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何止有遗梦

2020-04-24 09:22朱敬恩
民主 2020年1期
关键词:造桥泰顺廊桥

作者简介

朱敬恩,民进会员,网名“山鹰”,国内资深的观鸟爱好者,观鸟运动的热心推广者和科普志愿者,2014年获科技部授予的首批“全国优秀科普使者”称号。足迹追随鸟类的翅膀走遍了中国各地,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观鸟笔记,已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从野性到感性:山鹰观鸟记》和《飞悦四季:山鹰观鸟记II》,并获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理事会会长周忠和先生的推荐。

“虹桥”,这是谁起的名字?美极了。

在清明上河图上见过它,没有桥墩,水上飞起一道拱桥,合着倒影便成了满月,汴京城里的春柳伴着它,酒肆茶馆就在桥两头,不知里面是否已有楚管蛮弦之声?这是北宋最后的辉煌,然后就什么都没了。桥也没了。

浙南、闽北的莽莽山区里,有很多宗族源自历史上一次次南下避难的中原氏族,中华民族的韧性也在这些地方得以彰显。长期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仅让语言学家们可以根据他们口音追溯出历史上唐宋时期中国古人的说话方式,也让很多传统技艺一代代流传至今。因为这些技艺是一个封闭性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代代传承极为重要。与此同时,古老习俗和群体文化意识也一并保存了下来,像是中华文化的脐带血。

就这样,“消失”数百年的虹桥,在20世纪90年代的浙南和闽北,又被“发现”了。

泰顺,浙南的一个小县。

这里有一重重的山,一重重的山间是一条条的山涧,山涧上的一座座人们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数百年的廊桥,其中有不少正是虹桥:数十根大木头交叉成拱形,也无需铆钉,堆堆架架,竟然就可以撑起数百年的你来我往。

泰顺的廊桥大多数是在类似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上覆盖一层楼板,上面再建有阁楼,可以遮风避雨,因此又叫风雨桥。这些桥是赶路人的歇脚处、避雨地,更是夏日里当地人纳凉之所。河谷中凉风习习,斜倚栏杆处,闲聊农桑话,当真是岁月静好。从这些桥上走过的村妇老孺不计其数,也走出过不少商贾大儒。

深山里的“虹桥”没有汴京城里灯红酒绿的繁华相伴,却是山区里至关重要的连接。正是一座座虹桥,连同丰富的水系,让浙南闽北山区间的人们可以互通有无,形成了一张网——那些南迁至此的族群不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个点。在这张网里,族群背后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否则,岁月无情,单独一个个点,太容易因为一两个偶然因素化为历史的灰烬。

感谢那些造桥的人。

鲁班是造桥人的师祖爷,据说廊桥的结构也是匠人们在他的启发之下弄出来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喜欢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没错。不过因此得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就大错特错。劳动者的智慧终究还是要有专家搞清楚背后的原理,才能将这些源自生活的智慧提升到科学层面,然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其功效。为什么中国古代技术先进却没有诞生现代科学?这个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但愿再也不用困扰我们。

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造桥人的技艺只能靠师徒传承。师傅通常会比徒弟厉害一点点,所以当为了加快进度,师徒二人从两边同时向中间搭桥,结果就是师父这一侧平缓便行,徒弟那一边“顾头不顾腚”,桥是搭好了,却是个陡坡,行人上下颇为不易。眼前的文兴桥便是一例。

如果每一代的徒弟都不如师傅,那可是件糟糕的事。好的师傅对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往往喜形于色;另一些人则永远都在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是格局不一样。

制度构建与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性解放的掣肘。在万事孝为先的文化礼法之下,最保险的方案是子承父业。只不过这样一来,很多“儿子”便失去了人生的自由选择,如果儿子不是学手艺的料,那更是糟心得很。而招外人做徒弟,由于无法指望每一个当师傅的都是高格局,故而就有了通过在师徒之间立下的各种契约规矩,包括建立类似收养制度、合伙人制度等,令师徒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做法(汉语中,师傅和师父经常混淆使用,可见一斑),从而大大降低师傅“留一手”的可能性。

制度背后隐藏着社会理念,其实就是文化。好的文化会催生好的制度,好的制度能将最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凝聚在一起,进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还要感谢那些资助造桥的人。

资助造桥的人大多是乡绅阶层,也有不少是单纯的富商。古代中国商人的地位需要靠捐官才能彰显门楣,若不想被戴上“为富不仁”的帽子,回馈故里几乎是每一个富商的必然选择。修桥、修路、建宗祠、办学堂这四样是最常见的功德——既然已经惠泽乡里,便可以洗去外面沾染的“铜臭”了。

从皖南山区走出来的徽商曾赚尽天下利,廊桥连起山山水水的同时,徽派建筑风格也一直影响到浙西和闽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咒语”,令那些腰缠万贯的富商们在自家柱子挂的楹联上,大多都恭恭敬敬地写着“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或者“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如此等等。

“读书”“重农”是好的文化,但“轻商”未必是。

在帝王眼底,商人坐大的社会有众多弊病。现在帝王成了历史的云烟,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无商不富”已是社会基本常识,成了新的“文化”——不仅成功商人广受崇拜,就连政府也处处讲“营商”。被重新“发现”的虹桥,其价值在当今社会如何体现?当地政府和热心人士做足了文章。

如今,在科学武装下的中国造桥技术,征服高山大海已不是问题,虹桥的建造技术显然是小儿科。廊桥也因为无法满足车辆行驶的需要而基本丧失了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剩下的,除了继续作为乡民习惯性的公共空间,在外人眼底,似乎就只有美学价值了。

这些廊桥底若彩虹上似宫殿,跨过欢快的溪流或者平缓的河道;寂寞的,两边有青葱山色相看两不厌;热闹的,商铺酒肆人声鼎沸近在咫尺。无论是桥自身的建筑样式、还是四周的田园山野之貌以及附近鲜活的人间生活,都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一种优雅且充满生机的美。

若能将这份美传递出去,这些廊桥的价值就不怕体现不了。美会吸引人,有了人流,何愁商机?

廊橋的本质是沟通两岸的“中介”,如今廊桥和外界成了需要被联通的“两岸”,传递廊桥之美所需要的中介在哪里?泰顺当地的主事者和文物保护者们找到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中介”——大学生群体。

通过在浙江一些高等院校里多次集中展示廊桥之美以及其背后文化传承故事,泰顺地区的廊桥保护和宣传工作,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极富热情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们。他们以廊桥为核心文化元素,创作了一系列的颇受欢迎的影像作品和文创产品,以廊桥所在地区为依托兴办乡村旅游和研学项目,让几近消失的山区手艺人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此番泰顺的廊桥之旅,感受着当地如火如荼的乡村经济,看着投身其中的大学生们热情洋溢的脸庞,再仔细瞧瞧那些曾经默默无闻数百年,又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闻报道中惊艳了无数世人的众多廊桥,我忽然意识到其实这廊桥何止联通两岸,年轻人在联通了廊桥与外界的同时,廊桥不也是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么?

廊桥,令我们千年的文化血脉保持通畅。

廊桥何止有遗梦。

猜你喜欢
造桥泰顺廊桥
茶韵
超大吨位造桥机长距离跨越连续梁施工技术
去廊桥找你
浅谈泰顺石雕艺术魅力与发展趋势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犹记廊桥
拼装式节段箱梁造桥机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铁路客运专线YZ2500移动支架造桥机受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