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之诚信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0-04-23 09:37李慧
卷宗 2020年6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就业备受关注的当下,大学生就业失信俨然成为热点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失信原因进行探讨,以期通过策略,可提高诚信就业意识,减少就业失信行为。

关键词:就业;诚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关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增加40万人,达874万人。在庞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失信现象愈来愈突出。就业失信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也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1 大学生就业失信的表现

1.1 违约表现

高校大学毕业生违约可分为口头违约和就业协议违约两个方面。其中就业协议违约又可分为就业意向协议和三方就业协议违约。三者共同之处是:毕业生对已与用人单位达成的就业意向或签订的就业协议产生了反悔或拒绝的行为,是一种违背诚信原则的表现。不同之处在于:口头违约、就业意向协议违约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三方就业协议违约中的违约方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1.2 就业材料造假

自荐材料、简历是高校大学生迈向成功就业的第一道门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往往为成功谋得一份好工作,不惜花重金打造自荐材料以及简历,对于材料的真实性注入大量水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夸大甚至编造学生干部履历、个人专长;第二,伪造等级证书、荣誉证书;第三,虚构实习经历。

2 剖析原因

2.1 从社会因素分析,主要原因是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监管、社会诚信机制缺失

经过调研,从2015年到2020年,毕业生人数从749万增长到874万,平均每年以25万的数量在增长,而用人单位需求量远低于此。如此形势下,当前的市场更趋向于买方市场,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性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就业压力愈加庞大。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不少大学毕业生不惜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来提高求职率。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当下,传统的价值观正受到巨大冲击,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诚信准则还没有完全建立,整个社会处于道德真空或多种价值观念共存的状态。加之政策、条例不规范以及监管力度不到位,用人單位和毕业生对自身的行为约束不力,如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中有关违约金的事项大多数都未提及,这为以后违约埋下隐患。

2.2 学校因素

1)学校诚信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据了解,诚信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内容多强化诚信考试、诚信消费且形式单一、不够创新。因此许多诚信意识淡薄的学生并未将违约视为失信,而是将其作为寻求工作机会的踏板,当作求职技巧到处宣扬。2)学校相关就业部门的“签字盖章”诚信值得考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中,就业推荐表、简历等材料都需要主管部门盖章。公章是一个单位诚信的象征。签字盖章是否诚信,既是对学校信誉的考量,也是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态度。公章使用的随意性、不严密性不仅不能营造校园诚信的氛围,而且对学生的诚信产生错误导向。

2.3 用人单位方面

1)用人单位不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就目前就业市场来看,自荐材料、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中的“高学历”“实习经历”等都成为毕业生进入面试环节的考察重点。这些片面的条条框框将很多实事求是的大学生挡在了面试之外,相反,部分在材料中做文章的毕业生顺利进来。2)用人单位不诚信行为助长大学生的就业失信。在就业市场中,部分用人单位出于“宣传”、与主办方长期合作的需要等原因,存在着招聘不实的行为;甚至有些单位借机窃取毕业生创意,招聘廉价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由于求职迫切,加之经验不足,他们很容易掉进招聘陷阱。受到欺骗后,一部分学生不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甚至也学会用失信的方式来应聘。招聘、应聘双方诚信的缺失,使整个人才市场处在一种彼此不信任的非正常状态,助长大学生在求职中的不诚信行为。

2.4 大学生自身因素

1)时间紧、渠道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形势缺乏整体宏观的把握。毕业前夕,毕业生除了忙于论文,还需要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毕业生在精力不足以及就业心切下,往往将旧有经验和感性认识作为就业指南,在“先签一个单位”“随大流”等思想下,草率签约。若后面有了更合适的单位就又不甘心,便产生违约行为。2)大学生责任感、担当意识缺乏。从2015年起,高校大学生多以90后为主。90后大多生活在物质生活较丰富的时代,多为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父母在生活中尤其是物质上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关爱。这种条件下,孩子对家长多依赖,缺乏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时,很多大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父母可以承担违约后的经济损失。3)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尽管高校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等相关课程,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法律思维,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与观念,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 策略研究

3.1 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监督体系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问题,仅仅靠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就业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就业和招聘行为。为此,它需要在全社会和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监督体系,建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信用档案,将诚信行为与其自身利益相挂钩。

3.2 用人单位完善用人制度,规范招聘行为

用人单位招聘的目的是找到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因此应注重对学生某一岗位能力的考察,优化单位内部员工的人才结构;盲目追求高学历、忽略对个人实际能力的考察等无疑有悖于用人初衷。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必须秉承实事求是、诚信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真心实意录用人才,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毕业生资源作用。

3.3 高校畅通就业渠道与信息,严格就业审查程序,着力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诚信观念,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

第一,从大学生入学起,学校要建立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其次,多形式、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教育,生动有效开展与诚信相关的各种活动,并将其贯穿到课堂、生活等多个方面。同时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出发,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诚信奖惩制度等,激励诚信行为,促进诚信就业。第二,学校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与监督。在就业推荐材料上,高校要诚信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对签约、毁约明确责任,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信息宣传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利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毕业生推荐或引进与专业相对口的用人单位。在用人单位方面,严格审查,建立诚信用人单位数据库,对于诚信记录差的单位,谢绝接待。第三,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大学毕业生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毕业生知法、懂法,才能守法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上,学校应把《劳动法》《合同法》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守法的同时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王萌亚.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8,(6).

[2]张路.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及改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

[3]阮文斌、黎明.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现代交际,2019(12)

[4]周润健、宋常青、郑天虹.走出就业诚信缺失“怪圈”.[EB/OL].https://job.chsi.com.cn/jyzd/jygz/200703/20070302/755176.html

作者简介

李慧(1985-),女,汉,山东省寿光市,高校讲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