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曲锥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2020-04-17 11:50许慧林刘培坤杨兴华张悦刊姜兰越
金属矿山 2020年3期
关键词:切向速度底流旋流器

许慧林 刘培坤 杨兴华 张悦刊 姜兰越

(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水力旋流器作为常规的分选分级设备,在选矿、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常规旋流器在生产实践中常伴有底流夹细和溢流跑粗现象,产品中颗粒粗细混杂,导致其分离精度不高,分离效率还有待提高[1-3]。

锥段作为旋流器的主要分离区域,其边界轮廓对旋流器的分离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4]。Abdul等[5]、Vega 等[6]分别设计了向轴心内凹的锥体结构,相较于直线型锥体,其分离空间减小,离心强度增高,提高了溢流产品品质,但是这种锥体结构对流体下行阻力较小,分流比增加,因此常伴有底流夹细现象。Ye 等[7]在研究中指出,旋流器下锥段空间狭小会引起各相分离的恶化,此类结构更适用于对溢流粒度控制严格的工况。与之相反,刘培坤等[8]、Ghodrat 等[9]研究了由轴心向外凸的锥体结构,该结构对流体的下行阻力增大,细微颗粒难以进入底流,提高了底流产品品质,但分离空间的增大,离心强度有所降低,溢流跑粗现象加剧,分离精度有待提高。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一种复合曲锥旋流器,将锥段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锥段向轴心内凹,旨在提高离心强度,实现粗细颗粒高强度的预分级,保证溢流产品合格;下锥段由轴心向外凸,旨在增大流体下行阻力,迫使外旋流中夹杂的少量细颗粒上迁至溢流,减少底流夹细。通过上、下锥段对流体的综合作用,达到提高分离精度和分级效率的目的。为了验证复合曲锥旋流器的分离性能,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与常规旋流器对比,分析了其速度场、密度场和分离性能的变化规律。

1 几何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法

1.1 几何模型构建

设计的具有复合曲锥旋流器与常规直线型锥旋流器的结构对比如图1 所示。复合曲锥是将常规直线型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锥段向轴心内凹,下锥段由轴心向外凸,呈现中心对称。复合曲锥的曲率由指数n 控制:当n=1 时,为直线型锥;当n>1 时,为曲线型锥。n 越大曲率越大。本次模拟以φ50 mm 旋流器为研究对象,其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

1.2 数值模拟方法

采用ICEM 对模型进行六面体网格划分,经网格无关性检验后确定旋流器网格数量在20万左右,图2为n=1 和n=3 时的网格划分。随后导入Fluent 进行固-液两相流模拟计算,选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Mixture 模型,进料口设置为速度入口,速度大小为5 m/s,溢流口和底流口的边界条件均为压力出口。添加的颗粒相密度为2 800 kg/m³,总体积分数为5.60%,质量浓度为14.24%,各相分布如表2 所示。采用标准壁面函数,压力-速度耦合方式采用SIMPLE 算法,压力离散格式为PRESTO,其他控制方程的离散格式均采用QUICK 格式。计算以进口与出口各相流量的时均平衡作为计算收敛的判据[10-11]。

?

注:数值模拟计算时,使用“计算粒径”代表该粒级。

1.3 模拟验证

为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实验室试验的方法,对比同工况下φ50 mm 旋流器的分级效率,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图3),说明本研究选择的模型和边界条件的设置满足精度和可靠性要求。

2 模拟结果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内部流场的变化,截取4个特征截面,分别为旋流器轴截面(X0)、上锥段1/2 处横截面(Z1)、上锥段和下锥段交界面(Z2)、下锥段1/2处横截面(Z3),其特征位置如图4所示。

2.1 切向速度

图5为轴截面(X0)处切向速度云图。

从图5 可以看出,随着曲率指数n 的增加,上锥段分离空间逐渐减小,下锥段分离空间逐渐增大,切向速度大于8.667 m/s 的区域轴向上逐渐缩减至上锥段区域,但其横向分布区域相对增加。通过这种锥段设计,提高了上锥段的离心强度,实现了粗细颗粒的短时间、高强度预分离,避免了因单一使用外凸型锥体时,离心强度不足,部分粗大颗粒上迁至溢流造成的溢流产品劣化;下锥段流体的切向速度降低,离心强度降低,使粗大颗粒动能有所降低,会促进密度层的径向延展,为“淘洗”细微颗粒、减少底流夹细创造了条件。另外,受益于上锥段的影响,最大切向速度区域聚拢于柱段区域及溢流管下表面,该位置容易发生短路流[12-14],高离心强度区域可以使短路流体得以分离,进一步降低了溢流跑粗。

