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间服饰中祈寿纹样造型及文化意蕴探析

2020-04-26 01:32邢乐付雅雯梁惠娥
丝绸 2020年4期

邢乐 付雅雯 梁惠娥

摘要: 祈寿纹样是指传达祈求长寿愿望的纹样,构成题材与造型表现多样。文章基于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和东华大学服饰博物馆的93件带有祈寿纹样传世服饰品,从装饰题材和形式美的角度,对祈寿纹样的造型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比较出祈寿纹样在近代男装、女装、童装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并进一步结合实例探析祈寿纹样的文化意蕴。研究认为,祈寿纹样造型包括艺术化变形与具象写实两种,纹样组合自由多变,在不同着装人群服饰中造型差异明显;祈寿纹样作为一种装饰载体,是民间百姓“护子佑子”的精神寄托,婚庆佳节和谐合好、生日诞辰长寿不老的美好祝愿。

关键词: 近代民间服饰;祈寿纹样;纹样题材;造型表现;吉祥文化

中图分类号: TS941.12;K892.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0)04010106

引用页码: 041205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0.04.017(篇序)

Analysis of shape feature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patterns aboutpraying for longevity in modern folk costumes

XING Le1, FU Yawen1, LIANG Huiel,2

(1a.School of Design; 1b.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Bas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2.Master Studio, Wuxi Institute of Arts & Technology, Wuxi 214206, China)

Abstract:

The patterns of praying for longevity refer to patterns for conveying the desire for longevity. They have rich subjects and shape features.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conclude and summarize the shape feature of the patter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coration and formal beauty by case study of 93 pieces of collections in the Folk Costumes Museums of Jiangnan University,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and Donghua University,figure out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patterns in modern mens, womens and childrens wear,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patterns based on examples. Study shows that the shape of the patterns consists of artistic deformation and representational form. The patterns can be combined freely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people to people in shape. As a decorative carrier, the patterns reflect peoples desire for "protecting children", harmonious union of newlyweds, and longevity of the aged.

Key words:

modern folk costumes; patterns of praying for longevity; pattern theme; shape feature; auspicious culturee

收稿日期: 20190604;

修回日期: 2020031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8YJC760105);江南大学自主科研项目(JUSRP11869);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0801)

作者简介: 邢乐(1987),女,博士,主要从事服饰文化、服装设计与消费的研究。通信作者:梁惠娥,教授,lianghe@Jiangnan.edu.cn。

祈寿纹样是随着人们对长寿的渴望应运而生的一种。最直观的祈寿纹样是寿字纹,还包括由多种题材构成能传达祈求长壽寓意的其他纹样。本文将祈寿纹样定义为能够传达祈求长寿愿望的单独或多种题材组合而成的装饰纹样。在《尚书·洪范》中,古人将“寿”放在了五福六祸之首,且五福中的“寿”“康宁”“考终命”,六祸中的“凶短折”“疾”都与“长寿”相关。可见,长寿是人生幸福与否的头等大事,是人们自古以来对生命的崇拜。

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青铜铭文上出现的“寿”字是由古文“神”字衍生而来,以表达天神赋予的寿命[1]。到了汉代,织锦上出现了汉字铭文“延年益寿”“续世”等。唐宋时期盛行云鹤纹。明清时期由于丝织工艺空前发展,“祈寿”纹样大量出现在丝织品上,如“三多纹”“寿字纹”“云鹤纹”等。本文以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和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中服饰上的祈寿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服饰上祈寿纹样造型特征的研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1 近代民间服饰中祈寿纹样的造型特征

祈寿纹样在近代民间服饰中应用广泛,对馆藏中带有装饰图案的袄、衫、褂、袍、裙、云肩、荷包、马甲等976件服饰品进行实物分析,带有祈寿纹样的服饰品共计93件,纹样构成题材多样。通过谐音、象征、比拟等方式传达祈寿吉祥寓意(表1),以题材的物理属性为参照,可将服饰中祈寿纹样大致分为文字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其他五类。

