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20-04-23 06:43张建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5期
关键词:类药物阿司匹林斑块

张建民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赤峰)

0 引言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病残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率具有显著升高的趋势,对我国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急需为此类患者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1]。本次研究以20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阿司匹林结合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的价值,详细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收治的20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共计100 例,男55 例,女45 例,平均年龄为(63.4±5.1)岁,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患者共计100例,男51 例,女49 例,平均年龄为(62.1±4.8)岁,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区别,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和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需睡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14022744,大同市利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00 mg/次,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133127,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 mg/次,1 次/d。两组患者均需连续服药4 周,停药1 周后再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

研究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包括:TC、TG、HDL-C 以及LDL-C。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血脂指标好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水平对比

表1 两组血脂水平对比

?

3 讨论

当前,脑梗死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老年患者具有病情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再次发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显著升高,导致家庭面临着沉重的负担。因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患者,患者多合并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受外界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血压升高,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少数的脂蛋白进入血管,导致体中的血脂升高。在血脂和血压都具有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几率也在增加,因此合理控制患者血脂、血压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2]。

采用抗血小板积聚的药物为患者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颈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阿司匹林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具有镇痛、消炎退热之功效,可阻碍血小板凝集,在血管内皮受损并伴有血脂升高的情况下,会促进血小板活化,而阿司匹林药物能够对其活化起到阻碍作用,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避免斑块脱落[3]。

他汀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血脂,通过减少LDL-C 来增加HDL-C 的含量,使脂质的含量得以降低,缓解粥样硬化斑块的张力,对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具有显著的作用,并且该药物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中粥样斑块,避免其血栓的产生,当前,他汀类药物常见的有瑞伐他汀,辛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等[4]。在本研究中,治疗组的血脂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可得知,阿司匹林结合他汀类药物对于治疗脑梗死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对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结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改善了血脂水平,使用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类药物阿司匹林斑块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责任斑块狭窄度及颅内斑块总数与复发性卒中相关:基于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