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研究

2020-04-20 10:44张云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研究现状走出去

张云

[提要] 近30年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还没有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指导下,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传播的实践性研究,促进中国儿童文学能够“走出去”。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海外传播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英译研究——以曹文轩作品为例”(项目编号:2018SJA1261)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12日

儿童文学研究知名学者Peter Hunt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特别适合儿童、特别让儿童满意、并由儿童来阅读的书籍。近年来,大量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诸如《哈利波特》《长袜子皮皮》《丁丁历险记》《彼得兔》等系列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但是国内学界对儿童文学翻译还不够重视。另外,与《三毛流浪记》《皮皮鲁历险记》相比,孩子们更熟悉的是《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国内儿童文学市场早已被西方儿童文学所垄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儿童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反映了中国的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出去”能够使世界重新审视中国、认识中国,最终理解中国。

一、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一)国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国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从20世纪中叶开始,1986年出版的《译者手中的儿童小说》和199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译作中语言的可接受性》是其中影响最深的两部著作。在21世纪,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发展迅速,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2003年,国际翻译界著名刊物Meta出版了一期专门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专刊,其中包括来自17个国家学者的25篇论文。2006年,Jan Van Coillie和Walter P.Verschueren编写了儿童文学翻译的论文集。同年,英国学者Lathey编辑了儿童文学翻译的读本,重新整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此外,国际权威期刊,如Meta、Perspectives、Target、The Translator、Studies in Translatology等,也纷纷刊发数十篇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论文。

这些专著和论文涵盖了多个层次的文本内部和文本外部因素。文本内部因素研究主要面向原语,采用的研究范式为规约性的,涉及专有名词、双关语等的翻译研究,其主要特点是从微观层面展开研究,关注文本之间的对比,以探索文本转换的规律,并以此来评价译文的优劣。文本外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译者和读者,以及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出版公司等社会因素的分析。对译者和读者的研究是基于对文本内部因素的研究,并从译者和读者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对文本外部因素的研究是基于目的语的研究,采用的研究范式为描写性的,深刻阐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国外儿童文学研究采用微觀与宏观并存的研究尺度、规约性和描写性研究范式并存的研究方法,近些年的研究又呈现出用描写性方法进行宏观研究的特点。

(二)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国内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始于清末明初,鲁迅、林纾、周作人等都曾翻译过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但这个时期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寥寥无几。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陆续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但是因为儿童文学翻译的双重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没有受到中国主流翻译学界的重视。中国是儿童图书的出版大国,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儿童图书的引进和输出。然而尽管我国儿童图书的出版和翻译如火如荼,但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到了新世纪,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屈指可数,大多数研究以论文形式出现,很少有专著。

国内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文学翻译现象的整体性描述和研究、中国儿童文学断代史研究、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跨学科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以及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研究等。但总的来说,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水平还比较有限。首先,研究的范围不够广,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小说上,对儿童绘本、儿童诗歌、儿童戏剧、儿童电影字幕等其他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很少。其次,对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的系统研究还不够,甚少关注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框架、体系、策略等。此外,尽管国内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必要性,但是尚未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进行系统研究。

二、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要求我们将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各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认同与尊崇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价值体系。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生交谈并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和核心价值观。诸如“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关键词经常出现在政府文件、主流报刊以及国家、地方社会科学基金的指南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书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对外传播必须依靠书籍这一重要形式。而儿童文学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是最容易“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近年来,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大力推动下,中国作为童书大国日益崛起,显示出一种吸引全世界关注的强大力量。

