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肺段和肺叶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4-23 06:43赵啸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5期
关键词:肺段肺叶胸腔镜

赵啸海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阳泉)

0 引言

早期肺癌通常是指Ⅰ期和Ⅱ期,而对于肺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位置和是否出现远处转移来决定,通常分为4 期,其中Ⅰ期主要是指肿瘤<3 cm,又没有肺门的淋巴结转移;Ⅱ期是指肿瘤大小在3~5 cm,同时伴有同侧的肺门淋巴结转移;Ⅲ期是指肿瘤大小在5~7 cm,伴有纵隔的淋巴结转移;Ⅳ期是指有头部、肝脏、骨等远处转移。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癌细胞生长分裂速度较慢,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均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效果,但是两者相比较肺段切除术具有快速恢复、并发症少的优点[1-2]。基于此,本次研究为进一步论证胸腔镜肺段和肺叶切除术的效果,特选取50 例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50 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患者肺叶切除耐受程度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 例,以上患者均符合小细胞肺癌早期阶段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龄41~75 岁,平均(50.23±2.65)岁;观察组男性15 例,女性10 例,年龄40~73 岁,平均(48.67±2.17)岁。肺段切除术适应证:①肿瘤位于肺周边;②肿瘤直径低于3 cm;③无法耐受肺叶切除者且孤立转移性病灶。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以上两组患者均在术前接受常规检查,对肺段切除术患者需进行胸部高分辨率CT 检查,手术前将两组患者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麻醉后取健侧卧位,选择患侧腋前线第3 肋间为主操作孔,长度约为2.5 cm,副操作孔选于患侧腋后线第9 肋间,长度约为1 cm,观察孔选于患侧腋前线第6 肋间,长度约为1 cm。

对照组患者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将患侧肺萎陷后,发现肺外周处有病变即可楔形切除该处,术中冰冻明确其良恶性;若病变靠近肺门,无法楔形切除时,结合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恶性或有肺癌高危因素的或在观察期内肿瘤明显增大的患者,征得家属签字同意后,即可将肺叶直接切除。将肺门充分游离和显露,随后肺静脉、肺动脉和肺叶支气管充分游离,将其进行分离且离断,在分离肺门过程中需将相关淋巴结(第10、12 和部分11 组)进行清扫,沿着支气管树将第13、14 组淋巴结切除,切除下来的淋巴结、存在跨叶情况的肺切缘和支气管残端均进行病理检查,最后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即可,清扫下来的淋巴结均标记送检。

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确认好患肺情况后将其进行萎陷,萎陷完成后可根据之前胸部高分辨率CT 检查来确定病变段,部分难以确认的病变段可等靶段切除后采用触诊来确认位置。将段门区游离解剖,靶段动脉、段间(段内)静脉和支气管充分暴露,分离并离断靶段肺动脉分支,通过肺静脉游离暴露段间(段内)静脉并将其段内静脉处理,段间静脉保留即可。将肺段支气管从肺动脉深面游离并清扫段间淋巴结,靶段支气管游离并离断,把患侧肺通纯氧充分膨胀,过程大概持续15 min,待到靶段肺组织完全膨胀且呈现鲜红色时即可辨认段间平面,将辨认好的段间平面进行相应的标记。随后根据段间平面在中心处沿段间进行静脉分离,将周边肺组织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处理,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相关组织进行冰冻病检,主要有支气管切缘、病变组织和肺切缘等,最后根据冰冻显示情况进行相关切除手术,完成后清扫纵膈淋巴结。

1.3 效果判定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总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平均清扫淋巴结天数和住院时间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有肺不张、肺感染、肺漏气和心律失常4 种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进行表示,经由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经由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仅有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肺癌是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目前对人们健康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最为常见的组织类型便是非小细胞肺癌[3]。由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特殊性,通常在早期经过手术治疗后便可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癌细胞转移,具有很高的手术价值[4]。

目前已多采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肺段切除术相较于肺叶切除术,通过对段间平面的裁剪可更多地暴露肺部组织,对患者肺功能影响不大,尤其适用于部分术前肺功能较差的,无法承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肺段切除术中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并病检,一旦在病检过程中发现淋巴结转移或疑似转移,则可及时更改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效果较好。虽然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都属破坏性手术,但是肺段切除术保留肺组织更多,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来说,保留肺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可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通过本次研究也可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平均清扫淋巴结数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主要是因为在肺段切除过程中需等待段间平面出现,在整个切除过程中需要仔细辨别保留段与靶段之间的分离关系,以防误切。此外,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作为新技术,仍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熟知手术解剖技巧和操作技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较好,可保留更多肺组织,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降低患者医疗负担,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肺段肺叶胸腔镜
ICG荧光成像技术在VATS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荧光染色法与膨胀-萎陷法在非小细胞肺癌肺段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外周性肺腺癌围手术期效果分析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浸润性肺癌的疗效分析
单孔胸腔镜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现状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