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和心血管事件调查分析

2020-04-21 13:37刘丹冉玉力廖雪娇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营养不良血液透析

刘丹 冉玉力 廖雪娇

【摘 要】目的:通过营养不良-炎症评分系统(malnutrition-in?ammation score,MIS)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营养状态、影响因素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对5家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进行MIS评分,同时检测患者人体测量指标、生化指标HGB、ALB、PA、TC、LDL、HDL、TG、hs-CRP、TF、Scr、BUN、Ca、P,分析营养不良及影响因素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MHD患者共537例,其中男302例,女225例,平均年龄(65.1±13.6)岁,透析龄(35.1±14.2)月。根据MIS评价标准,营养正常共292例(54.4%);营养不良245例(45.6%),其中轻度营养不良110例(44.9%),中度营养不良88例(35.9%),重度营养不良47例(19.2%)。将全部研究对象作为整体,以是否存在营养不良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透析龄、人体测量指标、各种生化指标等为自变量,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年期间,两组患者共发生心血管事件103例,其中缺血性心脏病65例(12.1%),心力衰竭21例(3.91%),脑卒中11例(2.0%),心血管事件死亡6例(1.11%)。营养正常组心血管事件发生24例,占该组患者的8.22%,营养不良组共发生79例,占该组患者的32.2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高C反应蛋白、低蛋白血症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多,而年龄、微炎症状态、低蛋白血症是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血液透析,营养不良,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R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4-12-234-01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升高,进入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日益增多。本文采用MIS对乐山地区5家透析中心共537例血液透析患者各项营养指标进行调查评估,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试验的研究对象来自乐山市武警四川总队医院、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峨眉山市中医院、峨眉山市佛光医院、井研县人民医院5家血液透析中心。调查时间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

1.2 研究方法

1.2.1 生化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血液透析当日清晨空腹采血检测血红蛋白(HG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铁结合力(TIB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

1.2.2 人体测量指标

测量所有患者干质量下的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测患者非血管通路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中部周径(MAC),计算上臂中部肌肉周径(MAMC),MAMC=MAC(cm)-3.14×TSF(cm)。

1.2.3 营养不良-炎症评分

MIS共包含10条指标,其中病史5项,包括近3~6个月体质量变化、膳食摄人、胃肠道症状、身体活动功能、并发症(含透析年数);体检5项包括脂肪储存减少或皮脂变薄、肌肉消耗(颧部、正常锁骨、肩胛、肋骨、四头肌、膝、骨间)、BMI、血浆白蛋白、血清总铁结合力。每项从0~3分,总分0~30分。评分标准分为4个等级:0分为营养正常、1~10分为轻度营养不良、11~20分为中度营养不良、21~30分为重度营养不良。

1.2.4 心血管事件定义及随访

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或猝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周围血管疾病等。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心血管事件、终止血液透析、转至其他中心、转肾移植、失随访或至研究终止日期(2017年12月31日)。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营养相关指标的描述采用,同时使用百分比、与临床检验参考值对比等方法。不同营养状态分组患者间的比较,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O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和营养状况

本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数为537例,其中男302例,女225例,平均年龄(65.1±13.6)岁,透析龄(35.1±14.2)月。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19例(58.4%)、糖尿病肾病117例(21.8%)、高血压肾损害56例(10.5%)、间质性肾炎26例(4.8%)、多囊肾16例(3.0%),其他8例(0.5%)。将患者分为正常营养组和营养不良组,两组患者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时间、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人體测量指标、生化指标

营养不良组BMI、TSF、AMC、MAMC均较营养正常组明显下降,同时随着hs-CRP显升高而相关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亦明显下降,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O5)。其他指标如尿素氮、血肌酐、血红蛋白、钙、磷等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1。

2.3 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全部研究对象作为整体,以是否存在营养不良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透析龄、人体测量指标、各种生化指标等为自变量,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4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与营养不良关系

随访1年期间,两组患者共发生心血管事件103例,其中缺血性心脏病65例(12.1%),心力衰竭21例(3.91%),脑卒中11例(2.0%),心血管事件死亡6例(1.11%)。营养正常组心血管事件发生24例,占该组患者的8.22%,营养不良组共发生79例,占该组患者的32.2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高C反应蛋白、低蛋白血症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研究中发现,营养不良组BMI、TSF、AMC、MAMC均较营养正常组明显下降,同时随着hs-CRP显升高而相关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亦明显下降。我们根据MIS积分情况分为轻、中、重营养不良,发现随着患者MIS分值增加,患者营养不良越严重,提示营养不良与炎症之间合并共存,互为因果,营养不良可影响患者免疫功能,从而易发生感染,诱发炎症;同时微炎症又可以导致并加重营养不良。针对营养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是筛查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此三项检查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易行,可作为临床评估血透患者营养状态的方法。而且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采用MIS评分系统,定期监测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观察食欲、体重、白蛋白、MIS分值的变化,当出现营养不良时,可以通过口服营养补充、肠外营养支持等手段进行干预。

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同龄一般人群,多个研究显示:营养不良与血液透析患者的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率密切相关,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引起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很多,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外,还有尿毒症本身如贫血、微炎症、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等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因素,同时营养不良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高度相关。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包括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偏倚,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本研究仅涉及在乐山地区,缺乏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慧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问题[J]中国血液净化 2006;5:4.

[2]丁小萍,邢小紅,陈静,等.1813例肾脏病患者营养风险的筛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2):74-76.

猜你喜欢
营养不良血液透析
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优质护理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及治疗现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及影响因素
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能量的消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