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农村融入问题及改进对策

2020-04-21 07:49戴彭维
乡村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考核

[摘 要]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民是主体,村干部是关键,建立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农村基层工作队伍至关重要。大学生村官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加强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大学生村官融入農村难的问题频频出现,阻碍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大学生村官自身需端正态度,政府部门需多重举措出击,以应对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难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身份定位;准入;考核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5--3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自1995年于江苏省率先实施的一项长远工程,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妥善处理好农村日常事务,优化村“两委”年龄、知识结构,培养基层干部后备力量。据资料显示,广义上的大学生村官,指的是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狭义上的大学生村官,指的是根据相关地方政策,签订合同以聘用的形式到农村基层任职,聘用期结束后合同解除,任职的大学生将不再担任大学生村官一职的雇用工作形式。笔者认为,“村官”一词,其侧重点不应在“官”字上,而是在“村”字上,故大学生村官应被定义为深扎农村基层的社会工作者。“村官”的“官”字,不应强调职业定位,而应强调工作属性,即应符合“村官就是村民的服务者”的思想。在当前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同时提出了要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农村基层队伍[1]。在推进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民是主体,村干部是关键,村干部的领头羊作用不可或缺。大学生是高素质且极具创新精神的人群,这与培养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为基层注入年轻血液这一宗旨高度契合。对于基层工作,需要培养大学生村官深入基层,与农村、农民相互融合,让大学生村官“村”的属性更多一些,促进“三农”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国社会问题学者的普遍共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中国“三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其他许多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民族要想复兴,乡村必须振兴,其中大学生村官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一环。而客观事实表明,当前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出现了许多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困难的现象,阻碍了“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1 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难的具体表现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对于农村来说是“半桶水”“门外汉”“外来者”,就像漂在水上的气球,不能沉到水里,只能浮在水的表面。这说明大学生村官不能真正了解农民,不能为农村做实事,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困难。首先,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发挥作用的同时,受相关体制及培养机制的限制,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缺失。其次,由于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等导致农村工作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不认可或知情度不高。再次,有些大学生村官常年以“借调”的名义,被借派到乡镇政府办公室从事撰写文稿、打印材料等类似文员的日常工作,他们往往都是以“书记助理”或者“主任助理”身份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用一位大学生村官自己的话说:“感觉简直就是‘秘书般的角色”[2]。这就导致某些大学生村官并没有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工作,更有甚者,某些大学生村官借当地管理部门的管理漏洞,常年请假去考公、考研、创业,把本职工作放在一边,对农村基层工作不管不顾,俨然成了“划水者”“陪衬者”“吉祥物”。而当农村基层工作出现问题时,其往往表现出委罪于人的情绪。大学生村官这种基层一线工作者常年“不下乡”,其“村官”中“村”的属性俨然丧失殆尽。据统计,近些年大学生村官流失率颇高,很多人未满合同期就因为自身不适应、无法融入农村工作、自行辞职转而寻找其他的人生出路。据悉,近些年大学生村官流失率高达70%,偏远贫困地区流失率更高,几乎到了根本留不住人、根本招不进人的尴尬境地。

2 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难的原因

2.1 主观上动机不纯,不适应农村生活

近年来,鉴于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应届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省市为了帮助大学生留在当地发展以及缓冲当地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其中不乏“大学生村官”岗位。迫于就业压力,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一种过渡,而且其中很多人有着用基层工作的经历为自己“镀金”、把农村基层的工作阅历作为“跳板”的错误想法,以便往后向其他岗位晋升时具有优势。譬如,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时考公务员、考研,一旦更好的工作、学习机会出现,就会迅速跳槽。很多大学生村官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心态,导致其本职工作流于形式。部分大学生村官自身并不热衷长期待在农村,甚至耻于向亲戚朋友介绍自己正在从事大学生村官一职,只因认为没有面子。其原因是大学生村官很多都是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部分则来自大都市,这样的身份转变太突然,其对农村的生活习惯、文化、价值观都不太适应。其中很多人在农村基层没有亲戚和朋友,接受不了如此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不上心,不能正常、高效地开展本职工作。