1.1 不同题材祈寿纹样在服饰中的表现形式

服饰中的祈寿文字纹主要是寿字纹,常通过艺术化变形,表现出图案化、符号化的趋势[2]。多见有尖头式、圆头式、云头式长寿纹,以及左右对称圆寿纹、四等分圆寿纹和花寿纹。寿字纹的构图形式追求“长、圆、美”,“长”即字体上下长左右短,取长寿之意;“圆”即寿字的笔画向四周延伸弯曲,取圆满长寿之意;“美”即多采用对称的构图手法,给人视觉和谐美。祈寿纹样中的文字纹除了寿字纹外,还包括其他寓意长寿的词或诗句,如图1“长命百岁”肚兜、图2[3]“延年益寿”团花纹马甲。其中,图2瓦当文“延年益寿”,仿汉代吉语类瓦当纹,造型规整又别具风格,直观地表明祈求长寿的愿景。

服饰中的祈寿动物纹主要是鹤纹。《淮南子·说林》记载:“鶴寿千年,以极其游。”服饰上借仙鹤来表达长寿祥瑞的美好祈愿,且多为组合形式,仙鹤和青松的组合寓意“鹤寿松龄”,仙鹤和龟的组合寓意“龟鹤齐龄”;仙鹤四周饰以麦穗,寓意“岁岁不老”;仙鹤在海中阁式仙屋中衔一瓶子,寓意“海屋添筹”。仙鹤的动态运用灵活多变有昂首上升式、回首展翅式、垂首翻腾式等,形象逼真、姿势优美、具有较强的写实意味。近代民间服饰中的鹤纹造型呈现出具象、写实、繁复、多变的艺术特征。绶带鸟纹也常作为一种长寿符号出现在服饰中,如在“寿上加寿”女褂的袖口处(图3,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官网),一绶带鸟立于寿石之上,寓意“寿上加寿”。

服饰中的祈寿植物纹主要是桃纹。《神农经》记载“玉桃服之长生不老”,引申为长寿。服饰上的桃纹多与其他图案组合构成吉祥图案,与石榴纹、佛手纹组成三多纹(图4),寓意“多寿”“多子”“多福”;数只蝙蝠衔仙桃组成“蝠桃”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仙桃、铜钱的组合寓意“福寿双全”;桃中嵌入“卐、卍”纹,寓意万寿无疆。

服饰中的祈寿人物纹以寿星纹为代表。在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中,寿星造型深入人心。通过研究来自不同地域的近代民间服饰实物,发现寿星纹造型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身材不高,脑门长而大,慈眉悦耳、和蔼可亲,身穿长袍,左手托着仙桃,右手拄着高于其首的拐杖,白须飘逸至腰间。祈寿纹样中的人物纹除了寿星纹外,还包括八仙庆寿纹。相传八位仙人手持各自宝物到瑶池为西王母庆寿,称为“八仙庆寿”,民间多以八仙为庆寿主题。八仙庆寿纹肚兜(图5)[4]中除了手持各自宝器的八位仙人,还包括头刻“王”字、手拿仙桃、盘坐于神鸟之上的白须老人和手摘仙桃、腾云之上的猴子。八仙一人一猴共同组成了贺寿场景。

服饰中的其他祈寿类纹样包括暗八仙、寿石、龟背等。暗八仙纹多以八仙的法器造型代表八仙人物形象,而寿石多见于绘画中。人的寿命有时而尽,而石则始终如一、恒寿长久,因此传统吉祥图案常以奇石入画祝人长寿[5]。织绣中的寿石借此寓意,寿石立于海水之中构成“寿山福海”图样,海水中包含珊瑚、火轮等宝物,空中漂浮祥云、蝙蝠,寓意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1.2 祈寿纹样在不同着装群体服饰中的运用

通过实物对比发现,祈寿纹样在不同着装群体服饰中造型差异明显,男装祈寿纹样轻装饰,多寿字团花纹;女装祈寿纹样重装饰,多种题材纹样灵活运用;童装祈寿纹样重育教性,以具象人物图案刺激孩子认识与记忆事物。

