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川端康成的《春景色》

2020-04-19 09:59王木子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表现主义

王木子

内容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其获奖作品《雪国》、《千纸鹤》、《古都》展现了传统日本的美丽与哀愁。与此相对,《春景色》是新感觉派时期川端康成的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画家在作畫过程中感受的激变和挣扎。本文通过分析画家的感观变化,考察作者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时期所主张的新感觉的内容。

关键词:新感觉 印象主义 表现主义

在川端康成40年的执笔生涯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涉及绘画或者以画家作为登场人物。《春景色》从开始执笔到最终呈现为一个完整的作品经历了颇多曲折。作品由六部分组成,其中(一)和(二)登载在杂志《文艺时代》第四卷第四号(1927年4月),题为《梅的雄蕊》。(三)、(四)原名为《柳绿花红—《婚礼和葬礼》之二—《梅的雄蕊》续—》,发表在《文艺时代》第四卷第五号(1927年5月)上。至此,新感觉派的根据地《文艺时代》杂志休刊。其后,(五)的登载杂志尚不明了,(六)刊登在《若草》第六卷第十号(1928年10月)上,原名为《思秋的春》。经过作者重重改编,统一成《春景色》收录在1930年新潮社出版的《十三人俱乐部—创作集》中,历时3至4年。

参考上田渡①的介绍,川端作品中第一篇以画家作为出场人物的作品为1924年3月发表在《文艺时代》第二卷第三号上的短篇《金丝雀》。但是此作品是以妻子的死和情人的金丝雀为主题的,主人公作为画家出场的必然性在作品中毫无体现。因此,《春景色》可以看作是川端康成描写画家和绘画的最早期的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对画家的感观变化的描写,考察作者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时期所主张的“新感觉”的内容。

《春景色》中主人公风景画家“他”两次拿起画笔,第一次是(一)到(四)的部分,第二次是(五)、(六)部分。作品从画家站在桥上素描开始,对象是远处的竹林。但是因为风吹乱了竹林所以草草结束,回家的路上他折了一支梅花。

枝上绽开了六朵梅花——用手指尖不停地转动着。一停止转动,梅花的雄蕊不禁使他愕然。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梅花的雄蕊。

一根根雄蕊,宛如白金制的弓,曲着身子,将小小的花粉头向雌蕊扬去。

这里值得注意的描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梅花的雄蕊。只要季节到来梅花随处可见,作为风景画家梅花或多或少都应该曾经被描绘到画中,那么为何他会如此愕然?答案可以通过文初的描写推测出来。那就是他的素描对象都是一定距离以外的物体,不是一根竹子或者一片叶子,而是被舍弃了细节的远处的竹林。因此,没有近距离观察过素描对象的主人公才会通过偶然发现的梅蕊的细节对今后要画的梅花豁然开朗。第一次的作画在此中断,但是从第二次的作画中可以看出这里埋下了各种伏线。

第二天画家和妻子千代子一起外出时,重复着口头禅“柳绿花红,柳绿花红”,对此,千代子接口说道“柳未必绿,花未必红,当心当心。”在先行研究中仁平政人介绍了与“柳绿花红”一词相关的内容在川端执笔此文章时期其他作家或评论家的用法。他指出,森口多里认为“柳未必绿,花未必红”是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相符的概念,与之前的写实主义绘画相反。此外,高滨虚子借用“柳绿花红”来提倡俳句的客观写实②。

(五)、(六)部分开始画家第二次作画。他对千代子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即等到杉树的花粉飘散的时候完成手上的作品。对此,千代子表示出了担心“呀,这么悠闲——颜色都变了也可以吗?”他回答颜料还有很多,之后便开始眺望风景。

衫木高耸。但是他并不喜欢那种高度。那种高度的忧郁情调,不合他此时此刻的心意。他的风景画的写实手法,眼看从杉林的一角被破坏了。

他想把杉林画成低矮的问荆草,而且更加明亮些。可他又认为这样不行。

果然,不把一片片竹叶的形态表现出来,就画不出它的美。

但是,他从这太阳的波光中,回想起来的,不是日本画中的竹,而是印象派油画中的青翠的树林和平静的海。是一幅树林和海面洒满点点光斑的画。

不,比起油画,他更想念音乐。

作品中主人公是作为追求写实的画家登场的。这里的写实主义并不包含印象主义。因为在作品开头,他仅仅只是看着竹叶和光的交织而并未动笔。此外,开始第二次作画的时候,千代子担心的并不是光带来的颜色变化,而是从春到冬时节的流转带来的颜色变化。主人公对此的回答显示出了只要有足够的颜料便可以一遍一遍涂改颜色的自信。

