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感知的微信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2020-04-24 09:20李龙一谢奇
电子商务 2020年4期

李龙一 谢奇

摘要:微信支付作为一种重要的移动支付方式,正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微信支付本身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移动支付技术、用户隐私和财产等安全问题,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本文从用户感知的角度出发,研究影响用户接受与使用微信支付的因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扩展,结合感知风险理论对UTAUT模型进行修正,增加感知风险和感知乐趣两个影响因素,构建微信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定义模型中的变量,提出研究假设,为微信支付业务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信支付;使用意愿;UTAUT

引言

微信支付依附于微信应用程序上,向用户提供相对安全又极其高效的服务。虽然微信支付在用户的数量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使用者普遍对其信任度不足。因为微信支付会涉及到移动支付技术、用户隐私和财产等安全问题,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从用户感知的角度出发,研究影响用户接受与使用微信支付的因素,对微信支付业务的推广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研究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扩展,在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的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修正,增加感知风险、感知乐趣两个影响因素,构建微信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1、理论基础

UTAUT模型:Venkatesh和Davis(2003)通过总结前人对技术接受理论的相关研究,整合了多种行为理论模型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UTAUT模型[1]。UTAUT结合相关理论中针对用户使用意图的影响因素,提出影响用户作出具体行为的主要变量,即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促成因素,这四个变量还会受到了个体年龄、性别、经验和自愿性四个控制变量的影响。

感知风险理论:感知风险的原始概念是由Bauer(1960)从心理学中发展出来的,认为每次消费者的购买都有不可预知的结果,因此他们都有风险[2]。Cox(1967)对概念进行了补充,他认为消费者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去消费的,当其觉得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与目标有差距时,便会存在感知风险[3]。

2、微信支付使用意愿的研究述评

魏守波等(2010)对移动支付用户信任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信任明显地受到互动性、使用场景、信任倾向和网络外部性因素的影响[4];杨水清等(2012)研究发现,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与用户的初始采纳意向之间存在着负向相关性[5]。刘勇等(2014)利用TAM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用户采纳微信支付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用户的使用场景、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感知风险和社会影响因素[6]。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影响用户接受移动支付的因素,针对微信支付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进行扩展,建立了基于UTAUT的研究模型,旨在全面地了解影响用户接受微信支付的因素。

3、微信支付使用意愿模型

3.1 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模型借鉴了UTAUT模型的基本架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微信支付会涉及到移动支付技术、用户隐私和财产等安全问题。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对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最终影响用户的使用行为,因此加入了感知风险变量,同时微信红包功能会使用户在发红包和抢红包中感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性和乐趣,这会对用户的行为意图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也纳入了感知乐趣这个因素。结合模型中原有的几个变量分析微信支付接受与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3.2 变量定义

本文对所有变量在已有定义的基础上做更加明确而合适的定义,如下表所示:

3.3 提出假设

基于修正后的模型,本文提出以下7个假设:

(1)根据对UTAUT的研究,个体的绩效期望对个体的使用意愿是可以产生正向影响的。如果个体觉得使用某一信息系统后,对其工作产生直接的帮助,例如提高效率或者降低成本等,进而提高其工作绩效等,那么个体的工作意愿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因此用户对使用了微信支付后能否实现目标、达到效果、提高效率或者降低成本等的期望会影响其使用意图。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绩效期望对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在UTAUT模型中,个体对于具体意愿的努力期望程度是可以对个体的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的。Knutsen(2005)通过研究发现努力期望对移动服务的接受和使用有着显著的影响[9]。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H2:努力期望对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Nysveen等(2005)研究表明用户在享受移动服务时,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尤其是身边较为亲密的人或较为重要的人[10]。微信是典型的社交工具,微信支付依托微信的社交功能,相对于其他支付方式,用户对其的使用意愿和行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社会影响对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在UTAUT中,促成因素是可以导致个体的实际行动造成影响的,而不是通过行为意图间接影响个体的具体行动的,个体顺利使用微信支付所需的条件的受到支持时会正面导致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因为有利的促成因素更容易令用户采取具体的行动,当微信支付的用户认为客观条件能够满足其使用微信支付所需条件,那么他们就容易在有利条件的影响下使用微信支付业务。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4:促成因素对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感知风险因素原本不是UTAUT中的变量,但是在其他模型中被证明过会对使用意图产生负向影响。因此用户对技术安全、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的担忧会阻碍其接受和使用微信支付。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5:感知风险对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行为意图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6)感知乐趣因素也不是UTAUT中的变量,但是这个因素也被证明会对行为意图产生正向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引入了这个变量。王蕾(2013)在对手机银行接受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表明,感知娱乐性是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的[8]。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6:感知乐趣对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7)不仅是在UTAUT中,行为意图因素在TRA、TRM和TAM等模型中都被认为会对使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本文认为在对微信支付的接受和使用中,行为意图也直接导致了个体对微信支付采取具体行动。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7: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行为意图对使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7个研究假设,本文构建出了如图1所示基于UTAUT模型的微信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4、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扩展,对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增加感知风险及感知乐趣两个影响因素,构建微信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其中,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乐趣对行为意图有正向影响作用,感知风险对行为意图有负向影响作用,促进因素、行为意图对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这些因素对微信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是否显著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行实证。

参考文献

[1]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 MIS quarterly, 2003: 425-478.

[2] Bauer R A.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W: 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 Red. RS Hancock[C]//Proceedings of the 43rd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1960.

[3] Cox D F. Risk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an intensive study of two cases[J]. 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1967:34-81.

[4] 魏守波.程岩.移动支付中用户信任的影响要素[J].系统工程. 2010(11):9-15

[5] 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移动支付服务初始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1365-1372

[6] 刘勇.叶婷燕.微信支付用户采纳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 2014(10):131-134

[7] 姜海龙.基于UTAUT理论的移动支付技术接受模型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

[8] 王蕾,卫文斐,李举超.个人客户采纳手机银行的影响因素[J].金融论坛,2013,18(11):73-79

[9] Knutsen L A. M-service expectancies and attitudes: Linkages and effects of first impress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IEEE, 2005: 84a-84a.

[10] Nysveen H, Pedersen P E, Thorbj?rnsen H, et al. Mobilizing the brand: The effects of mobile services on brand relationships and main channel use[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05, 7(3): 257-276.

作者簡介:

李龙一: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

谢奇: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