整理馆藏男装发现,长衫中多见圆寿字与蝙蝠、花卉组合形成的团花造型。圆寿纹长褂以团花形式的五福捧寿纹遍布全身,纹样采用提花或与织绣而成,如图6所示。五福捧寿纹是指五只蝙蝠与寿元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纹样,五只蝙蝠代指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从古人阴阳哲学观或许能解释五福捧寿多见于近代男装中的原因。“五”为奇数,而奇数为阳属男,便以”五“象征“男丁”。由此可见,祈寿纹样多采用提花或暗花工艺,以循环分布的灰色调大团花造型运用在近代男装中。

清代晚期民间妇女日常穿着模仿宫廷服饰,喜用镶、滚、压、嵌、挖等工艺手段加以装饰。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妇女革命兴起,服饰纹样价值从极具功利性的强调内在伦理道德观念向以装饰为首要目的的外在形式美转变。因此,近代女装纹样题材、构图形式、工艺技术丰富多样,不同题材祈寿纹样都在其中有所运用。例如,马面裙中的福寿纹和三多纹、云肩中的寿字纹和童子捧寿纹、肚兜中的暗八仙纹等。而在女装中值得注意是以共用形设计手法对寿字纹进行表达。共用形是指图形中两个或多个图案单元互借其元素或局部,造成图形的相互渗透,如图7所示。“己形”寿字纹与“他形”仙桃(或花卉)共用线形态,两者相对独立和完整,且形成了寿字和仙桃(或花卉)之外的第三个图形花寿纹,为图案创作增添了几分乐趣。

民国中后期受到西风影响,虽然童装形制逐渐借鉴西式童装,由上下分体式转变为连体式,但其装饰纹样仍以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为主,祈寿纹样在近代童装中多以人物纹的形式出现,如图8所示。两件童裙虽分别来自江南、中原地区,但通过寿星纹来表达庇护孩童健康成长的精神寄托相似。童装中多用人物纹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育教性。童装中的祈寿人物纹多为具象图案,而具象图案的趣味性增强了孩子对图案的接受能力,刺激孩子去认识事物,进而激发想象力、增长知识、提高记忆力。

1.3 祈寿纹样在近代民间服饰中的造型美感

从馆藏近代民间服饰中祈寿纹样所描绘和反映的内容来看(表2),其造型方式主要分成两大类:1)独立式,即由单个的祈寿纹构成的图案形式;2)组合式,即以祈寿纹为主体纹样,辅以蝙蝠、蝴蝶、卍字、瓜果等图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吉祥主题。

祈寿纹样的构图形式可大致分为:1)对称式,图案以中轴线对称,左右纹样造型一模一样。2)散点式,即用一个或多个点元素为基本单位,作等距离连续反复的排列[6]。因排列方向的不同,可以将散点式分为散点式二方连续和散点式四方连续。3)适合式,纹样的组织与外部轮廓(以几何图形或自然物象作为外轮廓)相吻合,且纹样完整,布局匀称。4)自由式,纹样外形不受限制,结构也不受骨架的束缚,但整体构图保持平衡。5)中心式,即在中心位置上有一个主体题材,四周辅以其他纹样共同构成一个图案。6)填充式,以图案为外轮廓,内部填充其他纹样共同构成一个图案。填充式与适合式的区别在于填充式纹样的内部形象不求适形,但求布局均衡。