但是,在眺望杉树林的过程中,画家的主观开始发挥作用。他不喜欢杉树的高度,因为从中感觉到了忧郁。而且,他试图遵从自己的内心,把高耸的杉树林进行变形画成低矮而明亮的问荆草。此外,主人公表现出了创作印象派油画的意愿,在此基础之上,从油画联想到了音乐。在当时音乐被认为是不参照自然界中声音,通过排列组合音符来表达作曲家的感情起伏变化的艺术。因此,画家的这一系列联想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感观激变。也就是说,他的作品主题放弃了对自然中存在的物体的写实,转变成依赖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与鉴赏音乐相似的快感。这里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表达方式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期前卫美术当中的一个分支,以瓦西里·康定斯基为重心,自1910年以来在日本被广泛介绍。

综上所述,主人公在写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各自不同的理念和感观,即站在客观立场还是主观立场的选择中来回动摇,对于原本坚信写实主义的画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原本平稳的精神状态从这里开始渐渐显示出了即将崩坏的预兆。

在第一次作画时画家不经意间发现的梅花雄蕊,在第二次作画时作为动摇写实主义立场的物体再次出现。

梅树从桥旁探出身子,向溪流倾斜,展现在他的眼前。

它好似玻璃窗的窗框,支配着风景。为了把他紧紧地捆绑在写实的范畴里,它担任着风景测量器的角色。

花朵盛开。

但是,在他的素描中被抹杀了。梅树作为风景画的近景,大到只能怀疑是怪物。

作为风景画家,他对这样的梅树并不觉得稀奇。距离眼睛太近的东西从来都是大怪物。

他忽略近處的梅,观赏远处的竹丛和杉林。在他眼里,梅花如烟似云悄然逝去。

也许是梅花的雄蕊曾叫他惊愕,他突然若有所思。

“它消散到哪里去呢?”

梅花如烟似云,全都渗透进他的内心深处了吗?

在先行研究中姜惠彬认为,梅花渗透进内心的表达可以看作是画家和作画对象一体化的过程③。然而确实如此吗?主人公被梅花的雄蕊触发,在描绘远处的竹林和杉树林的过程当中,发现了眼前的梅树。并且意识到,梅树像窗框一样支配着他看到的风景。反之,梅树作为窗框,一直以来都被他排除在观察对象的范围之内。因此,这里与其认为是体现主客一体化的过程,不如理解成画家对自己已经形成定式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对象产生了疑问。类似这样的近景的发现也是20世纪初期的前卫美术带来的动向之一。之后,主人公摸到了梫木花,并对千代子说“握起来试试,软得像团棉花,真令人吃惊。”这里与触觉相关的场景也印证了画家对于近景的关注。因为,无限接近作画对象意味着对其材质也会被展现出来。而对材质的判断依赖的不是视觉还是触觉。这些在传统作画方式中被忽视或者不被重视的感官渐渐被20世纪初期的前卫美术挖掘出来。

通过观察梅花的雄蕊和梅树,画家认识到一直以来自己的观察对象是通过舍弃近景构成的。反之,描绘近景将意味着丢弃远景。尚未发现近景之前,远景对于他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个曾经安全的立足之地因为感受方式的变化而正在崩坏。

1925年1月川端康成在《文艺时代》第二卷第一号上发表了名为《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的评论,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理论基础。文中,川端在解释新感觉时提及了表现主义和达达主义,但是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那么考虑到《春景色》的创作时间和其内容与前卫美术表达的呼应,川端提倡的新感觉包括对主观的重视、绘画的音乐性、触觉和近景的再发现等等,网罗了当时前卫美术的各种特点。

注 释

①上田渡.川端文学と絵画[J].川端文学の世界4その背景[M].勉誠出版.1999年.p.278-290

②仁平政人.「春景色」論―「写実」とその解体―」[J].川端康成の方法―二〇世紀モダニズムと「日本」言説の構成―[M]東北大学出版会.2011年

③姜恵彬.川端康成「春景色」論――詩的小説の試み――[J].川端文学への視界30(年報2015)[M].銀の鈴社.2015年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新進作家の新傾向解説[J].文芸時代第2卷第1号[M].金星堂.1925年

[2]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M]新潮社.1980年-1984年

[3]仁平政人.川端康成の方法―二〇世紀モダニズムと「日本」言説の構成―[M].東北大学出版会.2011年

[4]森口多里.近代美術十二講(訂正補増)[M].東京堂書店.1924年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表现主义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刍议克劳德·莫奈印象中的瞬间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论印象主义绘画中的光与色
从德国表演主义电影《大都会》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