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护理方法

2020-04-23 06:43左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5期
关键词:皱褶皮下肝素

左莉

(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中心医院,内蒙古 乌海)

0 引言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强效抗凝血、抗血栓药物,主要针对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骨科手术深度静脉血栓,皮下注射成为其主要方式[1]。目前对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注射位置主要是脐周腹壁皮下,但腹部注射后易造成注射点皮下出血,腹壁皮下皮肤形成硬结,造成患者疼痛等不良反应[2]。根据相关研究认为,选择合理方式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减轻注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低分子肝素钙的治疗效果[3]。本文将对选择2018 年5 月至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70 例骨折后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按皮下注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 年5 月至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70 例骨折后择期手术患者,其中男32 例,女38 例;年龄31~79 岁,平均(67.2±3.4)岁,所有患者均在骨折手术前、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4~10 d[4]。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排除近期有活动性出血、严重的凝血障碍,活动性出血、手术外伤史和药物过敏史患者,检查腹部皮下无紫癜、皮下出血患者[5]。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自愿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1.3.1 对两组患者用药前进行常规检查

两组均选择脐周(脐上、下5 cm,脐左右10 cm)位置,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19)5000 IU 皮下注射。

1.3.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皮肤皱褶垂直注射法

脐周消毒后用右手持针,左手拇指、食指用力捏腹壁皮肤,使之隆起皱褶,垂直进针在皱褶上方,进针深度在0.5~1 cm,使针头停留在脂肪层,回抽无回血后,将药液缓慢推入,注射前后全过程要使皮肤始终保持皱褶状态[6]。

1.3.3 观察组采用Z 路径注射法

脐周消毒后用右手持针,左手无名指和中指将脐周皮肤和皮下组织由内侧向外侧移动2~3 cm,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侧移的腹部皮肤形成皱褶,在皱褶上方垂直进针0.5~1 cm,回抽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推入,迅速将左手移开,将移动和捏起的皮肤组织还原,使针道呈Z 型,针刺通道关闭[7]。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注射后疼痛等级;(2)两组注射后皮下瘀斑等级;(3)观察两组注射后不良反应。

1.5 疗效评定

(1)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对疼痛等级进行评定,无痛为0 分,疼痛感最高为10 分,轻度1~3 分,中度4~7 分,重度8~10 分;(2)皮下瘀斑评定等级,注射后4 h,观察测量注射部位。轻度:瘀斑范围<1 cm;中度:瘀斑范围2~4 cm;重度:瘀斑范围≥5 cm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s)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注射后疼痛等级比较

观察组的注射后疼痛等级其中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例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注射后疼痛等级比较[n(%)]

2.2 两组注射后皮下瘀斑等级比较

观察组的注射后皮下瘀斑等级,无瘀斑、轻度瘀斑、中度瘀斑和重度瘀斑例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注射后皮下瘀斑等级比较[n(%)]

2.3 两组注射后不良反应

注射后,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病例,观察组出现皮下硬结患者为9 例,占全部病例的25.7%,对照组出现皮下硬结患者为10 例,占全部病例的28.6%,P>0.05;观察组注射后压痛感强烈病例7 例,占全部病例的20.0%,对照组压痛感强烈病例7 例,占全部病例的20.0%,P>0.05。

3 讨论

低分子量肝素钙是骨科血液抗凝治疗的常用药,其细胞分子量较小,皮下注射吸收率高,半衰期长,药效持续时间长。由于注射位置、注射方式、按压方式的不同,加之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针眼出血或注射药液进入肌肉层,造成疼痛感较重,引起腹部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瘀斑和硬结,患者因疼痛抓挠按揉继而加重了患者疼痛感,引起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药物吸收不佳,影响治疗效果[8]。

Z 路径注射法是在传统垂直皱褶法的基础上,将脐周皮肤挤压侧位,同时将皮肤和皮下脂肪层捏起,拉大皮下与肌肉层血管的距离,使毛细血管弯曲,在加快药物扩散的基础上减少毛细血管出血的可能性,注射后立即撤下挤压拉捏皮肤,恢复皮肤和组织的紧绷,使针刺通道呈Z 型,避免因药物抗凝血作用造成的注射后出血。为防止长时间拉捏皮肤造成的疼痛、瘀斑和硬块,减少局部组织的损伤,便于下一次皮下注射治疗[9-10],建议临床采取此方式注射。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行脐周皮下Z 路径注射法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后发生疼痛、皮下瘀斑数量均明显优于采用传统垂直皱褶法的对照组,P<0.05。说明脐周位置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采用Z 路径注射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皮下出血,护理效果较好;两组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相似,P>0.05,说明两组皮下注射方法的安全性均好。

综上所述,采用Z 路径注射法于患者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疼痛和皮下出血,患者疼痛感和瘀斑均较少,护理效果明显,安全性好。

猜你喜欢
皱褶皮下肝素
异处求解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今又雨水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青山的起伏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暖意
低分子肝素药理学机制及适应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