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南亚语种”建设:现状与愿景

2020-04-20 12:55刘怡春赵家红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种南亚西藏

刘怡春,赵家红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南亚一共有7 个国家,其中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3 个国家与中国西藏相邻。缅甸虽属东南亚国家,但其与印度及中国西藏相邻,在文化、经济上受南亚影响很大,故有时也被纳入到南亚的范畴。为方便研究,本文将与中国西藏相邻的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四个国家使用的印地语、尼泊尔语、宗喀语及缅甸语统称为“西藏南亚语种”。“西藏南亚语种”是“非通用语种”或“小语种”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培养“西藏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对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南亚语种”检索发现,针对南亚语种进行研究始于2015年,共有11篇研究论文(到2019 年12 月31 日为止),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南亚语种专业发展规划研究,共有论文2篇①;第二类为南亚语种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论文7 篇②;第三类聚焦南亚语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研究,论文2篇③。从文献梳理来看,有关南亚语种建设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多,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西藏南亚语种”的研究几乎空白。因此,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培养“西藏南亚语种”人才,对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加强西藏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合作、维护边疆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西藏南亚语种”建设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与孤立和对峙截然不同的全新选择,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1],同时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先后有65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是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实现“五通”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批懂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我国西藏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及缅甸相邻,因此,在西藏高校开设这些语种,对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进“南亚大通道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等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是西藏地缘结构的需要

西藏作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段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接壤,是联系上述四国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国与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门户。印中边界线长约2000公里,其中绝大部分都在西藏地区,印度处于中国进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尼泊尔与我国边界线长1400 余公里,全部在西藏地区,虽然其是内陆国家,但通过尼泊尔可以轻松地进入孟加拉湾。不丹与我国西藏毗邻,边界线600 多公里,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受西藏影响很大,在中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其作用也不容小觑。缅甸和我国边界长约200 公里,经过缅甸中国可以直接进入印度洋,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地理位置上的关联性使得印度、尼泊尔、缅甸及不丹与中国西藏地区的联系密不可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西藏与上述四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及民间等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因此,培养印地语、尼泊尔语、缅甸语及宗喀语人才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二)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是巩固我国边境和谐稳定的需要

2013 年3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把“治国、治边、稳藏”三位一体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上升到了新的政治高度,可见西藏的安全稳定及和谐发展在国家治理、边疆稳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西藏的安全稳定与其相邻的南亚各国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印度、尼泊尔两国。加强西藏与其相邻的南亚各国的政治交流,取得政治互信,使其在所谓的西藏问题上坚持客观的政治立场和公平公正的态度,对于巩固双边政治环境以及西藏边境地区的稳定显得十分必要。语言是双边交流的桥梁,培养印地语、尼泊尔语、缅甸语及宗喀语人才,服务于双边的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交流,服务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等显得举足轻重。

(三)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是促进我国西藏边境贸易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鼓励下,西藏边贸进入大发展时期,西藏边贸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在对外贸易中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地位,出口的商品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支持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2019 年6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贺信中讲道:“希望西藏抓住发展机遇……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描绘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2]充分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于西藏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明确态度,这更加坚定了西藏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信心和决心。为了全面推动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西藏自治区确定了“建设吉隆口岸,稳步提升樟木口岸,积极恢复亚东口岸,加快发展普兰和日屋口岸”的口岸建设思路,将“一干线、两基地、三出口”④作为建设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的依托,大力发展西藏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逐步将西藏打造成为中国陆路通往南亚国家的贸易和物流中心。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对西藏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为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诸多致力于加强边境交流的政策为双边的经贸往来提供了历史契机,根据需求为西藏自治区(尤其是边境地区)培养经贸方面的印地语、尼泊尔语、缅甸语和宗喀语等专业人才,为推进和完成“南亚大通道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提供必须的外语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是西藏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

(四)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是加深双边文化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需要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文化共鸣、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汉朝时就有使节从印度带回佛像、佛经,修建了白马寺。南北朝时期,印度人达摩来中国传教,开始了佛教的盛世。唐朝和尚玄奘到印度取经,加深了中印文化交流。印度教及古耆那教也将西藏的神山冈仁波齐认定为世界中心,每年都有众多的教徒不远万里从印度到西藏转山朝拜。尼泊尔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而西藏则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中心,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的文化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和融通性。不丹文化和西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丹国语宗喀语以纳龙语为基础发展而成,类似中国的藏语。中不两国虽未建立外交关系,但两国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高层领导友好互访从未间断,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教育合作也不断加强,2014 年,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不丹留学生。中国和缅甸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当前,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缅甸成立了实施“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并于2019年2月18日召开首次会议,委员会主席、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在会上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对缅甸乃至整个地区都有益;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0 年1 月17 日至18 日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并同昂山素季举行正式会谈,昂山素季表示,“缅中关系的重要特点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长期以来,中国在双边和国际层面给予缅方理解和支持,对此,缅甸人民铭记在心。中国的支持不是出于私利,而是为了捍卫公平正义,对于像缅甸这样的小国格外弥足珍贵”[3]。可见,文化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某种层面上融合到一起,相互学习、理解与欣赏。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培养“西藏南亚语种”人才,是加强与印度、尼泊尔、缅甸和不丹等国家文化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先决条件。