2.2 专业知识不能与农村工作相结合,缺乏农村工作经验

大学生村官的招录没有专业限制,所以很多毕业于与农学毫不相关的专业的大学生也选择这条路,如教育学、工学、文学等。这些大学生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不熟悉,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虽然各级组织部门在选派大学生村官之前会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但是,对于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毫不相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从事类似农村创业咨询或者农业种养技术指导类工作,无异于是“赶鸭子上架”。面对各种农村问题,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然而,很多人却盲目乐观,以为农村工作简单、好做,以为靠自己的努力能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很多农村工作复杂又棘手,如当地土地流转问题、换届选举及宗族关系问题等。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大学生村官难免会一头雾水,导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或者开展失败受到挫折。加之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园,缺乏社会阅历,面对村干部和村民的不理解,难免会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自责,会怀疑自身不适合这种工作而难以融入。

2.3 身份没有明确的定位,相关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实行合同聘用制,严格意义上讲,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他们虽然在农村工作,但既没有正式的编制,也算不上村委会的正式成员,所以他们不属于“官”的范畴。如果把他们定义为农民,他们却既没有土地,户口也不在农村;如果把他们定义为工人,他们却既没有工人的工作属性,也没有工人的工作待遇。他们参加岗前培训的最后一天,各地区组织部门把他们带到地方政府后,由各乡镇派人接他们到乡镇政府,最后将他们送到每个村的村委会,与村委会成员短暂交接后,这些新招录的高校毕业生即安排到位,但是并未详细说明他们的具体任职岗位。因为我国相关法律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随意指定村委会成员,所以他们在村里其实没有任何身份,使得他们在村里的处境十分尴尬[3]。这种非官非农的身份,久而久之会使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使本来心怀大志扎根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渐渐失去工作的信心和热情。与此同时,退出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他们该何去何从。很多地方政策称任职大学生村官期间表现优异者,给予正式编制待遇,然而这条规定却近乎是一纸空文。所以,大学生村官难免会陷入为未来生计担忧的尴尬境地。由于没有正式编制,作为合同工,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发放。据资料显示,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普遍较低,满意度较差。大学生村官考虑自己的未来生计而选择离职,或因动力不足而浑水摸鱼、浑浑噩噩,融入农村简直遥不可及。

3 促进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的对策

3.1 主观上端正态度,转变农村工作固有思想

首先,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端正态度,明确使命。如果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那么就意味着自己成为扛起乡村振兴大旗的一份子。如果不是真正打算服务农村基层,不能吃苦耐劳,不能融入当地的乡风习俗,就不要轻易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这条路,更不能将这条路作为“跳板”或者作为一种就业“过渡”,这都是不正确的从业价值观。其次,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就要撇下骄傲的羽翼。很多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并非农业相关,所以要虚心学习“三农”相关专业知识。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较强,能跟上时代潮流,在学习“三农”知识的同时,要发挥自身创新、思辨思维优势,如把自身对电子商务、自媒体、大数据、云计算和冷链物流等新事物的理解,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三农”工作中。

3.2 政府部门要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及推行激励政策

首先,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身份不明,这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把他们定位成一类明确的人群。明确身份后,对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发展会有巨大的帮助,也会让大学生村官更有归属感。其次,面对大学生村官人员流失问题严重、偏远贫困地区招不到人以及大学生村官经济不独立等问题,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文件,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比如,将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水平提升至与当地编内公务员待遇齐平,对工作优秀者给予评奖,或对未来考研、考公给予加分鼓励,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社保制度等。最后,要完善退出机制,让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不再为出路所迷茫。总之,只要待遇够好,大学生村官一职一定能留住人,而且会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质量。

3.3 完善大学生村官准入门槛及考核机制

为了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制度,首先把那些“混日子”的大学生清出队伍,其次要做好村干部的思想工作,让他們意识到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逐渐接纳并引导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4]。另外,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选人要优中选优,选出一批真正有志向服务基层的大学生。当地政府不能以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而放宽准入门槛,同时要确保选中的大学生村官真正为当地发展所需。同时,要严格考核机制,如每月考评、每季考评,可尝试推出积分制、绩效制,对出色完成工作的进行奖励,对浑水摸鱼的进行预警,可尝试把企业人事管理制度运用于大学生村官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大学生村官足够的压力,使其产生扎实工作和融入农村发展的动力。此举可以避免出现大学生村官长期请假或被长期借调至他处而导致其本职工作浮于表面的“村官不在村”现象。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2018-09-26)[2020-01-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26/c_1123487123.htm.

[2]崔文礼,夏剑锋,姚大年,等.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现状调研:以安徽省某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5-28.

[3]张骊.H省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4]张文.大学生村官如何真正“在村”[N].人民日报,2013-09-17(04).

作者简介:戴彭维(1994—),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大学生村官考核
东辽县严把“五关”扎实做好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大学生村官在江苏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管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探究
大学生村官发展农村经济的创新举措调查与研究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