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全球化语境下 影视安全话语的文化性探析

2020-04-17 12:49别君华周俐含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性流浪地球

别君华?周俐含

【内容摘要】在后全球化语境下,建构具有文化性的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刻不容缓,影视话语作为国家安全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进行跨文化对话与价值表达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文化话语研究视角下从情节叙事、语境和场景表达三个层面对影片《流浪地球》进行话语分析,提出文化性作为《流浪地球》的内核,规定了影片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而且正是得益于影片构建的文化话语叙事体系,《流浪地球》才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当然,在强调影视安全话语文化性的同时,还需要平衡好文化的独特性与共通性,只有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流浪地球》;后全球化;文化性;话语研究

一、引言

在后全球化语境下,世界秩序正面临权力失衡、规则失灵的乱象,出现了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军事主义等难题。在这样的世界局势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话语体系,运用具有“文化性”的话语策略消解西方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误解尤为重要。 总体上,“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总体国家安全观”均体现了中国安全话语独特的“文化性”,能够有效指导国家安全实践,能够“传播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意图,为国际安全秩序改革提供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①

影视话语作为话语交际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无疑是中国国家安全话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就其媒介性质而言,由于能够压缩“受众逻辑理性介入的空间,平铺直叙的视觉话语符合身体感官系统所偏向的形象思维”②,所以相较于文字,影视话语的再现性、亲和性、共通性更容易抵消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也更容易传达中华文化,因此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在后全球化语境下更能够发挥重要的传播效用。

为更好地探索影视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传播规律,建构更加科学、完善、更具“文化性”的国家影视安全话语体系,本文以《流浪地球》为例,从文化话语研究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策略如何构建中国影视安全话语的“文化性”及“文化性”表征。

作为我国首部硬科幻电影,在国内,《流浪地球》上映两个多月票房总额达46亿多人民币,夺得华语电影票房亚军的宝座;在国外,《流浪地球》刷新了中国电影在北美限定上映的票房纪录,取得了高达388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在IMDB这一严格的电影点评网站上,《流浪地球》拿到了8.0的高分(总评满分为10.0分),而华语电影迄今为止鲜有哪部影片能够获得这个分数。可见,在好莱坞科幻片大行其道的当下,《流浪地球》在海内外都获得了极高关注度,为后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影视安全话语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

二、影视安全话语的文化性

(一)何谓文化性

话语领域的文化性与文化话语研究紧密相关,文化话语研究范式认为话语的根本性质是文化性,即不同交往社群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人类的话语交际存在多元性特征。从东西文化对比的视角来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英、美西方语言学界兴起的话语分析,有特定的文化局限和问题。因此,从事文化话语研究的代表学者施旭提出了文化话语研究范式,從文化自觉和文化政治的高度,提出在当前西方普世话语、霸权话语横行的情况下,应该着力建构一种具有中国属性的文化话语体系,以检验话语实践是否维护或破坏了多元和谐的精神,分析人们如何运用话语防止、缩小、转化冲突,又如何通过话语获得、维持、提升社会、国家、国际的合作、和平、和谐关系。

文化话语研究秉持“植根本土,放眼全球”的原则,突破了西方话语分析宣扬“普世”观念的立场,以语境、历史、文化问题为研究目标,顺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后全球化语境下对多元主体、社群间的话语交际起到了文化多样性的规约与指导作用。

(二)影视话语的文化性

影视作品作为由多种动态话语要素交织的话语现象,其中出现的对话主体、话语形式以及话语表达借助的媒介,共同决定了整部作品交际信息的文化性表达。本研究从文化话语分析理论入手,将影视话语的文化性界定为人们运用语言、非语言、声像等符号,通过各种表达手段,在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下进行的,对外传达中华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社会交往实践。

本文通过对知网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发现,国内从中华文化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解读的文章颇多,比如,从对中华文化的解构与重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的《试论美国影片〈生命之树〉的解构主义表述》③,《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④等,以及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出发挖掘其影片阐述方式的《当代动画片艺术的文化阐释——〈小倩〉〈花木兰〉和〈宝莲灯〉比较分析》⑤等。从运用话语的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解读的文章也比较常见,比如,从电影的拟像话语角度进行分析的《〈疯狂的外星人〉:后全球化时代的拟像话语》⑥,以及从多模态话语理论出发的《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⑦《双重视角下的爱情挽歌——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色·戒〉》⑧《复调的狂欢——多模态话语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⑨等。但从文化话语研究视角出发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的文章尚不多见。

本研究通过文化话语研究对《流浪地球》进行多层次的话语分析,总结其文化性话语表达特色,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为未来影视安全话语传播提供借鉴。