二、“西藏南亚语种”建设现状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印地语、尼泊尔语、缅甸语和宗喀语四个专业的建设差距较大(见表1)。

表1:开设缅甸语、印地语、尼泊尔语和宗喀语的高校(截至2019年12月)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高校17 所、印地语专业15 所,尼泊尔语专业5 所,全国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不丹的国语宗喀语。西藏自治区只有西藏民族大学开设了印地语和尼泊尔语专业,其他西藏高校均未开设任何一门“西藏南亚语种”。“西藏南亚语种”开设高校较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各高校“西藏南亚语种”专业师资缺乏

“西藏南亚语种”师资力量与大语种如英语、俄语等相比明显不足、职称比例失调、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等也不合理(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除缅甸语外(教师93 人),其他“西藏南亚语种”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全国印地语专业专职教师45 人,尼泊尔语专职老师9 人,宗喀语因为没有学校开设,师资为0,“西藏南亚语种”师资力量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师职称结构极为不合理,全国缅甸语专业教师93 人中仅有教授4 人,副教授14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19.4%,印地语专业教师45人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26.7%,尼泊尔语教授2 人(1人已退休),副教授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22.2%,除缅甸语、印地语专业外,其他“西藏南亚语种”教师职称以中、初级职称为主;从学历结构来看,缅甸语专业教师中有博士12人,硕士55人,学士26人,印地语专业教师中博士12 人,硕士28 人,学士5 人,尼泊尔语专业教师中博士2 人,硕士4 人,学士3人,“西藏南亚语种”专业教师学历结构基本合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西藏南亚语种”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年龄结构上看,“西藏南亚语种”专业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占比均在55%以上,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匮乏。

表2:全国“西藏南亚语种”师资情况统计表(截至2019年12月)

(二)“西藏南亚语种”建设意识不够

除缅甸语专业外,其他“西藏南亚语种”建设起步较晚。在2015年之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7所高校开设印地语专业,采取隔年招生,且招生规模较小;2015年之前开设尼泊尔语专业的大学有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年以前未招生)、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3所大学,这几所学校均采取每4 年招收一届学生,招生人数较少,尼泊尔语人才断代现象严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各省教育厅及各高校开始重视“西藏南亚语种”专业建设,2015年到2019年,开设印地语专业的高校从之前的7所增加到15所,尼泊尔语专业也从以前的3所增加到5所。“西藏南亚语种”建设在西藏也得到了重视,在西藏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民族大学于2018 年成功申报印地语专业和尼泊尔语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第一批印地语专业和尼泊尔语专业学生共35 人。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对“西藏南亚语种”专业建设重视不够,专业开设的高校不多,招收的学生数量不足,导致人才储备不足。

(三)“西藏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层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西藏南亚语种”在国内布点不多,具有硕、博士授权单位也是寥寥无几,见表3:

表3:“西藏南亚语种”硕、博士授权点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西藏南亚语种”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数量分别是:缅甸语2 个,印地语1个,尼泊尔语1个;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数量分别是:缅甸语8个,印地语10个,尼泊尔语1 个。由于开设学校数量较少,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西藏南亚语种”的博、硕士学位点相对较少,而且比较集中,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同时也是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受硕、博士招收人数限制,“西藏南亚语种”专业毕业生的继续学习深造受到制约,一部分学生会选择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目前来看,“西藏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主要以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为主,人才培养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多数高校实行2+2培养模式,即学生大一、二两学年在国内学习,大三、四两学年送到对象国学习,也有部分院校实行3+1或1+3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3年,然后赴国外学习1年,或者学生在国内学习1年,再赴国外学习3 年,这种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最大优势是学生在对象国的语言环境中经过学习实践,其语言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也有部分学校“西藏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是在国内完成的。“西藏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主要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学生经过4 年的学习,基本能满足日常交流,但大部分毕业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不足,涉及专业领域比如商务谈判、农林水电、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等高层次翻译更是无所适从,只能借助英语勉强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提高“西藏南亚语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目前开设“西藏南亚语种”高校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

三、“西藏南亚语种”建设愿景

(一)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布局,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在西藏相邻国家的实施

