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

2020-04-21 07:26穆朕琨
传媒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应变能力采访新闻记者

穆朕琨

摘 要:新闻记者对国内国际新闻的关注度很高,通过其专业的采访可以深度挖掘出新闻的真相和价值。采访是记者工作的重要一环,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稿件质量的高低。一篇高质量新闻稿件的诞生,离不开记者扎实的专业功底,而采访过程又充分体现了记者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应变能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2-00-02

新闻工作对记者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很高,资深的新闻记者作为全能型人才,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采访,总是可以敏锐观察外部环境、迅速捕捉新闻线索,细致洞察被访者情感和心理状态,从而精准发问和方向引导。新闻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通常会接触到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这些人性格、素养、学历、职业差别较大,记者对这些人进行采访,需要记者本人具备很强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接下来我就浅谈下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

一、更好地提高应变能力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任何事情有备而来,总是可以大大提高事情成功的几率,采访也不例外。新闻记者要进行一个采访,通常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确立选题和方向,确定采访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然后,提前联系被采访者,确保他们自愿接受采访;最后列出采访提纲,在充足准备、掌握采访所需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和采访人物事件相关联的信息后,清晰明了、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提问。记者只有把准备工作做到位,才是真正地有备而来,在采访过程中才会充满信心、从容不迫,哪怕中途遇到了一点棘手的、意料之外的突发状况,也能机智灵活变通,找到应对措施。

水均益是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他采访过全球上百位名人政要,正是因为他认真对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足了功课,才能听懂并深刻领悟各国政要诸如“建设性的” “坦率的” “友好的”外交辞令所表达的内涵,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媒体人杨澜的访谈对象主要是政治、经济、学术、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这些人的时间十分宝贵,所以要求杨澜在采访前必须充分准备,不浪费采访时间。杨澜曾采访过日本本土企业家代表人物稻盛和夫,“在您的经营理念当中,您一再提到要为企业设定一个比经营更高的目标。比如说在创建第二电话电报株式会社的时候,您就说过企业要使国民的通信费用得以下降。这样一种目标和西方企业直接以利润作为目标的经营方式相比,会带来什么样不同的结果呢?” “在中国有很多人对您的传奇经历非常感兴趣,但是在看了您的传记以后,我发现,您的青年和少年时代,似乎一直不很顺利,就好像天意故意要捉弄您一样,是什么使您在那样的时候没有自暴自弃?” “我在您的传记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惊奇,说‘如果自暴自弃的话,大概我只能去参加黑社会了,您真的是有这样的想法吗?” “1997年的时候,您剃度出家,这让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是在俗世当中追求利润、追求成功的,而佛家的理念却是放弃这一切的功名利禄,专心向佛。您当时怎么会有要出家的愿望?”杨澜,这位知性媒体人在采访前十分用功,细读了稻盛和夫所著的传记,对他的生活和工作都做了详细的了解及研究,并精心巧妙设计话题。而杨澜在采访过程中,思维活跃缜密,现场把控能力强,注重追问和挖掘故事细节。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是20世纪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世界第一女记者。1980年,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曾两次接受她的专访,就当时国内外瞩目的重大问题回答了她的提问。采访前,法拉奇看了几斤重的材料,包括认真拜读《邓小平传记》,她的开场白:“明天是您的生日,我要祝贺您,祝您生日快乐!”体现出她前期准备工作的细致和周到。共计四个小时的两次谈话,法拉奇用犀利的提问,在权威面前展现出平等的姿态和独立的人格,缔造了文化奇迹。

二、洞悉被采访者的情绪变化是提高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

情绪波动在人们的交流中十分常见,记者在采访时洞悉被采访者的情绪变化,把握被采访者的思想动态,走进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是記者应变能力的体现,也是采访顺利开展的关键一环。

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水均益十分灵光,是一个善于接人待物的活泛人。采访中,他能做到察言观色、听话听音,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水均益曾运用心理攻势,说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接受他的采访。他先是着重强调了自己节目的优势,而后谦卑有礼地说,“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很多中国观众都非常希望了解博士的近况。”他成功洞穿了基辛格的心理防线,不但使基辛格足够重视起自己的节目,而且高兴地愿意免费接受采访。