三、《流浪地球》的文化话语分析

文化话语研究作为一种分析方式,可以将影响影片话语的多种要素整合起来,不仅可以看到语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其他话语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使本研究能够对影视话语文本进行更全面的解读。

笔者将从情节叙事,话语语境和场景表达三个层面出发,围绕“文化性”这一核心对《流浪地球》中的话语元素进行文化话语分析。

(一)情节叙事层面

影片情节的叙事层面主要包括故事的情节安排、行为动机等,通过对影片叙事话语分析,可关注电影如何通过情节的巧妙设置来达到文化的恰当表达。

首先,《流浪地球》中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人类选择带着地球流浪,而不是建造太空飞船弃地球而去,从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中华文化自古就有一种对个人所生所长的故土的依恋,所以才会有离乡的人怀揣一抔故乡的土以解乡愁,也会有人去世后期盼落叶归根的情怀。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中写到的那样:“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⑩总的来说,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不变的基因和底色,也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在影片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体现。

其次,影片中人类计划利用点燃木星后产生的冲击波将地球推离木星,避免相撞。最后画面中同时出现了三束橙色光束,表明并不只有主角一行人在执行点燃木星这个任务。在情节中我们也能看到每个人都坚持完成各自分配到的任务,并不是仅凭主角一己之力而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可以说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主角,只不过影片只通过了其中的一个视角进行表达。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流浪地球》中是以中国人为代表的全人类团结在一起,从一个英雄视角折射出全民英雄的观念,而美式英雄往往只有一个。通过全人类团结的这一设定,影片向观众宣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全人类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二)话语语境层面

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本研究选取影片中三个代表性的语料,主要从不同语境的话语表达出发,结合语境因素来分析其中体现的话语文化性。

其一,影片中刘启父子间的对话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对话。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面对父亲多年的离开,以及他做出的害死母亲的决定,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怨恨。然而在影片中,父亲并没有用过多的言语解释自己的行为,而是希望通过沉默与时间来冲淡这一切。因为中国式父亲永远是威严的象征,不太多言,但父爱却是真切的,愿意牺牲一切去换取孩子的平安,即使付出的是生命。影片中的父子对话是中国人伦文化的体现,但却是能够渗透到其他文化中的情感,能引起普遍的共鸣。

其二,影片中一句台词:“无论结果如何,人类的勇气和坚毅都将被镌刻在星空下。”这是影片中带给人力量,振奋人心的话语,“勇气”和“坚毅”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所景仰的智慧,这句话不仅是说给电影里为末日求生而拼搏的人类,更是中国人想要说给全世界听的坚强、勇敢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灾难面前的中国人是坚强勇敢的,这种积极的表现是能够带给人希望的,也是其他文化所推崇的。

其三,电影初始的一个镜头中,在地下城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问大家的希望是什么,一位同学回答道:“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当时,主角之一的韩朵朵还给了她一个十分不屑的眼神。而当危机发生,人们纷纷逃离,无助的她迫切需要大家的救援时,她却对着广播喊出了这句话。在中华文化中“希望”的确是令人弥足珍贵的财富,而当人们感到无助时就更显得珍贵,这也是其他文化的人们心中普遍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情感。

(三)场景表达层面

场景表达层面的分析可以围绕镜头所展现的非人物视角来展开,包括影片道具的使用,场景的展示效果以及画面风格等工具性与非工具性的表達。

其一,真实的影片场景。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地球推动机等这些逼真的场景将真实感无限放大,将观众完全地带入到影片中。这是由于为了达到绝对真实的场景效果,工作人员搭建了10万平方米的实景。并且,在场景搭建之前,团队使用VR系统模拟出搭建场景,在里面预先进行踩点测试,可以看到中国团队在画面制作上的努力探索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地下城这一场景体现的是拥挤之中的市井文化,结合影片中的情景,那样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文化现象,反映出当时人们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

其二,精致又多样化的道具。影片中刘启的气囊球,运载车的方向盘,发动机火石,防护服等,都是令观众们眼前一亮的存在。据悉,《流浪地球》最终道具超过1万件,全部全新设计、全新制作,都是通过团队上千次的设计绘图所得的成果。道具是科幻电影的加分所在,对于中国团队来说,影片中精致的道具是他们在科幻之路上初探取得的成功。并且,在这些道具的设计上也融入了极强的中华文化要素,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中华圆文化。气囊球、发动机火石和运载车的驾驶盘都是圆球形的,而“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型,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处在中国圆文化中心的儒道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内核。