在西藏开设“西藏南亚语种”专业,培养“西藏南亚语种”专业人才,是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在西藏相邻国家实施,实现“南亚大通道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西藏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西藏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规划和布局,做到科学性、现实性、合理性相统一。首先,在“西藏南亚语种”规划方面,应当优先发展关键语种,即基于现实需要的西藏南亚国家的国语或官方语言,如缅甸语、印地语和尼泊尔语。对于当前需求量较小的“西藏南亚语种”,应将其列为储备型语种,如不丹的国语宗喀语,因为国家对这样的语种有潜在的需求,虽不用将这样的语种纳入一般的外语教育中,但为了巩固我国边境和谐稳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应当储备少量宗喀语人才以备不时之需,而且做到宗喀语人才不断线。其次,做好“西藏南亚语种”的功能规划。根据社会各行各业对“西藏南亚语种”人才需求和功能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培养具备扎实基本功且在某一领域拔尖的“西藏南亚语种”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西藏与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将进一步深入,更多的中国企业将加入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南亚国家的投资也会进一步加大,这就需要由西藏教育行政部门引导西藏高校培养更多通晓国际规则、对象国国家法规和制度的对外经济贸易“西藏南亚语种”专门人才。同时,中印边界问题迄今为止未能解决,2017 年发生的中印洞朗对峙事件,2020年发生的中印纳库拉山口对峙事件,都在提醒我们要培养精通印地语的部队和国安人才,以有效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从而维护我国西藏边境的安全稳定。最后,做好西藏高校“西藏南亚语种”开设布局。根据西藏高校的特点和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对“西藏南亚语种”人才的需求,在西藏各高校合理开设缅甸语、印地语、尼泊尔语和宗喀语等外语专业。同时,根据西藏各高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比如,西藏民族大学和西藏大学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西藏南亚语种”人才;西藏农牧学院可培养通晓农林水电牧等“西藏南亚语种”专门人才;西藏藏医药大学可培养精通藏医的“西藏南亚语种”专门人才;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培养警察和国安方面的“西藏南亚语种”专门人才等。此外,根据需要,西藏各高校也可以有选择的将“西藏南亚语种”开设成突显特色的公共外语或第二外语。总之,应千方百计加强“西藏南亚语种”建设,借助西藏得天独厚的优势,争取首开宗喀语专业,解决宗喀语专业在全国布点为0,师资为0,学生为0 的尴尬局面,为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培养“西藏南亚语种”人才。

(二)出台相关制度措施,加大“西藏南亚语种”人才引进力度

“西藏南亚语种”专业在西藏能否成功开设,人才培养质量能否达到“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师资队伍是关键。没有一支高水平、能担当、愿担当的“西藏南亚语种”师资队伍一切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目前,“西藏南亚语种”师资奇缺,高层次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许多学校只有一二名专业教师支撑一个专业。因此,西藏相关部门应出台制度措施,加大“西藏南亚语种”人才引进力度,对于急需的尼泊尔语、宗喀语等专业人才简化引进流程,创建科研平台,提供优惠条件,从政策上、资金上、生活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砣增码”。另一方面,鼓励有外语基础的青年教师根据需求转型到“西藏南亚语种”教学和研究上来,通过2-4 年的脱产学习和强化训练,获取“西藏南亚语种”相关资质,成为“西藏南亚语种”专职教师,以弥补“西藏南亚语种”师资不足。

(三)提升“西藏南亚语种”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除了做好“西藏南亚语种”的建设布局工作外,西藏教育行政部门和西藏高校还应用好用足教育援藏政策,在加强“西藏南亚语种”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申报“西藏南亚语种”硕、博士授权点,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提升“西藏南亚语种”办学层次。西藏各高校应解放思想,通过合作办学、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西藏南亚语种”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聘请相关外籍专家到西藏高校从事“西藏南亚语种”教学工作,并将“西藏南亚语种”学生选派到对象国进行为期1-2 年的专业学习,提高“西藏南亚语种”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加强英语教学,培养复语型人才。众所周知,多数南亚国家除自己的国语外,英语也是其官方语言之一,在加强“西藏南亚语种”专业教育同时,要加强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在关键时候,英语也是交流沟通的辅助手段之一。三是加大“西藏南亚语种”专业选修课比例,培养复合型人才。西藏各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增加“西藏南亚语种”专业选修课比例,如军事印地语、警用印地语、经贸易尼泊尔语等,培养专业+“西藏南亚语种”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边境长治久安的实际需要。

总之,“西藏南亚语种”专业建设是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需要,作为“一带一路”在南亚各国实施的桥头堡,西藏高校有义务和责任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西藏南亚语种”人才。西藏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西藏南亚语种”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统筹考虑。西藏各高校应结合本校专业特点,突出“西藏南亚语种”办学特色,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边境长治久安培养高质量的“西藏南亚语种”专业人才。

[注 释]

①毕俊峰.南亚国家语言政策与我国面向南亚的外语教育规划研究[J].外语教学,2016(9);毕俊峰.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业发展规划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5)。

②张卫国.“非通用语+英语”双外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欧颖.云南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突破[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10);董勇艳.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7);武友德.实施桥头堡战略培养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6(8);赵建萍.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2017(3);杨丽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东南亚南亚语种口译人才培养研究[J].理论研讨,2018(6);刀国新.林业高校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8(5)。

③陈展.微格在东南亚、南亚语种师资培训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5(3);屈心谊.“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种教学困境与策略——以南亚语种为例[J].国际攻关,2019(10)。

④即以青藏铁路和拉日铁路为主要运输干线,以那曲物流中心和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物资集散地,以樟木、吉隆和亚东口岸为主要出口。

猜你喜欢
语种南亚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南亚》教学设计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山推成功拓宽南亚销售渠道
西藏:存在与虚无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