间的构成训练,要点在于画面四边四角的经营处理,使画内之势能巧妙地向画外延伸,又能恰到好处地回归画内形成一个完整空间。

(四)深度空间训练

求深、求远,是山水画意境对空间经营的基本要求。古代画家对此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之谈,如恽寿平在《瓯香馆集·卷十一·画跋》中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2]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布景欲深,不在乎委曲茂密,层层多叠也。其要在于由前面望到后面,从高处想落低处,能会其意。则山虽一阜,其间环绕无穷;树虽一林,此中掩映不尽。”[2]想要表现出空间的深度,在布景时除了以曲求深外,还要处理好景物前后的叠压藏露关系。在深度空间的实训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充分认识画面的纵、横线,利用物象的相对位置,如上下、前后位置取得画面深度空间。山水画的空间关系体现为表现对象的位置关系,通过物象占据画面位置的对比,如纵横的长短对比,“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通过竖线的长短对比,体现出物象的高低;而横线的长短,则代表空间广度的宽窄。画幅平面的上下位置,也能表达空间的前后。画面中面与面的扩展、转折也能将空间向纵深方向延伸,取得深与厚的感觉。

2.利用物象的叠合遮挡,表现空间的前后关系,取得深度空间。

3.利用大与小的对比,使物象的排列符合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产生空间上的远近感觉。

4.利用空白分割使物象相间、相隔,取得画面的深度空间。同时也利用留白的手法来营造意境,使意境的生成有充足的联想余地和想象空间。

5.利用虚实关系,取得深度空间。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不仅关系到深度空间,而且是意境生成的关键因素。虚隐实显的视觉效果凸显出空间的前后深度,以虚显实;同时也以实见虚,虚实相生,在相推相挤中表现出画面空间。此外,通过实相的引导,指向某类意境,空白和虚的部分则为意境提供联想和想象空间。

四、结语

山水画教学的空间专项训练要通过对山水画意象平面空间结构的认识和实践训练,总结、归纳出构建整个画面的空间形式结构线,训练和掌握山水画局部空间到整体空間的建构方法和注意要点,并结合以线造型的表现手法,以空间层次的秩序化为突破点进行物象布置。要对如何建构山水画的深度空间进行重点训练,使山水画教学从山水画空间的单项分解训练逐渐汇集到最终的意境空间营造上,为创作完整的山水画作品奠定图式构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22.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63、269.

★基金项目:本文系德宏师专校级课题“以培养创作能力为指向的中国画基本功训练策略研究——以山水画教学为例”(课题编号:XJ2017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永才,男,硕士研究生,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中国画)(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