其三,具有意境的特效风格。冰封的上海明珠塔传达的肃穆感,地球发动机停止运行后宏伟的远景画面,木星被点燃后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威力等,这些特效镜头的表达给观众留下了震撼,既柔和又猛烈。明显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一贯夸张、跳跃、紧促而戏剧化的蒙太奇连接特效,中国团队的特效更侧重于凸显中华文化的特点,体现着“动静起落,进退虚实”的美学意境。中国道家文化的动静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无不处于动静的平衡之中,老子提出了动静相养,戒躁主静的人生观与政治主张。

通过对影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在影片中的表达张力及其与世界文化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寻求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影视话语更应保持自己的文化风格。

四、中国科幻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启示

文化性作为《流浪地球》的内核,规定了影片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而且正是得益于影片构建的文化话语叙事体系,《流浪地球》才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起点,文化性为下一步的影视安全话语传播提供了几点启示:

首先,科幻影视作品应该体现中国元素,弘扬中华文化。中国以及亚洲的主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理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国观众的审美理想。就如影片中始终贯穿的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饱和式救援观念,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内核体现。展现的是中国一直在国际社会上传播的思想,在国际事务中积极表明的态度,并且是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文化。但是,国内作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必须关注语言解构与重构问题,某些特有的文化很有可能会造成对应的表达误差。这就迫切需要优秀的翻译人才从语言、文化、观众情感和价值观等角度对作品进行多重综合考量,引导观众忽略文化差异性,强调文化的接近性,从而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化产品输出国门。

其次,影片中特定语境的表达一定要贴合文化内涵,传递共通情感与价值观。不同文化肯定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现,但是也必定少不了与其他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共性。比如,在危急时刻,中华文化会呼吁全人类站在一起,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扭转局面;即使希望渺茫,中华文化也教诲我们要奋力一搏、自强不息。这些文化使得影片中有着特有的话语表达,并且在某一方面由于各民族存在的文化共性,也激起了大家的文化认同感。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从寻求文化共性出发,只是为了求得共鸣,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偏离了想要将本国文化特色传播出去的本心。

最后,尊重客观规律是科幻类型电影叙述需要坚持的标准。一部硬科幻电影,走工业化制作流程是必然。但是我们也要看清相比较于好莱坞,我们的工业化标准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必须要尊重其本身的科学性。但是影片中某些细节却没有体现出严密的科学性。比如,影片中最后地球被成功解救,但是这样的科学原理按常理来说是与现实相悖的,连科学家都判定点燃木星是成功几率几乎为零的行为。如果的确存在特殊情况,影片中就应该交代清楚是由于什么原因做到的。因为科幻影视是科学与幻想的结合,在充分幻想的同时,其背后的科学性必须始终存在。所以,相比较于《星际穿越》中丰富又严谨的科学知识,中国科幻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结语

作为国家安全话语的有机构成部分,影视安全话语担负着更有效地进行对外传播的重任。作为我国首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相比较于其他影视作品在“走出去”这条路上具有更突出的传播优势,甚至可以说已经足够构成一个成功的文化性话语样本,因此其所构建的影视安全话语具有高度的分析价值与借鉴意义。

但必须承认的是,影片具体的话语叙事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由此,笔者认为,接下来的影视安全话语传播,既要注重以宣扬本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为主线,又要体现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话语表达。既不能在一味的模仿、求同中失去本国独特的文化性,又不能为凸显独特的文化性而忽视全人類共通的情感及科学规律。只有在坚持本国文化性的前提下,保证个别与一般、独特性与共通性之间的平衡统一,才能更好地建构具有文化性的国家影视安全话语,在后全球化语境下真正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注释:

①施旭:《建设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理论与方法初探》,《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②别君华:《2019传媒受众发展趋势前瞻》,《青年记者》2019年第1期。

③孙薇娜:《试论美国影片〈生命之树〉的解构主义表述》,《电影文学》2012年第24期。

④周琳玉:《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⑤郦因素:《当代动画片艺术的文化阐释——〈小倩〉〈花木兰〉和〈宝莲灯〉比较分析》,《电影艺术》2001年第3期。

⑥范志忠、蔡峻:《〈疯狂的外星人〉:后全球化时代的拟像话语》,《当代电影》2019年第3期。

⑦李妙晴:《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电影文学》2007年第15期。

⑧李妙晴:《双重视角下的爱情挽歌——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色·戒〉》,《电影评介》 2008年第7期。

⑨李妙晴:《复调的狂欢——多模态话语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评介》 2008年第18期。

⑩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赵联斌、申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4页。

(作者别君华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周俐含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林】

猜你喜欢
文化性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票房升至中国影史第二
现实照进《流浪地球》了吗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从《丽水金沙》看民族歌舞发展中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博弈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