2.2 轴向速度

图6分别给出了在Z1、Z2和Z3截面处的轴向速度分布。速度值为负,表示流体在该区域形成外旋流,螺旋向下运动至底流口排出;速度值为正,表示流体在该区域形成内旋流,螺旋向上至溢流口排出[15-18]。在截面Z1处,复合曲锥的外旋流轴向速度高于常规直线锥旋流器,流体下行阻力较小,符合内凹型锥体的速度分布规律;在Z3处,复合曲锥的外旋流轴向速度小于常规直线锥旋流器,流体下行阻力增大,粗大颗粒可以克服阻力沉降至底流,但夹杂的少量细微颗粒难以克服阻力,会形成基于密度的轴向分层[19-20]。又因为内旋流轴向速度提高,有利于悬浮的细微颗粒回迁至溢流,减少了底流夹细,但同时也会使一些中位 径颗粒也发生迁移,使得分离粒度升高。

2.3 密度分布

图7 为密度分布云图。常规直线型锥旋流器密度分布为径向分层,高密度层分布在下锥段,紧贴锥段壁面的位置,低密度层直通底流口,高外旋流轴向速度使得夹杂的细微颗粒快速从底流口排出,造成底流夹细。随着曲率指数n的增加,密度层会因切向速度的减小、下行阻力的增大,发生了径向和轴向的延伸,高密度层由贴合锥体壁面变为悬浮层,使得细微颗粒难以穿透高密度层,迫于流体阻力回迁至内旋流中,减少了底流夹细。可以推断,指数n越大,减少底流夹细的效果越明显,但是中位径颗粒伴随细微颗粒迁移到溢流的可能性越大,使得分离粒度也会增加。

2.4 分级效率

5种锥型的分级效率曲线如图8所示。随着曲率指数n 的增加,底流夹细现象明显改善,如n=1 时,5 μm 颗粒底流回收率为6.98%;n=3 时,5 μm 颗粒底流回收率降到了2.40%。另外,通过营造上锥段高强度离心力场,溢流产品品质并未发生恶化,如n=1 时,45 μm 颗粒底流回收率为99.51%;n=3 时,45 μm 颗粒底流回收率略有降低,为98.81%。

分离粒度d50和分离精度SI经计算后汇总于表3,其中分离精度定义为:SI=d25/d75,SI越大,分离精度越高。随着曲率指数n 的增加,分离精度由0.517 提高到0.649;分离粒度由19.38 μm 升高到24.91 μm。因此该锥段结构的设计对提升分离精度,减少底流夹细是行之有效的,在生产应用中应当综合考虑分离粒度和分离精度的要求,选取合适的曲率指数。

3 结 论

提出了一种具有复合曲锥的旋流器,其上锥段向轴心内凹,下锥段由轴心向外凸,利用CFD 技术模拟了旋流器的内部流场。

(1)通过对比常规直线型锥旋流器,复合曲锥旋流器在柱段出现高离心强度区域,有利于减小短路流;在上锥段切向速度提高,分布区域相对横向拓展,有利于提高分离精度,控制溢流品质;在下锥段切向速度降低,有利于形成高密度悬浮层,为细微颗粒的淘洗、迁移创造了条件。

(2)在复合曲锥的上锥段区域,外旋流轴向速度增大,内旋流轴向速度与常规直线型锥段相近;在下锥段区域,外旋流轴向速度减小,内旋流轴向速度增大,结合高密度悬浮层的形成,有效地减少了底流夹细。

(3)比较了5种曲率指数下的分离精度和分离粒度的变化,发现随着曲率指数n 的增加,分离粒度由19.38 μm 增加到24.91 μm,分离精度由0.517 提高到0.649,底流中5 μm 颗粒回收率由6.98%降低到2.4%,改进效果明显。

?

猜你喜欢
切向速度底流旋流器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在我国的创新发展与应用
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旋转流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在动力煤选煤厂粗煤泥分选中的应用
精煤水力旋流器分级效果研究
双级径向旋流器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烧嘴旋流器优化设计计算
基于水流流态分析的水闸底流消能防冲设计
海山对深水底流沉积过程及演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淹没射流区流速衰变规律
简单数学关系在大型船舶操纵中的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