如表2所示,长寿纹大褂中的寿字纹采用散点式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沿大褂领口、对襟、下摆一周至开衩位置装饰,弯头式长寿纹与蝙蝠纹等距离连续排列,连绵不断、井然有序,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秩序观念。五福捧寿袍中的寿字纹采用散点式四方连续的构图,作为面料底纹图案均匀分散在整件服装,产生一种节奏感、韵律感。三多纹小马甲中的桃纹采用适合式的构图形式,在圆形外轮廓的限制下,三多纹、虎纹和五毒纹中的蜈蚣纹、壁虎纹的外形进行变形,以适应其外轮廓。纹样的组织和形象完整,内部结构与外形巧妙结合,凸显其艺术美感。松鶴遐龄披风中的鹤纹采用自由式的构图形式,两只仙鹤在青松丛中相视而望,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对立统一的空间关系形成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平稳感。长生不老围兜中的桃纹采用填充式的构图形式,桃形内部刺绣文字“长生不老”和卍字纹,整体图案空间分割得体,布局均衡稳定,形成自由、活跃的动态美。

2 近代民间服饰中祈寿纹样文化意蕴

服饰上祈寿纹样是中国民间吉祥文化在服饰载体上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伴随百姓一生,从呱呱坠地、生日祝颂,再到婚庆之喜,直至寿终正寝,祈寿主题都营造出长命百岁、福寿绵长、岁岁有寿的吉祥氛围。

2.1 护子佑子的精神寄托

自古以来,“寿”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生命的美好向往与崇拜,这种祈愿自婴儿出世便伴随一生。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条件有限,加之频频受到自然灾害的侵害,孩子容易夭折。长辈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逐渐形成了借助于服饰,赋予其庇护功能的方法,来满足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免受疾病困扰的心理需求。

如旧时父母希望孩子好养活,为婴儿戴上长命锁,“锁”住幼儿脆弱的生命[8];婴儿满月时,亲友前来庆贺,以衣服、被褥、摇篮等相赠,衣帽上多绣“长命百岁”字样;河北一带旧时剃胎发时会留两个桃形,额前的称“寿桃”,额后的称“孝顺毛”,以祝孩子德才兼备;中原一带的孩子出生后常穿着带有寿星的童装,保佑其长命百岁。

2.2 婚庆佳节的和合之意

近代民间女子在结婚时常穿着绣有花鸟图案的红色绸缎裙子,即绣裙[9]。绣裙上的传统图案除了象征甜蜜恋爱、美满婚姻的龙凤、鸳鸯、蝴蝶、双喜外,还包括仙鹤、牡丹、莲花等。鹤穗纹绣裙(图9),裙身正中绣有口衔四合如意、单脚站立于寿石之上的仙鹤,仙鹤周围则装饰折枝牡丹,裙下摆饰以海水江崖纹,且折枝莲花左右对称分布在平水纹中。以牡丹的富贵象征女子大家闺秀的气质,并与仙鹤、海水江崖的组合,寓意夫妻富贵长寿;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女子的美貌纯洁,并以折枝花连续不断的结构,寓意夫妻恩爱,长长久久、生生不息,共同构成和谐合好之意。

2.3 生日诞辰的长寿愿望

自唐玄宗始,历代皇帝开始将自己的寿辰制定为专门的节日,并公布天下、全国设宴,以祝皇帝万寿无疆,大业千秋。《故宫博物院院刊》中描写到慈禧太后过六旬庆典时,要求置办有寿字纹的龙袍、龙褂45件,以及绣各式寿字图案的氅衣、衬衣、马褂、紧身216件[10]。在服饰历史的潮流中,宫廷服饰艺术与民间服饰艺术通常是相互影响的。民间常通过模仿宫廷服饰艺术的精致与繁复来表达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渴望,即使没有高超的宫廷技艺,也希望借助纹样、色彩的模仿来满足对宫廷文化的向往。因此,民间百姓同样也会通过穿着载有祈寿纹样的服饰来庆祝其诞辰。