(二)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挑战。自清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是与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史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五代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从“五四”一代的叶圣陶、冰心,到三四十年代的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到五六十年代的洪汛涛、任大霖,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沈石溪、班马,还有九十年代的杨红樱、汤素兰等。这些儿童文学作家大多都有代表性的作品被翻译多国文字并传播到海外,但很少有作品真正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许多在国内声望很高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海外不温不火,尤其在欧美主流市场,更是几乎无人问津,世界文学对中国儿童文学的了解还远远不够。长久以来,我国与国外文学作品的交流始终呈现出引进多、输出少的局面。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至今,引进和输出的比例大约维持在10∶1。虽然与成人的文学作品相比,儿童文学更容易突破民族、政治、阶级、宗教等限制,能够在其他民族的读者中广泛传播,但是由于受到语言文化、意识形态、权利等因素的制约,中国输入到国外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甚少。

三、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途径

(一)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外译作品。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对象,具有与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相融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拓宽儿童的视野,让孩子快乐,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儿童文学是促进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基础,这些作品具有全球视野、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普遍的人文情怀,可以超越时代的局限,传达真善美;能够贴近儿童,反映中国儿童的成长状态。比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作品在海外取得了巨大成功,首先是因为他的作品质量高。《草房子》《青铜葵花》《凤鸽儿》等作品文学性浓厚,它们具有普世性的美学、思想价值,写出了中国儿童的特点。

儿童文学的受众主要是儿童,儿童阅读是以故事为吸引眼球的核心,真正好的故事能让来自不同文化的儿童本能地去欣赏它。鉴于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儿童文学的外译作品就应该首先选择这些外国受众能够接受的,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对外译介可读性、可译性较强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被西方强势文化所接受。

(二)构建儿童文学外译理论与实践体系。2004年,许德荣指出,儿童文学的译作层出不穷,但专门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是寥寥。在世界范围内,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已经起步,但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空缺状态。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还处于边缘地位,研究基础十分薄弱,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投入和关注。应承霏指出,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应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从文本内外多层次开展工作,在重视国外儿童文学引进研究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中国儿童文学对外交流的实践和研究。

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理论的指导,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需要针对国外读者的心理需求,广泛挖掘国内优秀的儿童文学,关注对外传播的实证性研究。我们应当以《青铜葵花》《淘气包马小跳》《花木兰》等作品的外译版本在西方国家的译介情况为研究基础,借鉴国外儿童文学研究成果,逐步建立起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指导和规范中国儿童文学的外译实践,促进其在海外的传播。

(三)提高综合国力,创建中国的儿童文学国际奖项。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认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需要一系列的观念变革,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这还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儿童文学作家的素质也要提高。其实,不只是儿童文学,整个中国文学都存在一样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作品无法“走出去”,不是因为不够优秀,而是因为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文学作品、民族文化一知半解。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但是在综合国力、文化语境方面来看,我们还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不大愿意接受发展中国家的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国家至今只有莫言一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只有曹文轩一人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儿童文学缺乏了解,我们需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近年来,我国政府组织了多次关于儿童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儿童书展,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舞台。国际书展的魅力还在于国际儿童文学奖的颁布,如1963年创建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博览会,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国际奖项在这里颁布。虽然我们国家也培育了很多品牌奖项,如“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奖”、“宋庆龄奖”、“陈伯吹奖”、“张天翼奖”等,但是这些奖项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还不够,中国需要打造自己的“博洛尼亚”书展,以增加中国儿童文学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推动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

四、总结

全世界對儿童文学的研究稳步上升,现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领域。国内学界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特别是在“文化自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地指导下,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同异域文化的交流合作,在借鉴国外儿童文学先进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传播的实践研究,重点译介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普世性、中国儿童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逐步构建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打造中国儿童文学的国际奖项,最终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找到合适的传播路径,形成中国儿童受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主要参考文献:

[1]Hunt,P.Literature for Children[M].London:Routledge,1992.15.

[2]李宏顺.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及展望[J].外国语,2014(5).

[3]王宪.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出去”[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5(11).

[4]汤莙.中南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6.

[5]朱璐.儿童文学图书走出去的现状、障碍和解决之道[J].编辑之友,2011(8).

[6]许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6).

[7]应承霏.近30年国外儿童文学研究:现状与趋势[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

[8]赵娟丽.国内30年间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6(5).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研究现状走出去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