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豪情荡胸中

2020-04-26 01:44南窗
走向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众山齐鲁泰山

南窗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若要问历朝历代都有哪些题咏泰山的名篇佳作,相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的《望岳》。这首诗不但写出了泰山雄伟磅礴、五岳独尊的气势,也表达了作者勇攀高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激励着后人。

在杜甫众多作品中,《望岳》具有重要意义。此诗是杜甫流传于世的作品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开元二十三年(735年),25岁的杜甫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而归。对于此次人生挫折,杜甫并没有太在意,不久就开始了“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时,其父杜闲正担任兖州司马,杜甫便前往齐赵一带漫游,一来省亲探父,一来开阔眼界。而泰山自然成为他此行不可错过的游览胜地。

有着“五岳之首”美誉的泰山,高峻巍峨、雄伟壮观,如巨人般耸立在齐鲁大地之上,默默俯视着脚下的苍生万物。它既是自然界的一员,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文化符号。早在先秦时期,泰山就已成为民间山神崇拜的对象。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而秦皇、汉武等帝王曾在此封禅,以求国泰民安。对于这座文化名山,杜甫早已是心驰神往。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于杜甫这位热爱大自然的诗人来说,此番登临泰山之巅,怎能不借机抒发一下自己的人生情怀?于是,《望岳》便诞生了。虽然整首诗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向岳而望,寥寥40个字,泰山的大气磅礴就已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的头两句,杜甫用自问自答式的语言,来表达他对泰山最初的印象。历史上,题咏泰山之诗不在少数,但只有杜甫用“齐鲁青未了”来形容泰山的雄阔与连绵不绝。此句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从清代乾隆帝所作《青未了诗》及其在香山宜园营造的“青未了”景观,便可见一斑。

“造化鐘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杜甫发出由衷赞叹。古人根据光照的不同,把山的南面称作阳面,山的北面称作阴面。山南山北,一阳一阴,泰山南北两麓仿佛白昼与黑夜的分别。这种强烈的对比,突显出泰山山势之高峻,而杜甫的绝妙才思,则再度令人“惊艳”。

在徒步登山的过程中、在眺望与想象中,杜甫的情感一次次升华。远望泰山,山峦起伏、群峰错落,令人顿感心胸无限开阔。瞪大双眼,还能看到还巢的鸟儿飞过。这一静一动之间,让人心潮起伏澎湃。不同于东晋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基调,杜甫在此所要表达的是胸中激荡着与泰山相类的干云豪气。

无论什么山,最精彩之处总是在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破空而出的一腔豪情,不但升华了泰山之气势,也提升了整首诗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正反映了青年杜甫所处的盛唐时期恢弘之气象吗?

此时,杜甫攀登的已不仅仅是一座自然界中的山峰,更是自己内心的高峰。而在他笔下,泰山也已不仅仅是座雄伟壮丽的名山,更是他远大抱负的象征和精神图腾。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青年杜甫那种洋溢着的蓬勃向上的朝气。

历数前朝题咏泰山之佳句,无出《望岳》其右者,即使在杜甫之后,也未出现超越杜诗的杰作。《望岳》,一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将永远傲视千古,俯临古今,而与泰山同垂不朽。

编辑/任童心

猜你喜欢
众山齐鲁泰山
齐鲁声音
望岳
望岳
Researchontheoriginofsalonphotography
The Path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齐鲁书社
会当凌绝顶 不览众山小
美国民众雪中送别“泰山”
泰山天下雄
望岳