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城市复工复产 争取抗疫全面胜利

2020-04-24 00:21本刊评论员
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复产常态抗疫

本刊评论员

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已呈现持续向好态势。中央提出,要分区分级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完善相关举措,巩固和拓展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力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为实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条件。

同时,随着多个国家出现新冠疫情,全球经济社会受到巨大负面影响,中国复工复产进行得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世界疫情防控的物资可持续保障能力,更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有效避免和遏制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全球性经济萧条。从这个意义上看,全面实现中国的复工复产是全球对抗新冠病毒的关键一役,这也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人类的确已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毫无疑问,在复工复产这场至关重要的“决胜之战”中,城市是举足轻重的主角。让城市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可以说是复工复产的核心要务。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尽快实现城市全面复工复产,必须着力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要进一步统筹好常态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越是接近胜利,越要慎终如始。在加快推进复工复产的时期,各个城市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要结合疫情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长时间传播的新形势,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尤其是严防境外输入的常态化机制与举措。城市治理,重在对人员流动引导、城市空间与通道防疫、企业单位复工复产等方面的協调联动,要结合城市已有网格化精细化治理架构,进一步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要求,加快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要充分发挥城市资源,推动各方面力量加大“科技战疫”力度,大力支持治疗方案、药品疫苗、检测试剂、医疗装备等抗疫科研创新,并以此形成加快复工复产、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创新驱动力,让疫情防控举措成为复工复产的助力。

二是要进一步统筹好短期复工复产与长远转型升级。一方面各地应根据疫情持续向好态势,有序取消妨碍复工复产的规定,让更多的经济社会活动进入常态化轨道,充分激发广大劳动者、建设者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疫情带来的新契机、新火花,主动化危为机,为城市未来提质升级、长远发展谋篇布局、发力加码。要大力鼓励市场和创新主体不仅收复存量、恢复常态,更要拓展增量、开发新业态。要把疫情防控期间“八仙过海”的技术、模式和理念创新保留下来,加大力度发展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医疗、“云”上办公、网络娱乐等新兴业态和经济模式。抓住疫情期间应急促成的“共享员工”、网上审批等政务服务改革亮点,顺势而为,加快相关领域“放管服”改革和“政务+互联网”改革力度,加快实现“最多跑一次”在更短时间、更大范围内实现,有力推动城市政务和治理服务体系的重塑与再造。

三是要进一步统筹好内需消费和对外开放。疫情期间,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居家不出,减少社会接触。现在到了要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逐步释放出来的时候。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就要找准扩大内需这一重要的切入点,精准把握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快速回补。另一方面,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复工复产,努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要关注外贸龙头企业的复工复产保障工作,维护好全球供应链稳定,加力推进中国制造,尤其是“中国智造”走向世界。要积极帮助外资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的困难,继续抓好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此外,针对全球疫情防控阶段激增的各类医疗防疫物资需求,要抓紧做好供需对接和产能对接,使我国快速扩大的口罩、防护服等产能拥有更大“用武之地”,让中国城市和企业为全球抗疫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复产常态抗疫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复工
西藏,复工复产正当时
抗疫作品展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政策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