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研究

2020-04-18 06:22黄仁志艾均文黄大金李一平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蚕桑园蚕桑

胡 皓,黄仁志,艾均文,黄大金,李一平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127;3.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国是蚕桑丝绸产业的发源地。湖南是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传统优势产区之一。自21 世纪以来,蚕桑产业面临着结构转型、区域分化和产品升级的机遇和挑战,而传统的养蚕模式中的劳动力主要是五六十多岁的老农,作为兼业和副业来打理。按传统的养蚕模式,一个正常的劳动力一年最多管理的桑园面积约1 333.3 m2,养5~6 张蚕,总收入7 000~8 000 元,而且季节矛盾突出,忙闲不匀,年轻的农民在农闲时期需要外出打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养蚕模式对年轻农民已经没有吸引力,必须采取新的现代高效蚕业发展模式来应对劳动力紧缺、土地成本上升、病虫害风险增加和茧价波动等挑战。针对“谁来养蚕?”“如何增效?”“怎么升级?”等3 个突出问题,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

1 “222” 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的内涵

2011 年,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对全国14个蚕桑生产省(市、区)106 个示范县1 780 个种桑养蚕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实际养蚕的平均生产经营规模为4.9×667 m2,其中东、中、西部实际平均规模分别为4.1×667 m2、4.6×667 m2和5.9×667 m2。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蚕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为6.2×667 m2,如果能够在适度规模10.91×667 m2上生产经营,则能够进一步实现利润最大化。从长期看,各省蚕业家庭农场规模应保持在21.0×667 m2与86.1×667 m2的规模区间才能让全国农户继续从事蚕桑生产。另外,国内一些专家也针桑园的适度规模进行了研究,许刚等[1]认为1 个养蚕大户(以每户2个劳力从事蚕桑计)桑田面积应在20×667 m2左右;余中来等[2]提出蚕桑家庭农场原则上要求拥有的桑园面积在50×667 m2以上;陈义安等[3]认为与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匹配的桑园最适规模为25.1~35.0×667 m2。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采用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产品”矩阵基础模型,根据现阶段蚕桑产业的技术链创新、产品链创新以及二者的关系,测算出“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是目前蚕桑产业较为高效又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是指:1 个家庭2 个主要劳动力,管理桑园20 亩,年收入20 万元。其收入构成如下:全年养蚕60 张,年收入达12 万元;桑枝培育食用菌收入4 万元;桑园套养土鸡收入4 万元,共计20 万元,人均10 万元。

2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2.1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

湖南省从2018 年开始,采取“政府引导、科研院所指导、企业主导、农户包产”的模式,在攸县、道县、花垣、湘潭等地示范推广“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由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相关蚕桑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并为每个示范点派出1~2 名养蚕技术人员驻点开展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联系产品销路,创立蚕桑品牌。如在道县仙子脚镇、桥头镇,由道县洑水河农牧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优质小蚕和接好菌种的菌包及其他农需物资,并回购农户生产的蚕茧和食用菌,带领农户闯市场。在蚕桑企业的带动下,从2016 年起,短短4 年发展,该县发展养饲户40 户,养蚕面积达到2 000×667 m2,农民积极性高,发展势头良好。又如在攸县,攸县天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农户利用空闲时的蚕房、大棚和废弃的桑枝等生产平菇、灵芝等食用菌,每亩桑枝可生产800 个菌包,亩桑增加产值8 000 元以上。在花垣县近,3 年来新增蚕桑面积2 万×667 m2,开展蚕桑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2018 年9 月对湖南道县、花垣实地调研随机抽样收集到的蚕桑家庭农场数据(见表1),养蚕户平均桑园面积为27.8×667 m2,平均养蚕收入 97 051.6 元,平均 3 489.8 元/667 m2。收入最高的养蚕大户在道县仙子脚镇蒋家岭村,2018 年承包管理55 ×667 m2桑园,为合作社共育小蚕1 500 多张,饲养大蚕150 张(共10 批),年收入达32.4 万元。张种平均产茧42 kg 以上,桑养蚕收入达5 891 元/667 m2,接近6 000 元/667 m2的目标收入。

2.2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的效果

2.2.1显著的经济效益“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采取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全年多批次养蚕,如道县每年饲养10 批,花垣养6 批,降低了单张蚕种的养殖成本,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道县小蚕共育率达到100%,木质方格蔟的使用率达100%,部分桑园安装喷灌设施,大蚕房装配水暖空调。花垣小蚕共育率达到100%,木质方格蔟的使用率为20%,其余为塑料折蔟,而新购置的全部为木质方格蔟。由于采用了小蚕共育、高抗蚕品种以及机械化、省力化养蚕设备,使得蚕茧产量、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直接增加了养蚕收入。另外,桑园套种套养,可进一步增加了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如桑园套种白菊花,桑园净收5 500元/667m2[4];陈其芬等[5]调查桑园套种蔬菜后,每年可增收1 000 元/667m2左右;叶立红等[6]利用幼龄桑园合理套种新品种玉米,当年收效益910 元/667m2;套种黑豆,收益1 400 元/667m2;套种雪里蕻纯收入1 831 元/667m2[7]。以桑枝粉碎培养食用菌,林园可新增产值约1 000~3 000 元/667m2[8]。