主持人杨澜做过不计其数的人物专访,但是在采访前的几分钟,她也会感到紧张,喉咙微微发干。杨澜很享受这种紧张,她在采访中很专注,能很好地营造氛围,调动被采访者的情绪。例如,她在采访喜剧明星周星驰时,两个人的谈话背景一直在播放周星驰演过的电影。周星驰在这样熟悉的环境下接受专访,情绪放松了很多。访谈进程中,杨澜细心观察周星驰的情绪状态及面部表情,揣测他当前的感受。对于预料之中周星驰可能不太愿意回答的问题,杨澜率先从侧面迂回提问,引导和刺激并重,让对话展现张力。

2011年,福建归真堂药业因活熊取胆汁入药,被众人联名反对上市。企业负责人邱淑花在接受柴静采访前先哭了十几分钟,只说攻击她的人由西方反华势力推动,是陷害。柴静问,“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现在的社会发展了三十年之后,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要比以前强了很多,声音也大了很多?”邱淑花收住了眼泪,回答:“这个我也没办法说了。”柴静紧追不舍,“那您愿意把情绪沉淀一下,再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么?”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不是单纯的倾听被采访者的讲述,而是和她(他)进行心理互动、了解真相的过程。

通常,记者在采访前可以先预热,俯下身、沉下心亲切地与被采访者聊家常,从对方关注的、感兴趣的事切入,让被采访者放下芥蒂、敞开心扉,拉近其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融洽彼此感情。之后,记者再渐进式地正式引入采访话题。如果遇到不善言辞的被采访者,记者可以抛砖引玉、换位思考,列举一些自己的切身经历,或许能开拓被采访者的思路,引导其就记者的情况将话题延展,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记者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采访到有价值的内容。如果遇到被采访者情绪变化、回避尖锐敏感话题,记者要善于运用心理技巧,取得对方信任,利用引导、迂回甚至激将的提问方式,来达到采访目的。

三、采访的深度也是记者应变能力的重要体现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不仅仅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更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采访出来的新闻才会更有吸引力和共鸣。现代社会信息量增加,人们对新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足够深度、发人深省的新闻报道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算得上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记者进行深度新闻报道,记者的应变能力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对记者多层次全方位思考力、敏锐洞察力、辩证判断力和表现力的考验。记者面对采访中的阻力和难点,只有具备应对技巧和应变能力,才能追踪和挖掘出事实真相。

柴静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 “新闻调查” “24小时” “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記者。她有次花费40分钟拍摄完房地产黑幕,回来一听录音,发现只有电流声,只能再去一趟。对方看到她,叫得很亲热:“姐,你怎么又来了?”柴静不怕冒风险,但是要把之前问过的问题变换一种方式再问一遍,且不能让对方起疑心,就很考验她的应变能力了。

2007年,陕西农民周正龙称,在一处山崖旁拍到了野生华南虎。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了这些老虎照片,宣布华南虎在灭绝20年后再现。这张照片是真是假?有没有必要调查?柴静和同仁第一时间做出应变:带着未知赶赴现场。“新闻调查”花费大量时间去求实,真相往往介于毫末之间,柴静对每个人的采访几乎都超过三个小时,问题很细、很精确、富有逻辑。华南虎事件,从简单的照片真假问题到社会诚信、社会道德底线问题,是新闻记者不断追求真相、深度采访的结果。

四、结束语

新闻记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还应增强临场应变能力,根据工作实际随机应变,更好完成采访任务,获得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受众提供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提升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李申.浅谈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J].传播力研究,2019,3(11):129-130.

[2]韩建川.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4):192-193.

[3]张英.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J].传媒论坛, 2018,1(05):40-42.

[4]姜博.分析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J].传播力研究,2018(17).

[5]田尊师.分析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J].新闻传播,2018(12).

[6]卢梅琳.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18).

猜你喜欢
应变能力采访新闻记者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我是新闻记者
电子商务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公示
星级酒店餐厅服务员在工作岗位中如何体现礼貌礼节之我见
探究如何培养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
试分析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
公示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