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侠与我的文学之路

2020-04-24 09:22邢庆杰
民主 2020年1期
关键词:德州市金庸文学

邢庆杰

1983年8月1日,我揣着满腔喜悦和《录取通知书》,步行五里,来到了禹城县十里望乡前河联中报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学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那里从小学考取初中的比例基本是5∶1,比现在考大学的机率还低,很多人连考三年都考不上。我是应届考上的,心中的那份自豪可想而知。

前河联中原来是一所村办小学,我们这个班是这个学校的第一个初中班,也是当时唯一的初中班。也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个班,小学才改为“联中”。

最初的新鲜感和兴奋过去之后,我渐渐有些失望了。我们的老师构成很复杂。有民办老师、有从民办老师转正的老师,还有刚刚毕业初次走上讲台的师范生。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还弄不很清楚,老是翻来复去的,还经常被我们的提问“卡壳”,比起之前我了解过的十里望乡中学有很大差距。但当时我毫无办法,因为当时的政策是划片分配,我所在的村子就属于这个学校的片区。家里人对此也都束手无策,让我感到了失望和迷茫。后来我们的中考成绩证明,我的失望和迷茫不是没有道理,全班54个同学,没有一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只有在初三时,从外校转来的一个复读生考上了禹城技校(小中专)。

我因为几次逃学,初一下学期成绩就变得一塌糊涂。我逃学的原因是缴不上书费和学杂费。1975年的一个夜里,在病床上躺了几年的父亲离去了,撇下了我的母亲和我们3岁到12岁的四个兄妹,还有治病时欠下的一千多元债务。在当时一个工分仅值一角多钱的农村,这笔钱无疑是天文数字,这需要一个劳动力干30多年才能还上。1983年,我们村刚刚包田到户,情况有所好转,但我们家的经济情况仍然非常拮据,十几元的书费、学费经常拖好久才能凑上。那年月的有些老师素质也不高,从不顾及学生的面子,常常是刚一上课就问:“×××你的学费带来了吗?”我就是在这种追问下,面子上挂不住,先后逃了两次学,每次半个多月,成绩急转直下,成了全班的下游生。初一的期末考试,我的代数、英语都考了20多分,除语文意外地得了满分外,其他几门也不及格。我对继续读书丧失了信心,多次对母亲表示不读了,去学木匠或者瓦匠,但母亲和大哥的态度非常坚决,再困难也得让我读完初中。

初二的时候,我们换了一个班主任。班主任老师姓程,多才多艺,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他经常给我的作文打满分,还鼓励我发挥特长,尝试一下文学创作。在他的鼓励下,我开始阅读文学书籍。我最先读的,并不是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而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时候,黄日华和翁美玲主演的83版《射雕英雄传》正在热播,引得万人空巷。我家那时候还没有电视,经常跑到同学家去蹭电视,居然一集不落地看完了。恰好,这时候金庸的《笑傲江湖》也在大陆出版了,五卷本的,一本只要2.05元。为了能凑钱买下这套书,我想尽了办法。初二的第二个学期,也就是1985年春天,柳树条子刚刚变软,才微微有那么一点儿绿意,我就每天起早去徒骇河堤的柳树林里割嫩柳条,割下来,褪掉外皮,露出雪白的细杆,然后放在窗台上晒干。逢到星期天赶上城里大集,我就把柳条捆好,送到集头上的贩子手里。像成年人胳膊粗的一捆细柳条子,能卖五六角钱。据说,这些贩子再把价钱翻倍,卖给外贸的工艺品厂,编成各种篮子出口国外。不久,我就将五卷本的《笑傲江湖》买到了手里,夜以继日地阅读。从此,我迷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那精彩离奇的故事,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神奇的武功,险恶的江湖,复杂的人性……金庸的小说,给我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神秘世界,让我难以释卷,常常以各种理由逃課旷课,躲到一边看书。陆续地,我连买带借,把他的十五部作品全读完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先生用他十四部作品的首字自撰的一副对联,对联之外,还有一部《越女剑》,我全部看完了。我之所以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与金庸的武侠小说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爱上了武侠小说,我也开始尝试着写,我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中篇武侠小说《江湖情殇》。当时班里全是武侠迷,我每写几页,同学们都传阅着看,看完了,有说写得好的,也有讽刺挖苦的,还有人送了我一个外号“小文豪”。对于这些,我都没有在乎,因为我自己也觉得很迷茫。

初中毕业前,《江湖情殇》数易其稿也没能发表。直到15年之后的2001年,才在河北省一家综合性期刊上连载了几期。

1986年7月,我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我们村离县城太近,每口人只有八分地,靠种地根本无法生活,村里人大都在农闲季节在外干建筑、做小生意。我很快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因为有读初中时的文学基础,我一直没有放弃阅读和文学创作。在村务农的八年间,我干过很多种职业。我卖冰糕时,趴在冰糕箱子上读书;卖猪肉时,趴在肉案子上用包肉的草纸写作;干建筑时,休息时间坐在树下读书……因为文学,我成了一个和别人不同的人,经常引来异样的目光。

1994年,我走出了乡村,有了一份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后来,我调入了德州市文联创作室,走上了我热爱的文学岗位。至今,我已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小说界》等报刊发表小说作品200余万字,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等杂志转载近百次,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6短篇小说卷》《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15年短篇小说》等100多种海内外选本。先后获“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等30多个文学奖项。已出版小说专著《白貔记》等22部。

1996年,我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2005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当选为德州市作家协会主席。2012年被评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4年被评为“德州市首届文化英才”,2015年被评为“德州市首届文化名家”,2016年被德州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从一个农民走到今天,与我中学时代就热爱读书和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与金庸的武侠小说息息相关。金大侠的武侠世界让我增长了知识和见识,让我拥有了自信和向上的力量,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作者系德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猜你喜欢
德州市金庸文学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金庸的财富江湖
平凡的岗位 非凡的业绩——记德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蔚立臻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