2.2.2巨大的生态循环效益通过“把天拉长”,即多批次养蚕,“把地拓宽”,即间作套种,以及多级利用,即以桑枝桑叶喂蚕、废弃桑枝桑叶粉碎培养食用菌、食用菌废渣和蚕沙肥田等,实现了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和蚕桑资源的多次、反复利用,发挥了巨大的生态循环效益。

2.2.3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于“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实行机械化、省力化养蚕,收入又高,让农民实现了体面劳动。如道县,以往除一部分种植厚朴、脐橙等经济作物(药材)外,绝大部分农民自给自足,主要种植红薯、花生、玉米,大豆等作物,经济效益低,而“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在道县全年可养蚕10 批,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在贫困地区,蚕桑产业还是切实有效的扶贫产业。如湖南省花垣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还是典型的尾矿区,然而,当地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缓,具有良好的小环境气候,光温水资源非常适合栽桑养蚕特别是秋季湿度大,桑叶不干燥,非常适宜生产优质蚕茧。花垣县政府把栽桑养蚕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和尾矿区生态治理产业,从2016 年开始引导进行大面积栽植桑树,目前已达1 467 hm2,有建档贫困户2 036 户、8 968 人参与栽桑养蚕,受到广大农民欢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表1 湖南规模化蚕桑大户生产情况抽样统计(2018 年)

3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养蚕机械化程度低,制约全年多批次连续养蚕

目前研发的多功能养蚕设备尚在定型鉴定与示范中,桑叶采摘机械还是空白,已经较成熟的机械在生产中也应用较少,导致养蚕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制约了一年内连续养蚕次数。

3.2 蚕桑企业实力薄弱,多元化利用进展速度不快

蚕桑企业实力大多薄弱,桑园间作套养及食用菌加工项目同步推进的还不多,如大多数剩余桑叶及下伐的桑枝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多元化利用进展速度不快,影响收入的实现。

3.3 蚕桑服务体系不健全,养蚕风险难以化解

目前,县乡村普遍缺乏蚕桑专业人才和相应的技术服务机构,致使在桑园管理、家蚕饲养方面不能实现技术指导全覆盖,出现桑园投入少、病虫害多、桑叶产量低、蚕茧质量不稳定等现象,养蚕存在一定的风险。

4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发展建议

4.1 种养科学化

大力示范推广锦绣潇湘、华康湘泰等优质高产高抗蚕品种,湘7920、粤桑11 号等桑树品种,香菇、杏鲍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品种;确保连续化养蚕,通过桑叶轮采、桑园轮伐,实现全年每亩桑园不间断多批次养蚕60 盒,年产蚕茧2 400 kg 以上;推广轻简化操作技术,推行桑园轻简化管理、小蚕共育、大蚕地面及多层条桑育、自动上簇、自动采茧等省力化养蚕技术,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多功能机械化养蚕。

4.2 经营组织化

以20 亩左右为一个单元,因地制宜同步推进桑叶养蚕、桑叶养畜、桑叶养人、桑叶养文(休闲农业、科普教育、采摘体验等),实行多元开发,效益互补,提高整体效益;培育蚕桑龙头企业、合作社、蚕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托管、桑园入股等经营模式,把责权利全部与蚕桑家庭农场主挂钩,“逼着”蚕农自动自发、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蚕桑产业,一心一意谋求蚕桑产业发展,杜绝兼业、副业情况的发生,形成“龙头企业(或合作社)+ 科研单位+共育户+蚕农”利益共同体,由公司提供小蚕、接好菌种的菌包及技术指导,并负责蚕需物质的供应以及蚕茧、食用菌等蚕桑产品收购。有条件的企业可对养蚕大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带领农户安心、放心、舒心闯市场,实现贸工农三产融合、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龙头企业为龙头,以蚕桑丝绸文化为内核,着力打造蚕桑产业品牌,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努力打造蚕桑文化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4.3 扶持精准化

各级政府要出台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把蚕桑产业纳入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并从相关项目中给予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支持蚕桑企业和蚕桑家庭农场添置栽桑、养蚕、种菌等设备设施,购置优质蚕种和桑苗,接受技术培训与指导以及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明确扶持政策申报流程,做到政策的公平、公正、持续、稳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随意性,让蚕桑企业和蚕农吃上“定心丸”。二是利用各种媒介宣传种桑养蚕好处、面临的新机遇、有利条件及优惠政策,坚定信心和决心。三是要培训一批蚕桑科技特派员和蚕桑技术骨干,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蚕桑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组织学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帮助蚕桑企业开展小蚕共育、桑园统一管理等社会化服务,解决蚕农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到或办不好的事情。

猜你喜欢
小蚕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