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蓝色药库”

2020-04-26 01:44魏伟
走向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海洋大学新药阿尔茨海默

魏伟

“蓝色药库”,喻指海洋中孕育的药用资源,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发起的一项海洋药物开发计划。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不仅是管华诗的梦想,更是中国人共同的梦想。随着2019年11月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GV-971的上市,中国已迈出了打造“蓝色药库”的坚实步伐。而作为海洋药物的研发重镇,山东青岛也已擎起“蓝色药库”开发的大旗。

一道新药的突破

几个月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商品名为“九期一”(代号GV-971)这一新型药物的上市注册申请。GV-971的成功研发,在世界范围引发巨大轰动。

GV-971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以海洋褐藻提取物为原料制备获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是中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能有效改善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该药物的成功上市,填补了17年来抗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无新药上市的空白,为数千万患者和家庭带来福音。

GV-971的成功研发之所以能引起轰动效应,与阿尔茨海默病这道顽疾受世人关注的程度分不开。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作“大脑的橡皮擦”,一旦患病,人的记忆力、思维判断能力等就会被脑海中的“橡皮擦”慢慢擦去,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第三大疾病。这种疾病还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无数患者遭受病痛的同时,无数个家庭也被拖垮。为了研发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相继投入数千亿美元,但失败率却达到了99.6%。

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团队,一直追逐着“海济苍生”的梦想,渴望用科学的力量,从浩瀚的大海中获取资源,造福人类。从1997年始,管华诗率领的团队孜孜以求,原创性地提出、发现并证实了GV-971先导物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价值,并对其开展了药学、药效学、安全性评价等系统的成药性研究工作,于2006年将GV-971候选药物推向临床研究,随后圆满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并于此后顺利推向二期、三期临床。三期临床试验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接力完成。

GV-971的顺利获批,极大提升了中国原创新药的开发能力,展现出“蓝色药库”开发的巨大潜力。管华诗表示,新药创制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GV-971作为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三家单位联合研制的海洋新药,是各方通力合作、协同创新的结果,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合作共赢的结晶,这对于构建完善中国原创性新药创制工作从发现、研发到上市的协同创新机制,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蓝色药库”追梦人

GV-971从研发到上市,中国海洋大学研发团队带头人管华诗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他心中,打造中国“蓝色药库”的梦想激励着他不断逐梦前行。

管华诗是山东夏津人。1964年,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毕业留校后,管华诗参加了国家海带提碘新工艺工程化开发工作。1972年,他向国家石油化工部成功申请了“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研究课题,其中有两项成果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奖并成功产业化。

在做硫酸钡制剂工艺实验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制剂的黏稠度,管华诗尝试添加了一点分散剂——这是褐藻胶衍生的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随后黏结现象瞬间消失。这个偶然的发现极大地触动了管华诗:能解决硫酸钡的黏結现象,是否也可以解决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血液黏稠问题?能不能把这种高效能的、来自海洋的生物活性物质研制成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意外的发现和设想使管华诗兴奋不已,他从此就以海洋药物为研究方向进入了学术界,开始了海洋药物的研究。

1985年,管华诗团队研制的PSS(藻酸双酯钠)通过了山东省科委和卫生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并作为省重点科技推广项目迅速投产。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也是世界第五个海洋药物。1994年,管华诗团队又成功研制了PSS的二代产品甘糖酯。

甘糖酯的基础原料是昆布提取物——褐藻胶,是一种直链嵌段化合物。为了对褐藻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管华诗团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将其嵌段分离提取,分别得到聚甘露糖醛酸(M段)和聚古罗糖醛酸(G段)两大片段寡糖。为研究方便,管华诗团队将M段取代号为“1”,G段取代号为“2”。1997年,管华诗团队从褐藻寡糖当中筛选发现了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寡糖片段。此寡糖片段为M段,即代号为“1”的聚甘露糖醛酸,故取名为“971”。这就是GV-971名称的来源。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管华诗在向总书记汇报海洋药物研发情况时说:“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这是我们海药人的梦想。”总书记表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如今,随着GV-971的成功上市,国人已在打造“蓝色药库”的追梦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最近,管华诗又有了一个新身份:

青岛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新公司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与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源海众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整合了三方的科技、产业、资本优势,并发起设立“海洋创新药物开发计划”,目的是把一批“半成熟”海洋创新药率先筛选并研发出来。

为了心中的梦想,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管华诗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研产结合塑优势

作为“蓝色药库”的建设重镇,青岛在海洋人才和海洋科研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海洋药物研发凝聚起强大合力。青岛也由此走在了国内引领海洋药物研发的最前沿。

在这里,不但有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也有全国唯一试点运行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由国家科技部等11个部委和山东省、青岛市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和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而建立的,是国家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抢占世界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打造国家海洋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

为建设“蓝色药库”,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优势力量,积极开展“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协调攻关,利用从海洋微生物、矿物、动物当中提取的天然产物,努力构建海洋药物资源实体库和数据库。2018年7月,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向世界发布了“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与全球共享3.1万个海洋天然产物的准确三维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海洋药物开发的速度与效率。

去年,青岛市出台《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势人才团队,创制一批海洋创新药物和功能制品,建成国内领先的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推动青岛市海洋药物研产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一政策,从项目支持、研发资助、平台建设、基金设立、人才培育等方面入手,对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及成果转化给予支持,等于按下了医药产业化的“快进键”。

根据《实施意见》,青岛将以推进“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为主线,以强化工程化开发为抓手,加快团队建设、资源集聚、平台构筑、研产合作步伐,着力构建集“技术—工程—产业”为一体的研产体系。2021年,有望1到2个新药实现产业化,15个海洋大健康系列产品形成良好的市场品牌效应,销售收入实现百亿元以上将成为可能。

目前,青岛正在研发的海洋抗肿瘤药物BG136,是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引爆点”的海洋创新药,已经进入申请临床准入攻坚阶段。在“蓝色药库”建设的征途中,青岛正阔步前行。

(本文图片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提供)

编辑/刁艳杰

猜你喜欢
海洋大学新药阿尔茨海默
新药让青蛙断腿重生
午睡过久痴呆风险增40%
叶酸治疗配合有氧运动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境外抗癌新药审批提速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on Purchase Decision
Multilingual Mix in Women Fashion Industry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a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医药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美国意欲攻克老年痴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