2.4 和谐美满的吉祥氛围

民间吉祥图案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很难单一地分类。百姓以物体吉祥范畴的传统纹样为载体[11],将祈寿纹样与其他吉祥图案组合,逐渐形成以表达福禄寿喜为主题的吉祥观念,即对生命的关注、圆满事物的渴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以民间服饰云肩为例,作为一种婚庆服饰,云肩是百姓吉祥观念集中表达的载体。四合如意云肩袖绣片上分别绣有瓜瓞绵绵、刘海戏金蟾、童子放鹿及“福寿双全”“双喜”等纹样,如图10所示。图10(a)中瓜大圆实结籽多象征多子,藤蔓绵长组合寓意子嗣绵延。图10(b)中刘海作童子状,两手甩穿钱之绳,戏钓三寸金蟾,于是民间将刘海视为散财之神[12]。图10(c)中“鹿”谐音“路”,与童子、花草树木搭配,寓意路路顺利。可见,这件四合如意云肩表达了创作者对穿戴者人丁兴旺、富贵长寿、祈吉纳富的期望,营造出寓意丰富的吉祥氛围。

3 结 语

祈寿纹样,这一以服饰为载体承载中国传统寿文化的符号形式,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崇拜。服饰上的祈寿纹样构成元素多样,主要包含祈寿文字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其他五类。祈寿文字纹经过艺术化变形造型

趋向图案化,其他四类采用写实手法造型生动具象、组合自由多变。进一步比较祈寿纹样在近代男装、女装、童装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男装祈寿纹样轻装饰,多寿字团花纹;女装祈寿纹样重装饰,多种题材纹样灵活运用;童装祈寿纹样强调育教性一体,以人物纹样具象图案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同时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寿文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并从出生时佑子护子的精神寄托,婚庆时和合之意的祝福,寿诞时长寿不老的祈盼,逐渐发展为对以福禄寿喜财为主题的吉祥观念的追求。由此可见,祈寿纹样同样可以为现代服饰品图案设计所用。在保留祈寿纹样吉祥观念的前提下,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装饰图案,使祈寿纹样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静云. 重新思考“寿”字来源与字形结构[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5(1): 59-64.

GUO Jingyun. Rethinking the origin and structure of "Shou"[J].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2015(1): 59-64.

[2]張同标, 梁燕. 传统文字设计研究的评述[J]. 创意与设计, 2016(5): 10-12.

ZHANG Tongbiao, LIANG Yan. A re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design research[J]. Creation and Design, 2016(5): 10-12.

[3]包铭新. 近代中国女装实录[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47.

BAO Mingxin. The Chinese Womens We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Period[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7.

[4]读图时代. 图说清代女子服饰[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18.

The Era of Pictures. Illustrated Ladys Dress of Qing Dynasty[M]. Beijing: Chinese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7: 18.

[5]沈利华, 钱玉莲. 中国吉祥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 42.

SHEN Lihua, QIAN Yulian. Chinese Auspicious Culture[M]. Hohhot:Inner Mongolia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2005: 42.

[6]杜炜. 图案[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3: 30.

DU Wei. Patterns[M]. Beijing: China Textiles Publishing Press, 1993: 30.

[7]包铭新. 近代中国童装实录[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0.

BAO Mingxin. The Chinese Childrens We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Period[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60.

[8]梁惠娥. 汉族民间服饰文化[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8: 204.

LIANG Hui e. Han Nationality Folk Costume Culture[M]. Beijing: China Textiles Publishing House, 2018: 204.

[9]崔荣荣, 张竞琼.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74.

CUI Rongrong, ZHANG Jingqiong. The Contemporary Han Folk Costumes[M]. Beijing: Chinese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9: 74.

[10]李鹏年. 一人庆寿举国遭殃: 略述慈禧“六旬庆典”[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4(3): 32-40.

LI Pengnian. The study on celebration of empress dowagers sixtieth birthday[J]. Palace Museum Journal, 1984(3): 32-40.

[11]梁惠娥, 邢乐. 民间服饰中的“五福”意象及民俗寓意[J]. 民俗研究, 2012(6): 97-101.

LIANG Hui e, XING Le. The "Five Blessings" image and the folk moral in folk costume[J]. Folklore Studies, 2012(6): 97101.

[12]梁惠娥, 吴玥.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品中童子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J]. 丝绸, 2019, 56(2): 77-83.

LIANG Huie, WU Yue. Analysis of artistic features of boy pattern in contemporary Han folk costumes[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2): 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