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主动做大行业“蛋糕”

2020-04-19 00:12王芳
风能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平价风电蛋糕

王芳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使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更具可实施性

Q:您如何看待当前全球风电产业的发展形势?

A:谈风电形势,就要把产业放在全球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目前,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都与能源形势息息相关,欧盟将可再生能源作为疫情后经济绿色复苏计划的重要支撑,可谓“一石二鸟”,即在实现经济复苏的同时,确保不再使用高碳排放的能源形式,实现节能减排,促成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实际上,疫情之后的国际形势,更有利于新能源的发展。对风电产业来说,是利好。

单靠欧盟是无法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的,必须有大国参与。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使得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更具有可实施性。据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约翰·斯特曼(John Sterman)估计,如果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将防止全球升温0.2~0.4℃,对全球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要实现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对世界的承诺,新能源产业必须积极响应。风电作为成熟的新能源技术,更应该主动肩负使命。今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提出落实碳中和目标的风能发展路线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行动,中国风能产业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Q:这意味着中国的风电政策将发生哪些变化?行业如何发展,才能肩负起未来的责任?

A:“30·60”目标是国家的能源战略,也是能源大国需要履行的责任,中国政府将出台更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在节能减排,例如配额制的落实方面,将对高碳排省份及用电企业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强制执行。相关职能部门,包括电网也要在政策上加强研究,主动调整并配合转型。电力体制改革将受到更强有力的推进,开放电力市场,为用电端特别是绿色电源的应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消纳更多的新能源。欧美的科技公司,比如脸书、微软、苹果、亚马逊;北欧的大型制铝企业,比如Norks Hydro,都与风电项目签署了企业购电协议,这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也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内电力用户侧需求的放开,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绿色需求将越来越大,同时也将为分布式能源的生产和就地消纳创造更大的市场。

海上风电不是求快,而是稳中求新

Q:碳中和目标为风电行业明确了发展方向,但企业也面临着平价上网的挑战,特别是海上风电。对此,您认为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

A:为应对平价上网带来的挑战,我个人认为国内外应当加强相互学习和借鉴。关于平价上网政策,无论是陆上风电,还是海上风电,中国已经走在全球的最前沿。尽管欧洲近几年也在讨论如何实现平价上网,少数北欧陆上风电项目已实现平价,但目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平价上网政策上给产业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路线图。

明年,中国陆上风电将全面实现平价上网。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能实现从固定上网电价到招标,再到平价上网的平稳过渡,这对全球来说都具有示范和里程碑的意义。

就海上风电而言,今年1月,国家部委明确了海上风电补贴退出的时间。如果地方政府补贴不接力或扶持政策不到位,意味着中国海上风电需在2022年实现平价上网,与技术和供应链都相对成熟的欧洲海上风电相比,这个要求是相当苛刻的。欧洲从1991年开发海上风电,到现在已经积累了30年的经验,累计装机超过2200万千瓦。尽管如此,德国于2017―2018年进行的两轮海上风电招标中中标的平价上网项目,最早要到2024―2025年才需并网。荷兰的第一个真正平价上网项目最快也要等到2023年才能并网。中国的海上风电只在最近5年才开始规模化发展,要让一个如此年轻的产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平价上网,难度是相当大的,也是不现实的。

从欧洲海上风电的发展来看,有几点经验值得吸取:一是可以效仿欧洲的差价合约机制,实现平稳退补;二是在项目设计规划上,可以通过规模化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稳中求新,在确保质量的同时,不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四是政府和行业携手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扩张,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就业,实现能源转型。

Q:中国海上风电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情况复杂,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未来发展中会不会在零部件、配套设备、软件系统等方面形成对国外的依赖?如何进行更好的国际合作?

A: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所用的主轴承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供应商,叶片PVC泡沫材料依赖于意大利,巴沙轻木依赖于厄瓜多尔。因此,“十四五”期间,国家要在基础科研、人才培养和创新企业扶持上加大力度,加快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本地化生产,实现叶片材料替代的突破。否则,定价权和国内海上风电的产能就会继续受制于人。同时,下游的整机厂商和开发商也要勇于尝试新产品,给本土研发和创新企业留足成长的空间,甚至试错的机会,共同打造更完整的风电产业链。

海上风电领域的国际合作重点不在整机和部件,更多的是项目的设计和配套。这方面,欧洲开展得早,30年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包括海床的调研、基础桩的优化、升压站的设计、电缆的敷设、港口的布局、物流的协调,以及其他相关BOP(基础、电缆及其他电力设施)领域的建设。目前,国内的开发商已经在这些领域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并在合作中积极创新,寻找适合中国海上风电的技术和应用。如此,才能最大化实现合作的价值。

做大“蛋糕”,聚焦整体解决方案

Q:在能源的低碳转型过程中,未来整机企业将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角色转变,您认为风电业态的变化将面临哪些挑战?又会倒逼出怎样的创新模式?

A:早期,新能源在电力结构里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由于未来它将承担起替代化石能源的重任,这样的角色转变不仅会对电网、电价、现有其他基础设施和传统能源产业带来冲击,而且会通过老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让社会实现“绿色变革”。

与早期发展相比,新能源目前面临的大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制造业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围绕新能源延伸出的产业和服务也在不断扩展。如果只做整机,制造商也有生存空间,毕竟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目前的风电整机产能需要翻倍,但是与整个新能源释放出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会相比,整机制造只是“蛋糕”的很小一部分。对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转型的机遇期。整机企业不仅要制造好的产品,还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帮助新能源实现消纳,主动做大“蛋糕”,让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在轉型中受益。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不是说企业要涉足能源发电技术的每个领域,而是从能源的设备制造商延伸到发电端、用电端,在整个能源系统价值链中扮演多个角色。目前,第一梯队的整机企业已经在积极探索,致力于风电光储(氢) 一体化开发,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网综合解决方案,布局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能源数字化平台开发,智慧楼宇和城市等领域。

当前,困扰国内和海外第一梯队整机企业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变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新环境下,盈利模式不再有章可循,企业需要在能源、社会和百姓绿色消费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整、优化商业模式。国内中小型整机企业,要做大“蛋糕”,更需要把自己放在未来能源的应用场景中,结合自身优势,提供相对灵活且有针对性的能源服务解决方案。

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支持碳中和

Q: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社会绿色消费理念的转变。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将会出现怎样的生活场景?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

A:当社会真正实现能源转型之后,消费者可能只需下载一个与微信相似的能源管理平台,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绿电,控制供暖、制冷、智能家电、电动汽车等设备,并在线上完成各种支付和最优的用电交易。企业将智能管控能源的制造、开发、管理、消纳,通过数据平台进行节能控制。

与此同时,低碳生活也会倡导全新的绿色消费理念。每个普通家庭在消费时,将考虑如何选择绿色产品、绿色出行,就算购买一杯咖啡,也会选择绿色产品。因为要获得绿色产品的标识,需考察其从原料获取到生产加工的能耗是否绿色,是否将合理的利润反哺到产地的百姓,是否带动绿色消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

猜你喜欢
平价风电蛋糕
考虑故障相关性的风电机组维修策略
5000块人民币的“平价”太空之旅
创意蛋糕
切蛋糕
做蛋糕之前
千亿级海上风电市场加速启动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
风电十大富豪身价调查
卫生部正名“平价医院”政府办“惠民济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