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20-04-21 13:33杨真珍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华传统农业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3-0014-15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YANG Zhenzhen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five in on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harmonious thoughts, which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oday's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cultur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harmonious society

中国古代重农轻商,农业在整个社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即便到了几天,我们仍然把农业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非常丰富,亘古至今,它的影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生活中时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影响。

1  中华传统农业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含有艺术、语言、信仰、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等通过模仿和练习可习得的精神文化。也包括经过人们加工体现人们思想的物质文化。文化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分,传统文化是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所形成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农业经济为依靠、以家庭为单位生活、以儒家思想为基本遵循,因此,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也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1.1  中华传统农业文化的含义

传统农业文化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所产生的思想体系,这其中包含有与农业生产方式所密切相关的哲学理念、科学认知、政治思想和价值体系等一系列的内容。中華传统农业文化与一般的农业文化有诸多不同,但也存在有必然的联系。总的来说,中华传统农业文化是农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建立在古代社会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它是维系老百姓日常的农业生活的生产的思想体系。因此,它和工业文化、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

1.2  中华传统农业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农业的特点由中国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所决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地域方面来看,中华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它是一种既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海洋文化又区别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游牧文化;其次,从时间方面来看,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以1840年为分割点,1840年即近代以前古代农业文化界定为中华传统农业文化;再次,中华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把农业视为国之根本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这种生产方式为决定了中华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它是一种受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家思想共同影响的一种多元文化,它兼收并蓄、内涵丰富、浑然一体。

2   中华传统农业文化当中的“和谐”思想

2.1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的老百姓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早就认识到,要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就是“天、地、人”。在《吕氏春秋·审时》中有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中国古代的农民正是从农业生产的构成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中认识到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还将三者统称为“三才”。老子还认为,“三才”有共同的运行规律。《老子·三十六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其实也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所以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一切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能一味地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本身的法则。从这些方面来看,“天人合一”思想其实最早起源于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经验的概括,属于农业文化的一部分[1]。另外,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上。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从夏朝开始就对环保制定有严格的法律,并把其上升为王道政治的高度。例如孟子就曾经说“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才是真正的“王道之始”,这些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和谐”思想都是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所诞生的智慧。

2.2   “以和为贵”——人与社会的和谐

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向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农业文化也是如此。农业生产离不开人的参与。中华民族的最新除了强调在农业生产中要有“天时”和“地利”,更加重视“人和”这一主要因素,因为无论是“天时”也好,“地利”也好,最终都要靠人这一主体去实现,并且人在这三种要素中起主导作用。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说:“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因此天时虽然重要,但是需要人“知时”,并且付诸行动,才能将“天时”变成现实。另外,大自然虽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良田沃土,但也给他们降下不少灾害。在传说中,尧帝之时,天上十日,《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焦禾稼,杀草木,而无所食”;而大禹时代,水灾频发,于是有后裔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与天斗与地都的古老传说[2]。这些传说,都反映了古人为了生存而奋斗的艰难历程。而要抵御大自然的灾难,弱小的个体无疑是以卵击石,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集体,才能有生存的希望。中国古代很多农业工程比如疏通河道、垦荒僻壤等大型工程,靠的都是老百姓的通力合作。《诗经》很早就有记载“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等群体劳作的情景。

2.3  “协和万邦”——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中华农业传统文化反对轻率通过武力解决,主张以德服邦,主张和谐友好的相处。中华传统农业文化非常重视与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友好相处,《礼记·中庸》中主张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尚书》中主张的 “协和万邦”、《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讲的“天下为公”、《周易》讲的“万国咸宁”,一直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们的宗旨都是求得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和谐相处。这些思想运用到当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到当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之中,正是对中华农业传统文化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3  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3.1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我们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多还旧账,不欠新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监督体制和评价体制;实现經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  协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妥善化解矛盾

当前,我国各个方面的改革都进入了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这对我们统筹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如果这些关系和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的顺利进行,甚至原来改革的成果也会葬送。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解机制和诉求表达机制,畅通民意通道,妥善采取“协商民主”的方式,大力推行基层民主,尽最大可能使老百姓的权益都能得到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公平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3.3  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发展营造和平的环境

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道路,恪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方面的合作和文化交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发展同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友好关系,致力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和繁荣谋求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革, 景琴玲 .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 付嘉.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编辑:李丹)

收稿日期:2019-1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19GXJG02)。

作者简介:杨真珍(1980- ),女,河南新乡人,汉族,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