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和羊膜移植对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的影响

2020-04-22 06:18侯文婷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丝裂霉素翼状胬肉

侯文婷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二区,广西 钦州 535009)

翼状胬肉症状属于慢性炎症性眼科病变,主要是由在室外工作者眼部结膜长时间被风沙、粉尘以及紫外线等刺激,在发病后通常会涉及到患者的角膜和瞳孔,致使患者眼部外观出现异常,并存在视力减退情况。相关研究证实,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发生复发的患者占据30%~55%之间[1],并且还会伴随干眼、散光等严重并发症。本次研究观察我院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并对其采用丝裂霉素和羊膜移植给予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9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95例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42~74岁,平均(53.8±6.37)岁。观察组95例中,男5 2 例,女4 3 例;年 龄3 6 ~7 3 岁,平 均(55.3±7.23)岁。纳入标准:均为首次进行手术治疗;胬肉对角膜的侵犯超过1.0 mm;均签订本次研究知情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君给予翼状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整个手术过程需在显微镜下进行,对病变表面给予0.5%爱尔卡因麻醉处理,之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局部胬肉结膜下采用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行开睑器开睑,取患者角膜浅层位置,剥离翼状胬肉头部,直至前弹力层,检出胬肉头部;剥离变性的胬肉体部组织,直至泪阜位置,之后给予切除处理,在手术过程中将胬肉和变性组织尽可能给予全部清除,保证角膜表面的光滑和平整,将表面的出血点和血管进行烧灼,切除残余结膜,之后游离缘间断位置采用10-0尼龙线进行缝合,并将其固定与角膜缘外的2 mm巩膜浅层位置。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丝裂霉素治疗,即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将0.2 g/L的丝裂霉素浸于绵片上,在巩膜位置覆盖,时间维持3~5 min,之后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进行缝合固定。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性羊膜移植术,在25℃~30℃的无菌生理盐水中,将生物羊膜进行复水,时间保持在15 min左右;在患者完成翼状胬肉切除术并给予丝裂霉素覆盖之后,将此羊膜进行修剪,大小应与胬肉切除后的缺损面积相似,使其上皮面朝上,在巩膜创面平铺覆盖,在对合边缘之后,给予缝合固定。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 19.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眼部舒适度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眼部舒适度相较于对照组较为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对患者治疗后3 个月进行检查,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显著较低(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眼部舒适度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当前临床对于翼状胬肉的治疗方式中,传统治疗主要是单纯手术病灶切除[2],治疗方法较为简单,但患者在术后的复发率比较高,若是经过多次手术则会导致患者角膜缘干细胞受到严重损伤,对患者的正常角结膜来说无法重建其上皮表型,是一种较大的伤害。当前临床较为理想的移植材料则是生物羊膜,其中具有较多的细胞生长因子,在为患者进行移植后能够在创面上覆盖,从而达到角膜缘干细胞以及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以及分化目的,加强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使得角膜缘得到恢复。相关研究证实[3],采用生物羊膜联合治疗的患者复发率得到明显降低,且术后患者角膜创面上皮愈合的时间使用较短,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丝裂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且具有抗代谢功能,可抑制DNA复制,从而抑制纤维细胞增生。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在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丝裂霉素和羊膜移植联合使用,其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较好,且复发率明显较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丝裂霉素翼状胬肉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丝裂霉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应用进展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丝裂霉素C与5氟尿嘧啶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预后比较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